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作为一个特殊年龄层的人群,“80后”在人们眼中,除了相对的年轻优势之外,总不免被或多或少地贴上“任性”、“不成熟”、“难当大任”等有色标签,本文无意评判“80后”作为社会人的特质,而只是想在传媒行业这一特定领域探讨“80后”记者面对挑战如何取得职业成功。  相似文献   

2.
李跃波 《新闻世界》2009,(11):11-12
正当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我省举办了“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征文”活动,全省有73个新闻单位踊跃参与征文活动,收到121篇稿件,大多是具有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的好文章。其中有28篇稿件获奖。本刊此次刊登的是其中获得一等奖的7篇优秀作品。这些作品纪录了我省新闻记者与共和国共同成长和投身改革开放的足迹,有的写了对四川汶川大地震的采访亲历的惊心动魄的过程,有的写了追踪采访先进模范人物受到贴身感化的动人经历,有的写了在新闻采访第一线艰苦劳作而乐在其中的体会,读来令人感动和深思。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保障新闻机构和新闻采编人员依法从事采访活动,维护新闻机构、采编人员和新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规范新闻采访秩序,打击假记者的违法活动,新闻出版总署11月7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新闻采访活动保障工作的通知》。  相似文献   

4.
所谓记者保护秘密消息来源的特权,是指新闻记者享有的拒绝任何人,特别是政府机关或司法机关对其提出的要求披露其秘密消息来源及相关新闻采访文件或资料之权利。该特权在美国社会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与历史渊源。同时,在美国,该特权又存在着与生俱来的争论。这些争论主要集中在其存在的理论基础、法律形态及实践表象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力甬 《青年记者》2013,(16):30-32
"新闻工作在形式上是热闹而喧哗的,因为你拥有的表达平台是开放的、公共的。但如何使这种热闹、喧哗真正体现为媒体履行责任,真正于国家、社会有益,则需要新闻从业者在台下脚踏实地地耕耘、甘于寂寞地付出。"——王娇萍  相似文献   

6.
对于新闻记者来说,采访技巧是极为关键的一项专业技能。在进行众多新闻活动的过程中,善于运用高超的采访技巧,才能获得更多宝贵的新闻线索与资料。因此,锻炼自身的采访技巧,增加新闻采访的成功率,已经成为新闻工作者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新闻记者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采访时才能得心应手,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写出好的文章。  相似文献   

7.
左崇年 《青年记者》2009,(23):63-63
今年记者节期间,各地党委政府官员纷纷深入新闻单位,慰问辛勤工作在新闻采编一线的人员。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委书记曹秀明在慰问庆祝座谈会上语出惊人:新闻工作要进入党委工作的核心,新闻记者可旁听区委常委会。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走转改"活动的不断开展,电视媒体对于各项新闻工作也有了新的采访措施与方式,电视记者作为电视新闻采访的主体,对于真实反映基层百姓生活状况、提升新闻报道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电视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应时刻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采访出真正的"走转改"新闻,如果一个记者只是为了完成"走转改"的相关任务而刻意进入基层进行采访活动,最终其采访的相关新闻也可能不会被人认可为"走转改"新闻。笔者通过研究和分析发现,如果在采访过程中缺乏准确的角色定位,就会影响到采访效果,导致整个新闻质量不高,因此电视记者应在新闻采访中清楚自身的角色,避免出现采访活动成了旅游形式或记者过于高傲等情况。  相似文献   

9.
张源,山西洪洞人,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新闻系。目前供职于上海《新闻晨报》。2008年一年,对张源和所有新闻人一样,是特别忙碌感受也特别深刻的一年,他参与报道了这一年  相似文献   

10.
今年5月,美国一位非专业的“三脚猫记者”做了一次罕见的独家报道:独家采访了俄罗斯总理普京.此事轰动英美新闻界.这位42岁的中学语文教师因爱好而在“户外生活”网站开设了博客,在给他崇拜的户外运动英雄普京写了一封采访信后,意外收到普京长达8000字的回复.这次采访被美国纽约时报、英国每日电讯报称作“一对一的采访”、“心与心的交流”,是对传统新闻业的一次颠覆(scored a journalistic coup).  相似文献   

