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语文教学体系中,古典诗词阅读教学一直是重点与难点,古典诗词的语言结构特点以及与现代文的巨大差异,给学生学习带来挑战。从"教无定法"的教学理念出发,创造性地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带入古典诗词意境与历史对话,培养学生阅读和学习古文的兴趣,是古诗词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2.
古诗教学是小语教学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修订版“大纲”推出小学生必读古诗词80首 ,这对于拓展学生知识面 ,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培养审美情趣和阅读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 ,从诗文中挖掘写作素材 ,以阅读带动写作 ,再以写作促进阅读 ,使古诗教学形成一个读写结合的教学整体。以读带写 ,以写促读教学古诗能收到一箭双雕、相得益彰的效果。一、引用———创设语境 ,运用诗文在了解诗意 ,体会诗情之后 ,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品味诗中的绝妙佳句 ,留意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之处 ,创设一定的语言情境 ,促其化消极积累为积极运用。如学《九…  相似文献   

3.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古典诗词的精髓在于其创设的意境,含蓄而隽永。学习古诗,最重要的是入情入境。在古诗教学中如果合理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就能完善地展现古诗的艺术魅力,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的情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21,(78):25-27
古诗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根据古典诗词的特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体悟古诗词的意境,进而多角度、多方位地把握诗词情感,让学生与之产生共鸣,以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基于此,文章从情境教学出发,结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实践,分析情境教学的基本原则、实践方法、实践过程,并对教学实践做出反思,希望为提升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古典诗歌是中学语文教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然而中学生对诗词鉴赏大多停留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无法拓展到课外优秀诗词,很多学生在面对古诗词阅读题时难以下手,往往出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形。针对这一问题,作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对古诗词的赏读整理出一些方法和技巧,希望为中学生真正读懂诗词、品读诗词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6.
<正>陈建伟教授在《为写作的阅读》中谈到:"阅读教学中,应当从整体阅读中把握文章为着主题表达设计的结构方式。还应当在段落分析中仔细领略文章的表现手法,从而使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要领。"在日常教学中,我借鉴优秀课例,从写作技法这个角度,提炼文本阅读对写作的借鉴作用。一、挖掘文本,读写结合,提高学生设波澜的能力杨朝青老师在《读写结合的方法》中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抓写作知识和技艺的学习,更要抓写作思维的训练。"执教王鼎钧先生散文《那树》时,学生首先  相似文献   

7.
吴留珍 《考试周刊》2014,(21):32-32
<正>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千百年来流播海内外的脍炙人口的华章,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某些教师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听读或者朗读感受古典诗词文本鲜明的韵律美,通过引导学生对字词句意的理解欣赏古典诗词文本的意境美,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背诵、默写等强化对古典诗词文本的记忆。这当然无可厚非,因为这是古典诗词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然而,如果仅仅满足于此,就显然非常不足。因为古典诗词阅读教学还应该"更上一层楼",即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从文本中探寻读写结合的连接点,以读助写,以写促读,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8.
当前,部分教师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仅重视古诗词的解析和背诵。这种教学方法显然已不再适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忽视了对学生语文素养全面的培养。因此,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教师更要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结合诗词的背景,在文眼处细品诗词意境,体悟作者蕴含的思想情感,提高对古典诗词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9.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诵读古代诗词","背诵古今优秀诗文","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古典诗词的能力,引导学生"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鉴于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采用诵读、讨论、品味、背诵、默写等多种教学方法阅读、鉴赏古典诗词,更要引导学生采取比较阅读的方式鉴赏古典诗词,以期  相似文献   

10.
一、案例背景分析《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背诵的优秀诗文,其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慢慢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1.学习目标。(1)《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选择了一些浅显易懂、短小精悍的古诗词名篇让学生诵读,其目的便是通过这80枝红杏让学生感受古汉语文化的“满园春色”,从而提高他们阅读古诗的兴趣、欣赏古诗的能力,积淀中华民族语言的精华。(2)通过吟诵、玩索、想象古诗词的内在情趣,巩固发展学生的阅读情趣,读写结合,相得益彰,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古诗词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从而灵秀起来。  相似文献   

11.
古典诗词鉴赏是检查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平时学习和考试的难点所在。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考试中迅速而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解读诗词的意境、揭示诗词的主旨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诸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许多年来,学生对作文“望文生畏”的现象普遍存在,每逢作文时,他们便搬出“一抄二套三胡编”的招式应付了事。如何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是写作教学的一大难题。而古典诗词以其意境美、语言关、建筑美、音律美为我们学习、写作提供了范本。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运用古典诗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3.
柳咏梅 《考试周刊》2014,(52):54-56
阅读与写作是彼此"介入"的"合作"关系。写作表达,本质上取决于阅读积累。读写结合,是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一种方式。阅读教学中,要对课文有深入的解读,尤其是对课文中有关写作手法的解读,挖掘可资利用的写作元素,引导学生借鉴和使用,利用课文进行概括文意、仿写结构、学用手法、化用语言的训练,实现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作文表达水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古典诗词鉴赏是检查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平时学习和考试的难点所在.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考试中迅速而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解读诗词的意境、揭示诗词的主旨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诸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正>《新课标》指出:"习作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这明确告诉我们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通过写作促进阅读,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选文章文质兼美,在内容和形式上非常符合初中生阅读与写作培训,在教学中实施读写结合的教学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5,(85):56-57
语文教学中讲究提倡"读写结合",所谓"读写结合",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通过读写训练,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可见,"读写结合"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着丰富的想象、凝练的语言、奇特的构思、深邃的意境、多样的风格等等。对于我国古典诗词的教学,我们教师不可能带着学生一一赏析每一首诗歌,而是要教给学生赏析诗歌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就初中古诗如何借助于"自我、自然、自悟"式教学,做到少教多学,以教促学,教学相长。一、在读中发现自我任何课堂教学都要最终实现自我学习的目的,即自学。初中语文古诗词量较大,显然不能将每一首诗词在课堂上赏析,教  相似文献   

18.
<正>古典诗文是浩浩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当下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古典诗词朗朗上口,字字珠玑,意境优美,思想深刻。不仅能使学生开拓美的视野,陶冶美的情操,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而古诗文教学与一般阅读性文章教学比较,又有其特殊性。为了让学生能更多地接受传统诗歌的侵润,古诗文教学有必要进行延伸和拓展。一、为发挥学生想象进行拓展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找知识生成和拓展的  相似文献   

19.
"随文练笔"是一种根据教材内容展开的一种有效的读写训练方式。教师先要对文章中心思想、情感态度、写作手法、遣词造句进行研读梳理,结合课标要求、教学要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确定随文练笔训练点。然后针对学生的不同现状构建一个多元化的读写训练平台,合理的运用到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深入阅读分析,进行不同形式的随文练笔。使得学生在阅读学习时拥有写作的同步收获,让学生在积极和快乐中进行读写训练。  相似文献   

20.
正在传统的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阅读理解。重分析讲解,轻意境鉴赏;重知识传授,轻情感熏陶。甚至把诗歌的每一细节都贴上标签,求同轻异,不仅使学生难以领会古典诗词应有的美感,而且抹煞学生的个性思维。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歌呢?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谈几种常用的方法。一、读出诗词味《墨子公孟》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古语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形象地说明了古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