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今年4月26日,是前苏联、今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站发生核事故的十周年。提起这场核灾难,至今还令人忧心重重,国际社会就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安全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这个月分别有两个大型的国际学术会议,将在奥地利召开。如今的切尔诺贝利究竟怎么样呢? 核事故的起因与影响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位于乌克兰,有4座100万千瓦石墨慢化沸水堆先后建成投入运行。1986年4月  相似文献   

2.
切尔诺贝利灾难已过去近六年了,然而,对于这场灾害所泄漏的放射性给环境、卫生及遗传系统造成的影响,我们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全面。只有通过长期、广泛的国际合作研究,才能稳定并且缓解这种后果。人们现在认为,切尔诺贝利事件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技术灾难。前苏联境内三个共和国(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俄罗斯)中的四百万人成为受害者,并且继续遭受着事故后果所带来的危害。在1986年那场灾害过后的春季,11.6万人被迫从污染区撤离。现在仍有80万人居住在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3.
在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5周年之际,核辐射灾难对当地野生动物影响的争议再次展开,人类活动造成的核灾难事故会给野生动物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相似文献   

4.
<正> 经国务院批准,应俄罗斯科学技术部、白俄罗斯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乌克兰教育与科学技术部的邀清,6月12月至26,林廷生副省长率领山东省科技合作代表团先后对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进行了为期13天的考察访问,取得了丰硕成果 代表团成员有山东省科技厅厅长董昭和、山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郭庆惠、省人事厅副厅长杨照亮等。他们先后访问了俄罗斯科技部和科学院、乌克兰教育与科技部和科学院。参观了俄罗斯激光材料和技术科学中心、微生物所、晶体所、普  相似文献   

5.
<正> 2000年6月以林廷生副省长为团长的山东省政府科技考察团,对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国进行访问和科技考察。通过考察了解协商,与白俄罗斯国家科委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人民政府与白俄罗斯关于开展白俄罗斯和山东省企业,机构、团体间科技合作意向书”,并报请李春亭省长同意,达成了在山东省科学院建立“中国—白俄罗斯高科技园”的协议。 中白两国政府积极支持此项合作,在胡锦涛副主席访问白俄罗斯期间,将其列为两国政府合作项目,白俄罗斯共和国卢卡申科总统亲自授权其国家科委积极落实此项工作。国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以世界能源超级大国著称,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动辄以能源为武器逼迫对方就范,像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都领教过它的厉害。可是,2014年以来,由于俄罗斯的邻国乌克兰冲突不断,俄罗斯牵涉其中,欧盟被迫对俄罗斯进行包括金融、军事和高科技产品在内的一系列制裁。为了反击欧盟,俄罗斯也强硬地进行反制裁,但让人们不可理解的是,它的反制裁措施仅仅是禁止欧洲国家的农产品进入俄罗斯,而没有采用杀伤力极大的能源  相似文献   

7.
1993年的春天,以美国科学家盖克和俄罗斯科学家扎加洛夫为首的科学考察小组,风尘仆仆地来到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废墟上,研究7年前的核原料泄漏对环境的影响。当年,强烈的放射线将一切生命全部消灭,整个15平方公里之内都是深褐色泥土和灰白色岩石,像月球一样荒芜。 他们开着3辆汽车进入切尔诺贝利地区,同行的还有两名乌克兰国家安全部人员。临行前,  相似文献   

8.
正2016年4月26日是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30周年纪念日。1986年4月26日,位于乌克兰首都基辅以北130千米普里皮亚季镇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反应堆爆炸。这是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历史上最严重的事故,逾8吨强辐射物质泄漏,6万多平方千米的土地遭到直接污染,320多万人不同程度受核辐射侵害。  相似文献   

9.
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被认为是20世纪最严重的科技浩劫,它造成的环境影响、社会影响和心理影响至今仍然广泛存在。白俄罗斯女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访谈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数百位幸存者,并将口述记录整理成书Voices from Chernobyl:The Oral History of A Nuclear Disaster,还因此获得20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这部著作从亲历者的个体角度,揭露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涉及的种种问题,包括幸存者身体和心灵的创伤,他们面对科技灾难时的困惑与无奈,以及对政府和科技专家救援不力的指责等等。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提出了很多科技与社会研究值得关注的学术问题,它提供的启示至少包括:告诫人类科技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科技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科技并非万能;公众是科技风险的承受者,科技传播应思考公众参与科技的机制和途径;应更多了解科学的传统和历史,让科技的发展和追求回到人的意义本身。  相似文献   

