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呼啸山庄》中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经历了悲剧命运,而产生了复仇的心理。本文通过希斯克利夫的家庭关系、社会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环境等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小说《呼啸山庄》是英国19世纪女作家艾米丽·勃朗特的代表作。该小说自问世以来引发了学者经久不衰的研究,被誉为世界文学中的"斯芬克斯"。希斯克利夫是艾米丽·勃朗特所创作出的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奇特的复仇者。本文解读了希斯克利夫的人生悲剧及成因:自身性格特点;社会环境及小说作者经历与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3.
小说《呼啸山庄》中,童年与少年时代的希斯克里夫遭受了欣德利和约瑟夫等的躯体虐待和精神虐待。虐待造成了希斯克利夫对周围人们的负性认知、自我意识异常等病态心理素质,进而造成了其异常人格。成年后的希斯克利夫是各种形态家庭暴力的施行者,他由曾经遭受虐待的对象变成了虐待行为的施行者。希斯克利夫虐待行为涉及的成员有其配偶伊莎贝拉·林顿(埃德加·林顿的妹妹)、儿子希斯克利夫·林顿、凯瑟琳·林顿(埃德加·林顿的女儿)、哈顿(欣德利的儿子)。希斯克利夫实施虐待行为乃出自复仇及企图控制上述受暴者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社会环境对希斯克利夫复仇及性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十九世纪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通过讲述希斯克利夫的复仇故事,真实再现了十九世纪英国的社会生活风貌。希斯克利夫的复仇行为,有直接原因,也有间接原因。与女主人凯瑟琳的爱情婚姻遭遇,是促成希斯克利夫复仇的直接原因,而社会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幼年时代痛苦的经历以及所受到的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压迫,则对他的复仇之举起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悲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是一个"人性与兽性"集于一身的形象.他何以从一个天真善良的少年沦落为一个残忍暴戾的复仇狂?辛德雷与林敦所代表的阶级压迫和社会摧残是希斯克利夫悲剧间接的和外在的原因,其直接的和内在的原因则是源于希斯克利夫的挚爱凯瑟琳对他爱情的背叛,以及因此而导致的他个性中原始野性的爆发.希斯克利夫的悲剧,既是社会的悲剧,也是爱情的悲剧,更是他个性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呼啸山庄》这部小说为我们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心理复杂的希斯克利夫的形象。然而,希斯克利夫并不是一个魔鬼。他只是在不断的虐待与抛弃下,人性开始扭曲,成为一位疯狂的复仇者。最终希斯克利夫在复仇的思考中选择重新回归纯净的人性,实现了本我、自我到超我的转化与升华。  相似文献   

7.
英国女作家爱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描述了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在畸形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扭曲,本文通过对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性格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了造成希斯克利夫性格扭曲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8.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主要讲述的是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爱情纠葛以及希斯克利夫的复仇故事,突出了男女主人公之间强烈的爱恨情仇。这部典型的婚恋悲剧,其悲剧性主要体现为爱情和婚姻的错位。本文通过对小说中的希斯克利夫、凯瑟琳、林顿和伊莎贝拉等几个人物的婚恋错位的分析,进而挖掘其悲剧意蕴,也探究其悲剧艺术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希斯克利夫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有爱的,然而由于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成为一个暴虐无情的人。希斯克利夫的一生,最终演变成复仇的一生,仇恨甚至危害到下一代的成长。小说的结尾,希斯克利夫最终实现了人性的回归,通过自杀,了断了爱恨交织的一生。  相似文献   

10.
《呼啸山庄》以19世纪英国社会动荡为背景,讲述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凄美的浪漫爱情故事及希斯克利夫的复仇故事。希斯克利夫在爱与恨的情感交织之中一步一步走向极端,呼啸山庄在希斯克利夫的极端冷酷的统治之下变得十分凄凉和冷漠,无论是环境还是人性都如此,但是仇恨之际,却迎来了人性复苏,哈顿和小凯瑟琳的爱情感化了希斯克利夫,让他在冰冷的性情中看到了一丝希望和人性的善良,即使在冰冷的夜晚,也阻挡不了人性善良的再次觉醒。  相似文献   

