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八年级《语》上册《三峡》中有一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教材释“素湍”为“白色的急流”,释“回清”为“回旋的清波”。笔认为,教材的前一个注释是正确的。后一个注释是错误的。因为原中的“回清倒影”是两个动宾短语的并列,前面的“素湍绿潭”是它们的主语,是两个偏正短语的并列。把它们直译出来就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二册(必修)《教学参考书》(人教社1998年6月版,55—56页)补充了《水经注·三峡》一文,这无疑对我们学习《过万重山漫想》一文大有帮助。但教参把“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注为“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景物的影子”。笔者认为,这样解释不当,阐述如下:急流、旋涡呈动态,它不可能看清倒影;绿潭呈静态,也不  相似文献   

3.
对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教材(11页)注释⑦和《教师教学用书》(150页)均译作:“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显然,这里采用的是直译和对译。从字面上看,似乎并无不妥。但略加推敲便会发现问题:按此种译法,极易被认为“雪白的急流”和“碧绿的潭水”都“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事实上,“雪白的急流”奔腾汹涌,可以“回旋着清波”,却难以“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而潭水较为平静时方可现出其“碧绿”,也才可“倒映着”岸边的“各种景物的影子”。因此,此种解释似有不妥…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中有一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教材释"素湍"为"白色的急流",释"回清"为"回旋的清波"。笔者认为,教材的前一个注释是正确的,后一个注释是错误的。因为原文中的"回清倒影"是两个动宾短语的并列,  相似文献   

5.
在郭锡良版《古代汉语》第一单元的《巫山、巫峡》一文的第二段中,有这样的句子:“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由于《古代汉语》都是用繁体字印刷的,于是就牵扯到繁体转化为简体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许群益 《现代语文》2003,(11):27-27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的《三峡》,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案》和《教师教学用书》都认为这篇课文描写了三峡的四季景色。这一“四季说”沿袭多年,笔者对此不敢苟同。首先分析课文第三段: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教师教学用书》有这样的分析:“作者将冬春两季放在一道写,要兼及两季的特点。冬季水竭,才会出现“素湍绿潭”;春天物鲜,始有草木‘荣盛’。本节所写与上节所述,意趣迥异。夏水急猛,春水潺缓;夏水多险,春水富趣。”在《教案》中有两个…  相似文献   

7.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的《三峡》入选人教版课标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人教版的《教案》和《教师教学用书》都认为这篇课文描写了三峡的四季景色。“四季说”沿袭多年,然笔者对此不敢苟同。“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教师教学用书》对课文第3段是这样分析的:“作者将冬春两季放在一道写,要兼及两季特点。冬季水竭,才会出现‘素湍绿潭’;春天物鲜,始有草木‘荣盛’。本节所写与上节所述,意趣迥异。夏水急猛,春水潺缓;夏水多险,春水富趣。”在《教案》中有两个板书,也…  相似文献   

8.
在古汉语中,有时把本来应该分开来说的事情并成一个句子来说,这样的句子,叫做“合叙”。例如: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同上)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出师表》) 例①是“非亭午不见曦”和“非夜分不见月”两句合并成一句来说。句意为:如果不是中午,就见不到太  相似文献   

9.
在郭锡良版<古代汉语>第一单元的<巫山、巫峡>一文的第二段中,有这样的句子:"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相似文献   

10.
陈志平 《中学文科》2005,(11):72-72
《三峡》一文,有这样两句:(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句(1)中“亭午”和“夜分”是两个不能并存的时间概念;“曦”和“月”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现象,合起来讲意思是不通的:“如果不是正午或夜午,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这个句子应分开来讲:“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半不见月。”可翻译为:“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这样理解意思才正确。  相似文献   

11.
苗永新 《学语文》2002,(3):48-48
请看初中语文第三册课文《三峡》的片段: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全文不到二百字,描写了巫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夏季奔流的江水,以及峡中四季景色气氛的变化。写得是那样的隽永传神,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山水有灵,亦将惊知己于千古矣!”我们上面摘引的三十五字,突出描写了三峡山水之美。这里,令人赏心悦目的不只是三峡的山川景物的风采,而且还有本文独特的语言魅力。作者在简洁生动的文字中兼有骈文修辞精  相似文献   

