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娜·卡列尼娜》展示了当年俄国城市、乡村生活巨幅画卷,并从文化冲突的视角塑造人物形象,特别是对列文的形象的塑造,列文代表纯朴农村文化,围绕着他两种对立文化展开交锋,从中表现作者对城市奢华的贵族文化的批判,对纯朴的乡村平民文化的向往。  相似文献   

2.
《安娜·卡列尼娜》虽然是一部社会小说,但是“家庭的主旨”仍然占有突出的地位。主人公列文和吉提组成了幸福的家庭;主人公安娜和卡列宁、渥伦斯奇的两段婚姻、两个家庭则是不幸的;奥布浪斯基外遇接连不断,妻子杜丽性格软弱,委曲求全,只好在这个虚伪的家庭里苦受熬煎。作品通过几种不同类型家庭表达他的家庭观念。  相似文献   

3.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到了晚年,产生了深沉的宗教信仰。1879年,在《忏悔录》中,他正式向世人宣布了他的思想转向与对宗教的皈依,显示了他对人生意义探求的紧迫性与强烈性,体现了他为使自己的人生具有意义而做出的最为重要的努力。托尔斯泰的宗教信仰,是对他自身、对人的生死存亡、对人的境况、人的命运的一种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雷雨》中四凤这一文学形象人物性格的分析,与巴金巨著《家》中鸣凤形象的深度对比,揭示了作品背后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体现出大师的文学塑造力和人性关怀。  相似文献   

5.
●《安娜·卡列尼娜》片断精选(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周扬、谢素台译)“谢辽沙!”她凑在小孩耳边又唤着。他又甩手肘支起身子,把他那乱发蓬松的头从这边转到那  相似文献   

6.
列夫·托尔斯泰,这位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伟大作家的创作标志着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最高峰。他“不仅创作了俄国生活的无比图画,而且创作了世界文学的第一等作品。”(见列宁《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高尔基对这位伟大的作家也有极高的评价:“伯爵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天才的艺术家,可以说是我们的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的艺术创作,是俄罗斯文化的珍宝;他的文学遗产,具有巨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实际上,如果我们把列夫·托尔斯泰当作一个普通的人,而不是把他当作一个文学家、思想家、基督徒,那么我们对他的理解甚至会更加深刻的。这是因为托尔斯泰一生中越来越发现自己除了是一个最普通的人以外其实一无所有.在他的人生道路上,他的巨大声誉不仅不能给予他丝毫的帮助,相反地总是妨碍他踏上通向真理之路。一个任何人都根本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每一个人生命的意义问题——总是时刻紧紧地攫住他。从他不足19岁时的日记①以至去世前6天口述发出的最后一封信中,②我们都可清晰地看到这种自觉。经历过巨大精神崩溃的托尔斯泰真切…  相似文献   

8.
力图通过从生活原型升华为伟大艺术形象的创作过程,在表现贵族女性安娜对爱情执著追求以及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社会大变动的同时,阐释列夫·托尔斯泰留在《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中的宗教思想和某些迷信意识,从而使读者了解到:一个即使像托尔斯泰这样的伟大人物,也不可能完全摆脱时代、社会乃至家庭给他留下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小说《红字》使美国作家霍桑闻名于世。小说对四个主要人物的刻画表明霍桑运用象征主义的高超技巧,并由此揭示小说中的四个主要人物─海丝特、丁梅斯代尔、齐灵沃斯及珠儿的人性的善与恶。本文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这四个主要人物。  相似文献   

10.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优秀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构思于一八七三年三月,直到一八七七年七月才完稿,前后共用了四年之久的时间。这期间托尔斯泰对原稿作过多次重大的修改或改写,有时写得比较顺手,有时就简直写不下去,不得不停笔,作者称之为“闷人的创作沉睡期”。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反复推敲,终于获得了出于作者预料的巨大成功。它发表时,就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与他同时代的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赞誉这是“一部最完美的艺术作品”,并说在“现代的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同类的作品可以和它相比。”  相似文献   

11.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快乐是在寻找真理,而不在发现真理。日子和力量都贡献给了劳动,而报酬就在劳动本身。  相似文献   

12.
1878年,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在俄国出版,著名作家屠格涅夫读了之后,在给《俄国通报》编者写信说:"我读到安娜和儿子见面一场,竟惘然若失地让书从手中掉落;心里自言自语,写得这样好,果真可能吗?"  相似文献   

13.
以往我们对语文信息的理解大多局限在教师、学生或文本呈现出的显性信息,而忽视了对其中重要的缄默知识,即内隐信息的掌握和学习。本文则以高中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运用缄默知识理论,从其视角来重新解读其中风采各异、独特鲜明的人物个性,还原文本表层背后隐藏的他们性格中本质的一面。  相似文献   

14.
基督教自公元一世纪产生以来,其宗教现及其赖以存在的宗教文献<圣经>对欧美的精神世界的影响达两千年.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亦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影响,同时作家在作品中表述了自己极富个性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依据美国学派提出的平行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对《德伯家的苔丝》和《安娜·卡列尼娜》两部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在悲剧爱情主题方面,这两部作品有着相似之处,社会传统道德的压迫和女主人公自身性格上的弱点是导致最后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文章依次从这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6.
17.
以往我们对语文信息的理解大多局限在教师、学生或文本呈现出的显性信息,而忽视了对其中重要的缄默知识,即内隐信息的掌握和学习。本文则以高中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运用缄默知识理论,从其视角来重新解读其中风采各异、独特鲜明的人物个性,还原文本表层背后隐藏的他们性格中本质的一面。  相似文献   

18.
学界过去常常把施莱尔马赫的情感宗教诠释成主体主义的、私人的宗教,忽视了其宗教观中深厚的社会、历史性维度。文章通过对《论宗教》的深入分析指出社会性原则是《论宗教》的建构性原则。施莱尔马赫认为宗教社会对于作为宗教本质的“直观与情感”而言,并非可有可无的“辅助选项”,而是“必须被接收的规范性现实”。施莱尔马赫的宗教沟通具有三个特征:自由、交互和互补,基于此,《论宗教》描述的宗教社会具有三大特征:自由、流动和统一。  相似文献   

19.
《教育法》与终身教育──学习《教育法》札记之四辛亮终身教育也叫终身一体化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现在这一理论已被世界各国所接受,成为教育领域活动中的指导原则。各国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运用这一原则,对教育体系结构、教育内容与方法、教育行政管理、...  相似文献   

20.
巴金在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时,为大作家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写的广告词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