11.
艾米莉·勃朗特所著《呼啸山庄》讲述了一个爱情和复仇的故事。主人公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原本是一对彼此深爱的恋人,在凯瑟琳抛弃了希斯克利夫嫁给比他富有成熟的林顿后,希斯克利夫进行了一系列的报复行动,最后放弃一切结束了生命。本文试通过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小说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艾米莉·勃朗特在她的小说《呼啸山庄》中向世人展现了两位个性鲜明的主人公形象——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粗犷、自由、相互依伴的童年生活使两人彼此深爱,但此后的经历使他们的情感世界爱恨交加。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视角对人物性格加以分析可以看出,两位主人公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自我、超我在近乎扭曲、变态的情感体验中不断碰撞、斗争,矛盾急剧恶化,最终导致了他们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3.
艾米莉·勃朗特向来被评论家们称为"文学斯芬克斯"。她的《呼啸山庄》一直是研究者们着力探讨的奇书,被成为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作者爱米莉·勃朗特通过描述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之间的爱情,展现了人性因扭曲而引发的强烈报仇,通过希斯克利夫的爱与复仇的行为进而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本文就主人公的痴狂爱与疯狂复仇行为分析人性,探索人的内心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小说《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真诚相爱,然而由于复杂的世俗背景,他们被逼分离,希刺克里夫从一个具有诸多美德的少年变成遭受伤害后人性扭曲的复仇者,直至最终人性复归。他的性格演变和心灵扭曲折射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与无奈,他近乎疯狂的复仇和最终人性的复苏是这部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徐锐 《林区教学》2014,(11):35-36
英国作家艾米丽·勃朗特的唯一代表作小说《呼啸山庄》,写作于19世纪,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奇特的小说。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向读者展现了男女主人公颇为挣扎的心灵历程,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同时对于社会制度的冷酷及其扼杀纯真爱情的行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通过分析小说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性格,阐述在社会扭曲的情况下人性所发生的扭曲、折裂和毁灭。换言之,正是因为特殊的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了人物的特殊性格,进而导致命运的悲剧。  相似文献   

16.
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发表一百五十年来,从最初的遭受冷落,到后来的备受推崇,评论界从未停止对这部作品的关注。如今,《呼啸山庄》被公认为一部不朽的传世之作,勃朗特也因此受到了极高的评价,被公认为唯一一个可以同莎士比亚齐名的伟大作家。但是,对小说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评论可谓是众说纷纭,尽管少数评论家对他的行为表示理解与同情,认为他的复仇是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之后的正常反应,但大多数评论家都对他横加指责,认为他的复仇毫无人性,他是“魔鬼”“暴君”,认为小说的主题是复仇和人性扭曲。要正确客观地评价希斯克利夫,不能仅仅以他的复仇过程中的所作所为来妄下结论,而要充分考虑到他的成长环境、所遭受的歧视与非人的待遇以及种种磨难对他的心灵所造成的致命伤害。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小说中人性的复苏与美妙,无论多么令人悲哀的世界里,美好仍是人们追求的终极,仇恨能使人暂时丧失理性,造成人性扭曲和堕落。  相似文献   

17.
刘纯 《海外英语》2014,(14):199-200
不同的人对死亡抱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态度进而产生不同的后果。该文将分析《呼啸山庄》中辛德雷和希斯克利夫对至爱之死的消极态度和扭曲反应而导致的悲剧性人生结果,无论是撕心裂肺之痛导致的自我摧残,还是爱恨交织的绝望所引发的对他人如困兽般的疯狂报复,都足以给世人以心灵深处的剧烈震撼,从而说明人们应当对死亡采取正确的态度,自然地看待死亡,以让逝者安息,给生者抚慰。  相似文献   

18.
《呼啸山庄》是爱米莉的代表作,在作品中,她刻画了希斯克利夫这样一个饱受苦难,忠于爱情的主人公形象。通过希斯克利夫的性格发展过程———从一味忍让到被逼反抗到最后的绝望,作者表明了她对社会的态度。希斯克利夫的悲惨境遇及他的忍受、他的失败,说明作者并不赞同对不平社会的妥协。作者用事实说明希斯克利夫的反抗是被迫的,是被压迫者对压迫者的反抗。对希斯克利夫的悲惨结局的安排则表现了她对现实社会的绝望,是她消极人生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薛浪 《文教资料》2013,(35):81-82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复仇”是比较容易见到的主题.但是随着时代的不同,复仇的内容和意义也都会有相应的变化.鲁迅和莫言的作品中,“复仇”的社会批判色彩和生命体验更多一些,而本篇文章则是从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上分析了二者的复仇叙事,能够帮助读者更方便的了解二者和复仇相关的作品.根据研究表明,莫言的复仇叙事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鲁迅社会批判精神的一种继承,利用复仇来对生命强力进行呼唤,和鲁迅的社会担当能够形成一种呼应,并且二人的叙事策略和技巧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但是鲁迅更偏于理性,而莫言则更加的感性.  相似文献   

20.
研究鲁迅,不能不关注鲁迅的复仇思想,从《铸剑》到《复仇》,从《复仇(二)》到《女吊》,复仇情结贯穿鲁迅一生。近八十年来,众多学者大多从古越传统文化入手,研究古越文化的复仇思想对鲁迅的浸润,硕果累累。但我们也应当看到,鲁迅的文学创作与外国文学渊源甚深,复仇主题亦是重要部分,尤其波兰文学中的复仇主题对鲁迅的影响更不容忽视。特别是被鲁迅称为“叫喊和反抗”的“复仇诗人”密茨凯维支、斯沃瓦茨基等对鲁迅复仇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