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闻摄影有着“一图胜千言”、“百闻不如一见”的宣传效果。新闻摄影作品作为一个独立的新闻样式,承载着突出主题、增大报刊信息量的作用,一幅幅视觉冲击力强的新闻摄影作品,不仅能紧紧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还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并能给人们留下思考与回味的空间。摄影作品产生的如此效应,完全在于图片背后所隐含的潜在语言,这种语言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境界,它需要摄影工作者不断地挖掘、探索、积累和付出。同时,还要注重新闻价值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新闻摄影有着“一图胜千言”、“百闻不如一见”的宣传效果。新闻摄影作品作为一个独立的新闻样式,承载着突出主题、增大报刊信息量的作用,一幅幅视觉冲击力强的新闻摄影作品,不仅能紧紧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还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并能给人们留下思考与回味的空间,摄影作品产生的如此效应,完全在于图片背后所隐含的潜在语言,这种语言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境界,它需要摄影工作者不断地挖掘、探索、积累和付出。  相似文献   

3.
毫无疑问,于新闻而言,时效是第一生命。但大多情况下,我们往往为了抢时效,而忽视了对新闻背后的新闻的进一步挖掘。一件新闻的发生,表面看或许感觉就是这件新闻本身,好像没有值得进一步挖掘的必要。但如果看多一点就会发现,这件新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一些事情有着一定的联系,进而可能挖掘出新闻背后的新闻。如果说,看多一点可以挖掘到新闻背后的新闻,那么看远一点,不仅可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还可挖掘到新闻背后的深度。  相似文献   

4.
善于从微观信息中挖掘宏观新闻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不能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人,而应当是对有故事、有可挖掘性的新闻事件可以进行一定的深入调查和采访,这样才能保证有源源不绝的新闻素材,才能写出有一定深度和有各种社会意义的好作品,所以对新闻背后的新闻的挖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以如何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进行一定探讨。  相似文献   

6.
李岚 《新闻爱好者》2007,(10):40-4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媒体竞争的程度也在不断加剧。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媒体把竞争的焦点纷纷放在了扩大信息含量上。如何在同样的环境中,获取更多的线索量呢?众多媒体首先想到的就是开通新闻热线,发展新闻线人。新闻热线的开通,为媒体与受众之间搭建了桥梁,使得媒体的线索量明显增加,新闻报道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新闻如何做得贴近而又可读,已经成为当前新闻媒体共同探索的课题。纸质媒体、电视、网络,纷纷开设《社区新闻》类版面或栏目,都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在了"百姓故事"的采访报道上,"人情味"的浓墨重彩,引出了一个新的课题,那就是:挖掘百姓故事,要不要尊重"隐私"?  相似文献   

8.
房玉兰 《东南传播》2012,(5):125-127
面对当今新闻报道"同质化"的竞争态势,行业报必须突出差异化的办报特色,在搜集对比同质报道的基础上,通过深度挖掘新闻报道的第二落点,从专业的视角深度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  相似文献   

9.
杨敬 《新闻与写作》2004,(12):20-21
GDP这一统计数据如今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这得益于媒体的宣传。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国家经济状况的关注,更多的统计数据要想被人们了解和认识,同样需要媒体发挥其巨大的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新闻实践越来越表明,新闻资源开发力度与报纸的竞争力紧密相联。国内新闻理论界目前多把新闻资源分为显性与隐性两类。那些利用价值明显、容易被人发现的新闻资源被认为是显性资源。而那些可利用价值不明显,不太为人们发现注意的被称作是隐性资源。隐性新闻资源更为一般人所不识,但却有着巨大的新闻价值,一旦开发利用,则很容易成为独家的、有新意、有深度的新闻。在媒体竞争激烈,报纸日趋同质化的今天,充分开发隐性新闻资源,对于媒体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致胜砝码。一个地方的历史就是很宝贵的隐性新闻资源,特别是对于面向广大市民的地市级晚报来说,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1.
在有限的文字里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是受众对媒体的基本要求。传播信息,为社会、为读者提供大量及时而有价值的信息,是新闻工作的重要职责。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阅读、收听收看新闻的重要目的就是获取信息。新闻信息含量越大,越能吸引读者。反之,读者自然不愿看。《新民晚报》社长兼总编辑赵超构自1956年夏主持该报工作以来,实行“短些短些再短些、广些广些再广些”的办报方针,使报纸有很大改进,销量大增,在新闻界中颇有影响。我理解,这个“广些广些再广些”就是指新闻信息含量而言的,对今天…  相似文献   

