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恩来对中国新时期“大外交”格局的形成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一是在外交主体上的突破,既重视首脑外交,又积极开展政党外交、民间外交;二是在外交对象上的超越,既重视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又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积极开展与第三世界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三是在外交内容上的拓展,既有政治外交,又有经济外交、文化外交。  相似文献   

2.
战后日本外交的特点是由无主权外交到自主外交,外交中军事因素不断上升,外交中意识形态色彩日显浓厚以及从外交无战略到政治大国外交  相似文献   

3.
日本通过强化日美同盟,推行重点外交,放弃自主外交,把自己又一次绑在美国的战车之上,在保护国家安全的同时,还欲“借鸡生蛋”、“借船出海”,由于日美同盟把矛头指向中国等,损害了中日关系,在外交战略上日本推着独轮车走上了独木桥。日本加快了脱欧返亚的步伐,推行回归外交,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谋求地区霸权。日本还以军事实力为后盾,推行军事外交,不断派自卫队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扩大同周边国家的军事交流,以军事手段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日本外交战略的变化,与其向政治军事大国迈进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陆奥宗光是近代中日关系史上一位关键性的人物,在其外交大臣任内施展外交手段,发动了甲午侵华战争。故这一时期的日本外交被称为“陆奥外交”。“陆奥外交”决不是非侵略性质的“和平外交”,而是预谋战争的“开战外交”。它执行的是一种“傍强”的外交路线,以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做靠山,远交近攻。“二战”以后,日本对其侵略亚洲各国的罪行从未进行认真的反省,有一些人认为日本战败乃是背离“明治遗产”、即“陆奥外交”指导的结果,力图将日本外交又拉回到“陆奥外交”的“傍强”路线上来,值得世人关注和警惕。  相似文献   

5.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是中国适应国际形势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对中国的外交格局具有重大影响。文章从中国"旧"外交格局与"一带一路"战略开拓的"新"格局的对比入手,从而考察"一带一路"战略对开拓中国外交新格局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是邓小平外交战略中的重要一支,这一战略使中国外交迅速摆脱了1989年以后的困境.经过十余年的实践,当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在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国际政治和中国的外交环境发生很大变化之后,针对有人质疑这一战略方针是否还适应当前形势和中国的国家利益,笔者从该战略的提出和意义、中国的国际定位观、中国二十一世纪的外交战略等角度进行论述:在当今时代,中国在处理对外意识形态问题,处理大国关系问题、处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问题时,仍应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前后,"人臣无外交"思想,既是清廷办理夷务的基本原则,同时又是婉拒与外国接触的一个堂皇理由。但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不仅钦差大臣耆英等人直接面见"英夷",怡亲王载垣、恭亲王奕等也被迫直接参与对外议和。其后,清廷向外国派遣常驻公使、同治帝接见外国公使,这标志着清廷"人臣无外交"旧制的彻底消亡。"人臣无外交"的思想体制,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产物,与近现代的国家外交格格不入。从"人臣无外交"到"人臣办外交",再到"亲王外交",其中既有中国半殖民地外交的屈辱与无奈,又是中外依约而行的国际外交惯例,同时也是中国外交从传统封闭到近代开放的进步。"人臣无外交"的思想体制,嬗变为近代的国家外交,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东盟自从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来,双方交往不断加深,政治互信不断加强,多领域的全面合作稳步推进。在国家层面的官方外交为中国和东盟的伙伴关系指明方向之后,民间外交开始在各个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1作为中国与东盟在教育领域促进交往的规模最大的盛会,已逐渐摸索出一条服务我国"大外交战略"的教育外交之路,在深化双方高校间的交流合作,培养国际型人才,树立良好对外形象等方面取得了成功经验,创造了教育外交的新品牌。认真分析"交流周"的教育外交经验,对推进我国民间外交模式的创新和教育事业的国际化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2008年一场始于美国的经济危机在全世界掀起波澜,各国经济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打击。虽两年已过,目前国际经济形势和前景却依然严峻。对中国而言,在复杂而充满挑战的国际格局中如何通过经济外交的有效作用维护国家经贸和发展利益大局这样一个疑问成为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与动力。本课题通从对日本的经济外交当中贸易摩擦应对机制的分析出发,对中国的经济外交战略进行了尝试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国能源外交战略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能源对于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意义不断提升,各国在能源领域所开展的外交活动日益活跃,能源外交在国家总体外交中的地位迅速攀升。因此,大力加强能源外交及对能源外交理论的研究,制定与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相配套的能源外交战略,在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符合中国国情的能源外交战略,应该有其明确的内涵与定位,能够把握现存的问题并给以解决问题的出路筹谋。  相似文献   