10.
可以证实,除了切尔诺贝利灾难的放射性污染和医学影响问题外,对该区域居民日常生活破坏程度最大的是其人类和社会后果。为了受灾居民的利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了一项独特的援助与研究计划,它在力所能及的各种领域内聚集了国内及国际上的合作者们一同工作。1986年4月26日凌晨1时26分,乌克兰境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4号反应堆因温度过高及随后的核聚变而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爆炸。大量放射性物质被泄露到环境中:主要包括钚-239、钚-240和锶-90组成的固体卸料,以及气体中的铯-137和碘-131。有些物质至今尚未进行过精确的测试。大量放射性泄漏持续了十天之久,直到该反应堆燃起的大火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1.
以研讨和交流载人航天技术为主题的第三届中俄乌宇航科技大会1994年9月17日至20日在我国著名的航空航天航海高等学府——西北工业大学隆重召开.这是继1991年哈尔滨大会和1992年俄罗斯萨玛拉大会之后,中俄乌航天科技界的又一次盛会.作为中俄乌宇航界最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吸引了三国许多著名的航天专家和学者.担任此次大会主席的分别为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主任孙家栋、俄罗期中央特种设计局总设计师科兹洛夫、乌克兰国家航天局副局长科马洛夫.在与会的270名代表中,有俄罗斯专家27名,其中包括俄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5名;乌克兰专家18名,其中有一个5人政府代表团;中国航天工业各研究院、局、基地的专家和  相似文献   

12.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核电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不幸的是,1979年美国三哩岛核电厂事故和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事故,给世界核电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至今让人心有余悸。20年后的今天,在世界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的双重压力下,核电的优势和缺陷都显得十分突出。因此,世界对核电的态度已经一改以往的小心谨慎,而是表现出大相径庭的两种鲜明姿态:趋之若骛的有之,敬而远之的有之。  相似文献   

13.
1986年,灾难降至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时至今日,人们仍然很难对其后果进行全面的认识和评价。为确定辐射对人类、动物及环境的全面影响并协助减轻这场灾难的后果、仍需要深入的国际研究。五年来,切尔诺贝利悲剧一直是世界关注的集点。今天,我们在评估这场灾害的程度时可以肯定地说,切尔诺贝利事故在如此广泛的地区内对环境、人类生命及健康造成的危害甚于本世纪任何一场事故或自然灾害。时至事发几年后的今天,要想对降临于我们的不幸做出最后的判断仍属为时过早。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区域感到遭受其害,这场史无前例的核事故的医学影响越发严重。切尔诺  相似文献   

14.
震惊世界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到今年已整整十周年了。那么,现在那里的情况又如何了呢?为此,我们重访了切尔诺贝利。从乌克兰共和国的首都基辅驱车向北150公里的地方,正是引起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4号堆。在其方圆30公里的范围早已划为禁区,我们途中经过两个检查站才到达这里。  相似文献   

15.
“白俄罗斯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成立了海关联盟,现在我们使用俄罗斯的铁路,如果俄罗斯的铁路可以给我们和其国内企业一样的价格,我们的成本就有希望降低。如果中国和白俄罗斯成立一些合资企业,出口产品到欧盟、俄罗斯、哈萨克斯坦。  相似文献   

16.
3月15日以来,在独联体先后发生了三件举世瞩目的重要事件:一是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决议,宣布导致苏联解体的《别洛韦日协定》无效,肯定1991年3月17日关于“保留苏联”的全民公决结果继续有效;二是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签署加深一体化的条约;三是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宣布建立联盟。这三件事实际上是以叶利钦为代表的当权派和以俄共为代表的左翼力量  相似文献   

17.
乌克兰在前苏联时期是仅次于俄罗斯的重要加盟共和国。在社会转型时期,科学事业受到极大冲击,在很多方面已经落后于俄罗斯;但是,在军工科技方面,乌克兰的实力仍然不容忽视,乌克兰与俄罗斯军工科技领域的合作是两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编者的话     
在原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基辅的北部,设有切尔诺贝利核电站。1986年4月26日星期六清晨,两声爆炸突然掀掉了4号机组的屋顶。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表明,向大气层短期排放的放射性物质多得打破了记录,并造成人类历史上无可比拟的社会影响。这简直是全世界最严重的一次技术性灾难。而我们对核技术的看法上,恐怕再也不会完全一致了。  相似文献   

19.
2013年11月开始的乌克兰危机经历了从国内危机到国际危机的演变。乌克兰国内局势混乱,俄罗斯、美欧等两方国家纷纷介入,引发了俄罗斯与美欧之间的激烈对峙,以致出现了新冷战将再次爆发的声音。新的冷战会爆发吗?  相似文献   

20.
维克托?尤先科,乌克兰政治家,曾任国家总理,也是反对派的领袖。他参加了 2004 年乌克兰举行的第四次总统选举。几个月来,他锲而不舍地奔走、诉苦、演说,其领导的“橙色革命”把似乎定局的选举颠覆。在 2004 年 12 月 26 日进行的第三轮投票中,他以52% 比 44% 得票率击败对手亚努科维奇。引人注目的是在整个选举过程中,美欧与俄罗斯介入其中,使得乌局势跌宕起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