12.
在古汉语语法的教学和研究中,人们特别喜欢讲活用。当一个动词或形容词用在名词的地方,就说是动词或形容词活用成名词。相反,一个名词或形容词用在动词的地方,就说是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简虽简单,但在有些情况下,活用说似乎不能令人满意。如,《史记》中有“夫披坚执锐,义不如公”的句子,句中的“坚”和“锐”是形容词,但由于分别用在动词“披”和“执”的后面,构成动宾关系,于是  相似文献   

13.
正祖国的山川秀丽多姿,各地的胜迹不胜枚举。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游历自然、积淀心灵,于是也就有了一种流溢着山色水波的独特文体——山水游记。在作家的笔下徜徉,读山水游记总让我们领略到一种美的享受。美在何处?让我们细细品味。一、美在景致游记——一种模山范水,专门记游的文章,它以描写山川胜景、自然风物为题材,多为作者游览之后的记载。因此,游记散文虽不是游览内容的纪实,但其描摹的重点必然是作者领略到的最具特征的景物。《水经注·三峡》一段中记录:"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晴  相似文献   

14.
汉魏以后的汉语,新词数量增加很大,其中出现了通过比喻手段使古汉语中的两个单音节词组合成新的双音词,并被广泛运用。这些词主要是动词、名词和形容词。这类动词的结构特点是“名词语素+动词(名词)语素”;名词的结构特点是,结构中前后语素之间的语法关系一是定中关系,二是并列关系;形容词的结构特点是“名词语素+形容词语素”  相似文献   

15.
这里所说的“实词”,主要是指名词、形容词和动词。文言文中,某词属于某一词类,一股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例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谓语等等。但也有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在古今汉语中一般都用作形容词,但在这里却用如使动词。象这种由这一类词用如另一类词的现象,语法上就叫做词类活用。实词活用与一个词属于几个不同词类的一词多类现象是不同的。一词多类的  相似文献   

16.
《中学教学语法新编》(庄文中〈在《动词谓语句》的第五种句式“主语+‘动+补’中,讲到“谓语由‘动+补’的动词短语充当。”举“⑥树叶‖绿〈得可爱〉。(巴金《鸟的天堂》)为例。该书将谓语“绿〈得可爱〉”理解为“动+补”的动词短语充当,是错误的。一、这样讲,就与该书紧接着的一节《形容词谓语句》中的(三)主语+“形+补”的例“⑦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朱自清《春》)(?)矛盾,使人无所适从。二、“树叶‖绿〈得可爱〉。”句中的“绿”应是形容词,不是动词。“绿”的后边没有动态助词,也不能加动态助词“着、了、过”。“绿”后没有趋向动词,也没有带宾语,“绿”没有动词的特点。“绿”前可以加程度副词“更”、“越发”等把“绿”看作形容词才是正确的。“树叶  相似文献   

17.
(一)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些词具备了动词的语法功能.先看名词用作动词的例子:①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答司马谏议书》)——两个名词迭用,其中一个用作动词.句中前一个“事”用作动词,“做”的意思.②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名词,后面用代词“之”做宾语,这个“蹄”就用作动词,“踢”的意思.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相似文献   

18.
徐慧 《学语文》2014,(1):61-62
一、引言国内学者对动词名化的争议主要集中于动词名化是动词“名物化”还是动词“名词化”。“名物化”的说法最早是由《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在1956年提出的,它把句子主语、宾语位置上的动词和形容词看做“名物化”。史振晔根据“词义”来定词性,赞同动词名词化,只承认带有名词、代词定语的动词和词组是名物化。  相似文献   

19.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垒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问。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相似文献   

20.
对英语搭配的习得和积累是英语学习者向高级水平进阶的重要途径。搭配与自由组合及成语的区别主要在于词与词之间在形式和意义方面结合的紧密程度不同。按照性质,搭配可分为语法搭配和词汇搭配两类。语法搭配又可据其中心词不同分为名词、形容词、动词、限定词四类;词汇搭配可据组合关系不同分为“动词+名词”、“形容词或名词+名词”、“名词+动词”、“名词+of+名词”、“动词+副词”、“副词+形容词”六类。不同习得阶段,搭配习得的重点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