11.
周边外交是我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周边外交是创造有利于国家发展、稳定的国际环境的基础。中央研判形势,反思周边工作,专门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明确了今后5年至10年周边外交工作的战略目标、基本方针、总体布局,以及解决周边外交面临的重大问题的工作思路和实施方案。中央加强顶层设计,运筹外交全局,强调周边在我国发展大局和外交全局中的重要作用,2013年以来开展了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动,加大了周边外交力度,突显"周边是首要"的中国外交思路及其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周恩来外交思想研究有很大进展。这些研究成果中有许多是专门论述周恩来与新中国对日外交的。日本的政治学界和历史学界重视周恩来研究,大多是对周恩来处理中日外交关系的态度的颂扬。“周恩来与新中国对日外交”这一课题的研究,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展开,进一步丰富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大外交”是邓小平外交思想内容与特征的总括。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领导人的民间外交思想、时代主题的转换、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经验教训以及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等等,是邓小平“大外交”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渊源、历史依据和时代背景。“大外交”思想的形成对我国外交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年来,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外交战略也随之而变。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一条线"、"一大片"外交战略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再到"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中国这30年的外交战略的制定,与这一时期的国际格局的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文化战略很早就被运用到了外交领域,但文化外交的提法是近几年才出现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越来越紧密,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问题的方式被更多的国家所接受。而外交的胜利往往取决于国家的实力,这种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文化被看作是综合国力中的一种"软实力",是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领域。本文通过中法文化外交的历史和现实实例,浅析中法文化外交中的共同特征,证实这些特征促进了中法文化外交的交流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谈孙中山对日外交思想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主要从四个方面谈逊中山对日外交思想。在孙中山一生的革命生涯中接触最多的国家是日本,他对日外交思想由最初的联日思想到对日积极求援思想的动摇,直到最后反帝思想的确立是随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但不论如何变化,其思想核心是以民族为本位独立外交的思想。研究这一思想转变,使我们认识到孙中山对日外交思想的深度与飞跃。  相似文献   

17.
吕律  陈欣 《华章》2013,(32)
外交部公共外交办公室5月7日开通“外交小灵通”微信账号,这是首个正式上线的中央部委政务微信。“外交小灵通”政务微信的推出代表着“政务微信”这个新传播利器已经大范围普及、发展,在政务微博后,逐渐成为我国政府在转型期中,进行社会服务维护和舆论管理的“政民沟通”新工具。  相似文献   

18.
党的外交战略呈现与时俱进的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外交战略思想经历了几次调整,每个阶段的外交政策都紧随国内国际形势改变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并被赋予新的时代特点。通过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外交战略思想的发展轨迹,在总结外交政策经验的基础上寻求启示,来指导未来我国外交战略以及外交政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19.
“以夷制夷”的外交思想形成于古代,到近代被赋予了新的内容。郑观应是这一思想的积极倡导者。他认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要想在国际大家庭中争得一席平等地位,就得制定一种有效的方略。为此,他主张师夷“制夷”、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以夷制夷”、利用国际公法以夷约制夷的外交策略。其主张有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夷制夷"外交是清廷在同西方列强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项外交策略,这项策略被清政府多次运用,特别是在甲午战争期间,这一外交策略被全面实践,但是由于晚清缺乏强大的国家实力作为后盾,以及"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等条款的存在,西方列强在侵华问题上形成默契,勾结在一起共同向清廷施压,攫取在华利益,致使晚清意图利用列强抵制日本从而达到外交目的,然而外交策略带给中国的却是国家利益的极大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