12.
在“人人都是麦克风”,“每个人都可能是报道者”的自媒体时代,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作为地市级晚报如何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保持自己的优势?笔者认为,应充分发掘自身特点,取新媒体所长,与其融合,让传统媒体的新闻价值在新的媒介环境中发挥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当来自四面八方的新闻裹挟而来之时,漫画以它的意蕴深邃在读者心中有着其他新闻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位置. "漫画"二字的使用由丰子恺先生始,而丰老先生认为陈师曾的简笔画是中国漫画的起源,虽然漫画的产生到现在还不足200年,可这种简单而夸大事物特征的绘画以随意、无拘无束的直观形象较之于文字相比,能更快地缩短读者与报纸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4.
新闻职业规范要靠他律,但更根本的还要靠自律。以自律求自由,可以为传媒赢得较多的有弹性的活动空间。本期“新闻茶座”特别邀请陈力丹教授探讨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中的自律问题。他是一个在危机事件中“自己跳出来的记者”,在第一次为凤凰卫视做现场记者时,3天内他从一个非职业记者变为凤凰卫视的特约记者、驻莫斯科记者、驻莫斯科首席记者。在2004年别斯兰人质事件中,他从前线传来了惟一一个华人记者的声音。“传媒骄子”聚焦《卢宇光:恐怖现场跳出来的记者》。  相似文献   

15.
社区新闻因贴近市民生活而受到读者喜爱。但素材相对单一,题材难以突破,是社区新闻的一个"瓶颈"。将普通的社区新闻写出新意,写得鲜活,是目前新闻工作者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郑州晚报》的系列报道《望女成凤》,为新闻工作者在如何挖掘新闻、整理新闻、追踪新闻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如何改变新闻"易碎品"的现状?近年来,广大新闻人都在想方设法延长新闻寿命,使其名副其实地承载作为明天历史的使命。鉴于此,许多新闻工作者身体力行倡导新闻作品散文化,以期借助文学的魅力,增强新闻对抗时间敲打的柔韧度。见于2011年11月27日《中国军工报》的报道《汉口离别》,就是作者积极尝试的结果,这种探索值得我们在新闻工作实践中借鉴。  相似文献   

17.
苏扩善,一位奋斗20余载发表2000多篇作品的军事新闻工作者,一位以“硬笔头”、“好人缘”著称的新闻人,《中国军工报》的“老总”。  相似文献   

18.
目前,新闻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各家报纸都在以各种方式扩大自己的发行量,以提高其影响力,来实现自身价值,扩充版面,向读者提供更大信息量成为很多报社的首选,这种做法带给记者们的却是更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赵波 《记者摇篮》2006,(4):45-46
近年来,地方新闻一直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追求信息量,以至于陷入了另一个误区,那就是片面追求信息总汇效应,而忽视了地方新闻应该具有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20.
地市报应注重挖掘本土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3年评出的第十七届中国地市报新闻奖和湖北省市州报新闻奖作品中,湖北《恩施日报》的《今日硒茶谁领风骚》(2002.7.23.二版,作胡仁钧)同时获得了一等奖,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报记对恩施自治州两家宾馆和各县宾馆共计十家宾馆接待用茶进行了抽样调查,并请专家对样茶进行了审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