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清末民谣) “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为其山乎。”(讽刺贪官联。清代,某地有个贪官,过年时贴出这样一副春联:“爱民若子;执法如山。”有人在其上下联上各添了一行字,改成了此副对联。路人皆拍手叫好。)  相似文献   

2.
对联,是我国的特有化,它源远流长,无处不在,官府有,民居有,商店有,寺庙有……。在封建社会,人们对官署的对联特别注意,因为当时的官员常常用此标榜自己的清廉爱民,公正无私,并以此取信于民。但也有借此欺世盗名的。有一位贪官在自己的官署贴了这样一副对联:爱民若子;执法如山。有人在这副对联下面各添了几个字,这对联变成了: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对这位挂羊头卖狗肉的贪官进行了辛辣的讽刺。然而也有不少官员把对联作为自警自律、自勉、自策的标尺,让百姓监督评判。这些对联除个别的外,都是清代的官员和人写的。由于年代较近,得以保存下来。请看:  相似文献   

3.
刘智俊 《新作文》2004,(5):20-20
“勾践灭吴”是尽人皆知的历史故事。假如以此为作话题.我们完全可作如下思考:从勾践的角度正面思考:1.爱民若子,与民同甘共苦,善于团结国民.知道得民心得天下;2.处变不惊.败而不馁.有志事竟成,失败乃成功之母;3.知人善任,有胆有识,深谋远虑;4.忍辱负重,能屈能伸.坚忍不投;5.勇于自责.反省自  相似文献   

4.
伯牙鼓琴     
王钢 《作文》2022,(41):44-45
<正>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shāng)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高考文言文的解题思路已确定这样的模式:整体感知——细项阅读——整体回读。这一模式告诉我们:整体感知是文言文细读回读的前提和基础,是文言文试题应答的关键。因此,解读高考文言文试题,切不可忽视对试卷所供文言文材料的整体感知。如何整体感知?下面介绍“四字法”,把它作为解答文言文试题的一把“钥匙”交给学生。操作程序如下:跳:回顾高考十多年的文言文,就体例而言,大多是史传文;就范围而言,大多为汉至唐宋时期的文章;就内容而言,大多为古代良臣名吏的美言佳话:或表现其运筹帷幄、深谋远虑的雄才韬略(2001年高考文言文);或表现其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的感人事迹(96年—2000年高考文言文);或表现良  相似文献   

6.
苏轼爱徐州,更爱徐州人民。他写的《次韵子由送赵屼归觐钱塘》一诗,倾吐了他热爱徐州和徐州人民的心情。“到郡诗成集”,反映了诗人热情奔放的创作生活和丰硕成果,“民事要吏尝”,体现了他爱民勤政的思想和实践。在徐州的日子,他躬亲“民事”,尽忠职守,倍尝艰宰,“巡城已困尘埃眯,执朴仍遭虮  相似文献   

7.
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是由于诗人情志交互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仕与隐”、“忠君与爱民”及“忠君爱民与个体人格”之间的三重矛盾。从“情”与“志”矛盾与张力的角度,对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进行分析,可见“情志”作为诗歌的生命本根。  相似文献   

8.
近日,黄冈市第一间“大山里的魔法教室”正式落户红安县七里坪镇“八一”爱民小学。  相似文献   

9.
孔子论宝贵     
《中华活页文选(初中版)》2010,(11):77-78,47,87,88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末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学而》)  相似文献   

10.
孔于论富贵     
子贡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②,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学而》)  相似文献   

11.
赤子 初生的婴儿。《尚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义。”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相似文献   

12.
原文愈与李贺书①,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②:“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徵’不称‘在’,言‘在’不称‘徵’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③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  相似文献   

13.
或问:儒家的孟子曾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离娄》).虽“法”、“善”非举.但未尝废“法”.至于荀子则说:“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天论》、《强国》).虽“王”、“霸”境界不同,“重法”与“爱民”相须,但“隆礼”、“重法”相辅相成,儒家并不排除“法”,社会岂不需要法制?你对韩非——这一集大成的法家,却大相诟病,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4.
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时期,在君权神授观念盛行的同时,对民众作用的认识不断加深,执政者已提出“保民”、“爱民”等主张,但都是从君主本位的立场解释“爱民”的涵义,“民惟邦本”之说尚未出现。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提出“民贵君轻”、“王者以百姓为天”、“以人为本”、“民者,君之本也”等思想,汉初贾谊对民众的作用又有更精当的论述。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才概括成“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经典表述。  相似文献   

15.
读了《三国演义》,大多数人会被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场面所感动,都会高度赞誉诸葛亮执法如山。当然,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我们掩卷深思,不禁会问:既然街亭非常重要,一向深谋远虑的诸葛亮,为什么会让“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马谡去守呢?事实上,问题就在于诸葛亮没有任人唯贤,而是让“义同兄弟”的马谡去镇守。为官者不任人唯贤,执法如山又有什么意义呢?在用人方面,诸葛亮始终逃不脱感情因素的干扰,从而不可避免悲剧的发生。这并非一次。赤壁大战后,他明知曹操对关羽有知遇之恩,经关羽一番慷慨开头简要交代要论述的话题。用一问句引出后面…  相似文献   

16.
《论语·学而》中有一个经典的片段: 子贡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日:“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日:《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日:“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相似文献   

17.
后缀“子”     
余梦遥 《考试周刊》2012,(70):21-22
后缀“子”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缀,其中又可分为完全虚化和部分虚化两大类。然而汉语的语义演变使“子”是否为后缀.若作为后缀又归为哪一类及发音方法的确定仍处于模糊状态.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和探讨此问题。后缀“子”与实词“子”区别在于后者有明确的意义.而前者作为完全虚化一类其存在价值在于满足汉语发音双音节习惯.作为部分虚化一类则介于实词与后缀之间,可以从文字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  相似文献   

18.
古代汉语第二人称代词有“尔、汝、女、而、乃、若、戎、子”等八个。“子”很早就失去了尊称的意味,而具备一般代词的所有特点,是普通代词。方言的影响,加上古代汉语假借字、通假字的活跃,是造成古代汉语第二人称代词多至八个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去看一个人,是在一个早春有雨的上午。那个人大名鼎鼎。“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是北宋年间流传的称颂他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一个比喻;戏剧里,他成了“日断阳、夜断阴”的神仙,交口称颂他是“包青天”或者亲昵的“老包”。在他曾经任职的开封,在湖水之畔,在垂柳的掩映处,有始建于北宋末年的包公祠。  相似文献   

20.
子貢學案     
一、子貢之家世及後裔   崔述雲:“艾陵之役,吳子賜叔孫甲,衛賜進曰,則子貢爲衛人亦無疑.“仲尼弟子列傅:“端木賜少孔子三十一歲,子貢少顔子一歲,觀孔子與回孰念之問,見二人在孔門之相伯仲.“禮記檀弓:“孔子之喪,門人疑所服.子貢曰:昔者夫子之喪顔淵,若喪子而無服,喪子路亦然.請喪夫子若喪父而無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