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现有实验室厌氧微生物培养使用的装置存在通用性差、价格昂贵、易爆炸及使用寿命短等问题,本研究设计、制备了一种模块化多功能实验室厌氧微生物培养装置,并将该装置用于严格厌氧微生物Geobacter sulfurreducens PCA及Geobacter grbiciae与Methanosarcina barkeri 800 co-culture的培养以验证其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完全满足严格厌氧微生物的培养。设计及制备的厌氧微生物培养装置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可变、成本低及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可用于二氧化碳、氮气及H_2/CO_2等气氛厌氧微生物的培养、分离及筛选。该装置为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技术及发酵工程的实验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实验平台,并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针对现有实验室厌氧微生物培养装置通用性差、价格昂贵、不适合极端微生物培养及不能恒温等问题,设计、制备了一种实验室简易厌氧微生物培养基制备、接种与培养装置,并将该装置用于严格厌氧微生物Geobacter sulfurreducens PCA、Geobacter grbiciae及Methanosarcina barkeri 800的培养基制备、接种与培养以验证其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完全满足严格厌氧微生物的培养基制备、接种与培养。设计及制备的装置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易于操作,可用于CO_2、N_2及H_2/CO_2等气氛厌氧微生物的培养基制备、接种及培养,为内蒙古科技大学"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技术"及"发酵工程"的实验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实验平台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一、简介A-A/O工艺原理A-A/O工艺,由三段生物处理装置组成,根据微生物存在的不同形式,A-A/O工艺又包含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该工艺将预处理的废水依次经过厌氧,缺氧和好氧三段处理,其特  相似文献   

4.
地方高校化工原理实验室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加强化工原理课程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出化工原理实验室建设的思路与目标,从师资队伍、实验装置与教具、实验仿真、实验室管理体系及校企合作等方面介绍了化工原理实验室的建设实践及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通过自行设计建成先进、科学、实用的化工原理实验装置,既锻炼和培养了教师队伍又节约了建设经费,并使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改革思路在实验装置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李沙  马玲 《物理教学》2021,(3):7-10
本文将STEAM教学理念渗透于高中物理课堂之中,利用自制实验装置创设问题情境,采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实验,体现生活的艺术;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互感装置,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引发学生将物理原理应用于生活及工程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刘羽中 《考试周刊》2011,(13):200-20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系统复习装置气密性检查的方法,理解其原理,掌握答题方法和技巧。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探究、归纳、总结等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相似文献   

8.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离不开教师的认真指导.要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就要学生认真观察书本上的实验装置,让学生观察这种实验装置有几部分构成以及装置的原理.确定了实验装置材料后,还要讲清基本的方法和步骤,以及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分离纯化严格厌氧微生物的方法。方法:运用微生物学基础理论和Hungate厌氧操作系统,采用滚管分离培养方法对厌氧消化器中甲烷菌进行富集、滚管分离纯化。结果:获得甲烷菌纯培养。结论:Hungate滚管分离培养技术方法可靠,分离的效果好,投资不大,适用于各种厌氧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揭示土壤甲烷产生潜力测定的风干土厌氧培养法与鲜土厌氧培养法在湿地甲烷产生测定过程中的差异,在分析了风干土和鲜土甲烷产生潜力测定方法各自优点的基础上,重点以闽江河口湿地为研究区域,通过实验研究对风干土和鲜土厌氧培养法测定的甲烷产生潜力峰值出现时间、潜力大小和培养样品重复间的变异系数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为应用两种方法测定湿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河南宋河白酒发酵30d的糟醅为实验材料,通过富集培养及稀释涂布法分离厌氧及兼性厌氧菌,以菌落计数法确定最佳样品稀释度和适宜的厌氧菌培养方法,并采用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性进行种属的初步鉴定.结果表明:厌氧及兼性厌氧菌分离适宜稀释度为10-3,最佳培养方法为抽真空培养法,共分离到5株己酸菌、6株丁酸菌、2株甲烷菌、6株乳酸菌.丁酸菌、己酸菌和乳酸菌革兰氏染色均为阳性,甲烷菌为革兰氏阴性菌.丁酸菌和己酸菌分别归梭菌属(Clostridium)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甲烷菌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乳酸菌为芽孢乳杆菌属(Sporolactobacillus).  相似文献   

