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视觉素养已经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视觉素养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模式,依托摄影社团,策划主题活动,通过社团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视图"能力、"解析"能力和"组构"能力,对学生视觉素养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北美印第安神话中,自然界的万物都蕴含着神灵,都有非凡的神力,人与自然万物共存共生,相通相融。在万物共存的平衡系统中,人是有决定力量的主角,但人却始终不敢恣意妄为,因为人对自然有感恩之情、尊敬之意和畏惧之心。在这三者的基础上,人与自然万物最终相互理解,相亲相爱,真正融为一体,人与自然也真正达到了和谐。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对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规律和历史逻辑的深刻认识。当前,理性分析和系统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进程需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着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国际与国内相统筹,以整体性视域科学研判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机遇与现实挑战;二是理论与现实相统一,以实践观点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演进和战略定位;三是环境与发展相和谐,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自觉和制度变革。  相似文献   

4.
高考地理试题具有引导教学的功能。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高考地理试题,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人地协调观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文章对学生具备绿色发展理念的表现进行了界定,并选取2022年高考地理全国乙卷第36题,从立意、情境、任务三方面对试题中体现的绿色发展理念进行了分析,对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其引导学生立足人地关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的价值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5.
追溯中国传统文化,萃取先秦时期蕴含在荀子思想之中的生态智慧——“敬天”“顺天”“用天”思想,实现了其在“生态文明理念”“生态哲学观”“生态消费观”三个维度的继承与发展,使中国式生态现代化道路具备鲜明的时代性与先进性。深入挖掘荀子生态思想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智慧,可以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既相对于自然界独立存在,又与自然界构成和谐共生关系;自然生态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价值,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和重要标志,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历史使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为开创社会主义生态...  相似文献   

7.
从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电视进入黄金时代.借助电视声画信息的传播功能,人们宽跨越了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让沟通和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电视传媒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人们的生活影响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8.
19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梅尔维尔代表作<白鲸>是一本以当时人们的捕鲸生活为描写对象的史诗般的长篇小说."皮阔德号"水手们与白鲸莫比·迪克的殊死搏斗,展示了以船长亚哈为代表和以叙述者以实玛利为代表的两类人对待白鲸的不同的态度而导致的不同命运,作者梅尔维尔向世人传递了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思想.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哲思课题,更是马克思、恩格斯关注的焦点。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看,人与自然关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不同的形态:原始社会,人对自然心存敬畏;农业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工业社会,人对自然攫取、破坏。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演进都会重新确立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动态转变在促进了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破裂。要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需要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方面着手,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伟大战略,这是因为当代中国的战略性挑战就是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所带来的发展性问题。因此,新时代背景下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民普及、高质量现代化、法制保障、全球治理的可持续生态发展观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打造绿色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既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又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中国方案。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更应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建造清洁美丽的地球家园作出应有贡献,为后疫情时代人类社会如何发展指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信息时代的来临,图像充斥着我们的眼球。"看"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直观思考图像的能力成为一种关键技能,因此,培养学生视觉素养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课题。约翰.戴伯斯将视觉素养从低到高分为视觉感知、理解和表达三个层次。本文将培养视觉素养整合到摄影教学中,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提出培养视觉素养三个层次的方法。通过正确教学理念的指导,恰当的安排教学内容,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视觉素养。  相似文献   

1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开辟了人类生态文明新境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把握好其发展的三重逻辑,即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历史逻辑,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为基本内容支撑的理论逻辑,以及坚持人民主体观、整体自然观和全球责任观三者辩证统一的实践逻辑。总体而言,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仅有益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为世界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方案,彰显了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现代化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理念。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思想富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各派在“天人合一”的思想面前,都能达到一定程度的共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各家各派对“天人合一”思想的阐释和解说,对于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培育现代绿色发展理念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天人合一”以形塑中国人宇宙观的生存理念和秩序追求,成为新时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底蕴;以“道法自然”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的原则要义,为树立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思维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智慧密钥;以揭示天地规律同人类社会之根本奥妙的“中和位育”,述说中国式现代化面对差异和矛盾所持有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旨要;以“兼爱节用”的文化思考和实践理性,引导人类在万物一体的理念基础上反思人与世界的关系拓展和深度关联。“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诠释,映射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厚文化内蕴和历史根基,闪耀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智慧结晶。  相似文献   

15.
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解决生态问题上存在着困难和局限,主要原因在于其理论基础、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都与生态环境保护相背离。面对生态问题,中国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倡导绿色发展、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中国式现代化对生态问题的回应,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体现了中国对世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实践智慧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华民族实现永续发展的行动指引。从理论逻辑上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思想,继承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与时俱进的发展。从制度逻辑上看,稳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从价值逻辑上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优越性,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为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提供中国经验,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7.
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与不同文明时期相适应的人-自观念。从"天人合一"到"人定胜天"再到"和谐共生",这是人-自观念演进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过程,它们都是时代的产物,都包含着不同程度的合理的因素,我们必须对它们进行具体的辩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商业摄影、艺术设计与科技的飞速发展,给视觉设计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创意空间,本文浅析了商业摄影与视觉设计的应用以及表现手法,促使商业摄影在图像文化时代特征中的视觉传播的趣味性和创意的重要性,同时对视觉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怎样提高图像的传播性与记忆性,加强艺术创意的表现力等要求。  相似文献   

19.
大多数小物体看上去很平常,如果把它们放在显微镜下,它们立即呈现出一种与众不向的新面貌,有的甚至如同想象中的外星生物。这大概就是多年以来,无论是科学家这是普通人,都对显微图像十分痴迷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相机镜头有很多种类,每一种的镜头有着各自不同的视觉效果,在商业摄影中我们要根据所拍摄的题材和要求来选择镜头,有效的利用相机镜头的视觉特性结合广告的创意来进行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