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及其转移状况的研究,目前尚未建立起系统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经常性的定期调查制度,缺乏系统的统计数据资料.其在该领域的现有研究成果,大都越过了基本统计信息获取这一环节,往往是在没有数据或数据匮乏的前提下获得的.文章在文献综述基础上指出了这一问题,提出了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及转移状况基本数据的采集方案,讨论了这种方案所需要的统计指标体系和常规统计分析、统计调查条目和数据采集、抽样调查等基本内容的设计框架.  相似文献   

3.
资源浪费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资源浪费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试图运用经济学的观点分析资源浪费的成因,并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资源消耗的最优控制水平,最后,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控制资源浪费的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资源浪费的生态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教育资源浪费,从生态学视角讲有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政策性浪费;扩充教育不当产生的结构上的浪费;角色错位导致的功能性浪费;教学、科研、服务三大职能割裂导致的教育资源的无效供给;盲目建设新校区导致的潜在性资源浪费。应大力建设生态节约型校园。  相似文献   

5.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与阶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鹏 《昌潍师专学报》1999,18(1):29-33,94
在我国,农业劳动力过剩巳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方法就是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本文尝试用政策性原因来解释和分析中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作者认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在农村外推力和城镇非农产业内拉力的作用下完成的,并以此为基础,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了阶段性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7.
80年代中期以来的“民工潮”实质上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进入90年代,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了新一轮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性,进而探讨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对策和思路,尤其提出了以大中城市为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载体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本探讨了中国现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讨论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并且针对现阶段实现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提出了几点政策性和实施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口将在新世纪前半叶达到峰值,总数约在14.54—15.81亿人之间。据资料分析,20世纪末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已达到1.996亿,2010、2020、2030年依次将为1.944亿、1.732亿和1.44亿。作者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本世纪初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对策:(1)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2)小城镇与乡镇企业协调发展;(3)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基本状况是种植业劳动力严重过剩,非农产业劳动力比重过小,妇女劳动力尚需解放。要实现农业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实行合理流动的基础上,必须从发展“大农业”的观点出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大非农产业比重,加快农村城市化发展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同时还要注意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制约因素和条件,不能削弱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二元经济结构的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的兴衰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而农业最大问题莫过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它是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本着重阐述了这一问题的各个方面,指出只有在二元经济结构消解的过程中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才能解决“三农”问题,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将有大量的劳动力被从农业生产中释放出来,成为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当前情况下,应当通过农业产业化、发展乡镇企业、加大人力资本投入等途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最终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变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80年代中期以来的“民工潮”实质上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进入90年代,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了新一轮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性,进而探讨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对策和思路,尤其是提出了以大中城市为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载体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在二元经济转换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实行政府主导的工业化赶超战略来加快资本积累、吸纳剩余劳动力、促进经济的全面增长与发展。然而实行这种资本短缺下的非资源禀赋性的发展战略,势必导致政府对于要素资源配置的干预与主导,衍生出政府对市场的替代、企业的粗放型生产方式等经济现象,形成不能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非市场化的资源配置,进而形成中国的资源浪费。因而,中国经济的资源节约,需要更深入的市场化来解决。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与劳动力的城镇化具有客观必然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急迫而艰巨。因此,分析农业劳动力流动的障碍及其原因,对于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已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目前的转移状况尚不满足农村实际的需要,为了加快转移的速度,笔者提出如下建议:(1)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增强其吸纳就业的能力;(2)通过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加强区域间劳务协作、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和增加劳务输出等措施,引导民工潮向合理有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是一种历史现象,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和规模与一个国家工业化开始的早晚和进程的快慢、土地集中的程度、农业的内部结构、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生产率的高低、人口的增速和劳动力市场状况等因素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工业化的互动着手,提出科技进步条件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是三个层次的转移。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及其化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存在着城乡制度不平等、小城镇布局分散规模小、农业剩余劳动力素质等制约性因素。化解这些制约性因素,要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结合小城镇实际组织好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新行业新工种的培训;加快土地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加快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关键社会发展和改革进程的大问题。本着重分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阶段划分及其特点,并结合当今改革开放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提出了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