11.
新闻出版总署2009年8月24日公布、10月15日起施行的<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简称"管理办法"),可以看作是一部微型的"新闻记者法".说是"微型",是指级别,在<立法法>规定的法律体系中,只是最低位阶的部门规章;至于篇幅,并不"微型",共有六章四十条.  相似文献   

12.
黎力 《传媒观察》2011,(11):32-33
2010年11月8日记者节,环球网做了一个关于"记者形象在你心中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在线投票,有8664名网友参与投票,结果显示,其中认为记者印象负面的高达73%,远远高于对记者持正面印象者的27%。数据显示出公众对记者的职业角色期望值非常之高,但对实际新闻传播过程中记者的表现却不甚满意。作为社会活动中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道听途说"一直以贬义词的面目示人。作为奉"真实"为生命的新闻工作者来说,更是力避这种无稽之谈。但长期的社会新闻采访实践却给出了相反的经验:在新闻事实载入媒体之前,其传播途径靠的是"口口相传";在"道听途说"中,往往蕴含着让人意想不到的新闻富矿,  相似文献   

14.
大多数媒体将记者分为条口记者和非条口记者,条口记者负责条块上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新闻报道;和条口记者相对应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负责和条口记者联系沟通。按道理,条口记者肩负新闻记者的职责,应该以专业的责任和水平及时报道自己联系条口的新闻,对好人好事予以褒扬,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标榜“求新求异”的新闻现象,“动新闻”由台湾媒体《苹果日报》于2009年11月中旬推出,它主要以手机、网络为传播载体,并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通过3D新闻动画,将新闻照片、动画设计、旁白、音效等进行结合,写实模拟再现整个新闻事件。读者可通过手机、网络进行下载和传阅。动新闻的宗旨在于让“静态”、“平面”的新闻“活动”起来,以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和可视性。  相似文献   

16.
路霞  李剑峰 《新闻窗》2014,(3):79-79
走进基层、联系群众、向群众学习,一直是我党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从新闻传播规律来说,记者只有走出办公室,到工厂车间、到村庄胡同、到人民群众中去,把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作为新闻工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才能采访到鲜活的新闻。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标榜“求新求异”的新闻现象,“动新闻”由台湾媒体《苹果日报》于2009年11月中旬推出,它主要以手机、网络为传播载体,并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通过3D新闻动画,将新闻照片、动画设计、旁白、音效等进行结合,写实模拟再现整个新闻事件。读者可通过手机、网络进行下载和传阅。动新闻的宗旨在于让“静态”、“平面”的新闻“活动”起来,以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和可视性。  相似文献   

18.
赵萱 《记者摇篮》2010,(6):26-26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当前媒体记者越来越重视与采访对象的交流与沟通,讲求采访人性化,注重创造和谐自在的交谈气氛,从而为新闻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提问是记者采访中最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是“访”的范畴;可是能否将新闻事实挖深挖透,能否架起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桥梁,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就要求记者“谈”的能力了。  相似文献   

19.
记者不要自贬为“新闻民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不可否认,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新闻媒体的数量与种类日益丰富,新闻记者队伍迅速扩大,媒体间的竞争同样给新闻记者的准入门槛、竞争环境、社会地位等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经营性的媒体单位,新闻记者的收入直接与媒体的效益挂钩,有些新闻记者的待遇较之以前,其收入结构与性质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些新闻记者常常自嘲为“新闻民工“。这是很可悲的。  相似文献   

20.
邵飘萍是我国近现代新闻史上著名的新闻记者、报刊事业家、新闻理论家和教育家,他"以新闻记者终其身"为坚定信念,为进步的新闻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心血乃至生命.他撰写的<实际应用新闻学>被称为中国采访学的奠基之作,该书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详细地介绍了许多新闻采访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