12.
厌氧氨氧化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厌氧氨氧化的发现为在废水处理中实现高效、低耗、可持续性的脱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该技术的研究也成为近几年水处理方向的热点。拟从厌氧氨氧化的发现及反应原理入手,综述了厌氧氨氧化的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工艺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污水厌氧生物处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污水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经济可行,该技术能适应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势必成为21世纪污水处理领域的核心技术.本文回顾了污水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同时指出了污水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当前研究热点,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作以展望.  相似文献   

14.
一、参与设计课堂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许多实验的原始装置是创新教育的好教材,分析一些演示实验装置的起源,并设计出改进方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现行的初中化学课本中的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与拉瓦锡当年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联系分析,找出其相似性及变化规律,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当年是如何发明制取气体装置的,使其产生一种创造发明的愿望。分析水电解器的原理,启发学生动手设计、改进水电解器装置,使演示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二、学生分组实验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为了改善我校教学实习基地办学条件,积极探索电工实习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本科应用型人才中的工程教育作用,开发研究出符合现代电工技术理论和电气控制原理的基于PLC的高性能电工实习教学装置。该装置具有PLC,变频器,继电接触器,传感器,计算机及组态软件等常用低压电气控制系统配置。作者介绍其设计思想、总体设计方案及所能开设的实习内容。通过该装置实习训练,让学生掌握常用的电气控制系统组成,初步具有电工操作技能、低压电气系统的安装调试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装置将教学紧密与工程实践结合,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关键是深海研究能力的提升,这离不开深海探测装置的研究.因此,设计一种深度可调的深海探测装置,能够自动调节角度传感器深度,测量指定深度的水质参数.通过对深海探测装置原理构造和应用的学习,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海探测装置的设计与制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相似文献   

17.
陈宏 《物理教师》2002,23(1):29-30
某些非电磁学量的直接测量是困难的 ,但是可以通过一些相应的装置把它转化为电磁量来测量 .根据这些转化装置而编制的物理试题 ,既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又能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态度和精神 ,因而这类试题倍受命题专家的青睐 .“非电磁学量的电磁测量题”的基本构成是 :( 1 )给出测量装置 ;( 2 )给出电磁量测量方法 ;( 3)要求推导待测非电磁学量的表达式 .基于此类题的结构特点 ,笔者总结了其解法和步骤 ,分述如下 .( 1 )看懂装置 ,弄清原理 .( 2 )建立模型 ,运用规律 .( 3)推理计算 ,得出结论 .下面通过实例具体地说明 .1 利用稳…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备自投装置的原理及局限性,介绍了电源快速切换装置的原理和优点,其能实现电源故障无扰动切换,它与备自投装置相比,动作时间短,切换功能齐全,适用于各种工作场所。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的讲授教学中,变压器等物理器件作为主干知识的应用主要是由教师讲解.教师首先介绍器件的结构,继而介绍其工作原理,然后通过相关练习进行巩固.学生通过倾听快速地了解器件的原理并加以应用.该过程涉及到的演示实验大多是教师直接呈现,学生在观察中得出结论,学生对器件本身为何如此设计没有任何的质疑.这种教学模式淡化了器件装置中所蕴含的物理思维、物理方法,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探究意识.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啤酒废水的来源、减污措施及处理工艺的原理,通过工艺流程、主要设计参数等方面,综合比较接触氧化法、SBR工艺、氧化沟工艺和厌氧生物处理几种常用工艺,在此基础上提出采用厌氧-好氧联合工艺处理啤酒废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