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弼 《航空档案》2011,(12):41-43
1 如果国内国外环境之准许,及我党中央直接的领导与帮助,使我们上述的开办航空工程科的计划得以实现,经过六年后,我们就可以培养三四百航空干部,其中可有五六十高级航空干部,其余的为初级干部,如百四五十个飞机师,一百四五十个机械师与七八十个观察师.这时可以开办三个航空学校,一个航空大学,二个航空工厂:一个修理飞机与发动机的...  相似文献   

2.
掌握现代校对的几个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考一:由"校对"向"校审"转变 现在有人提出以后的校对就是校审,这不无道理,原因有二:(1)现在的作者大多在电脑上写稿件,投稿方式也就变为送磁盘或通过电子邮件传送.这样的稿件产生的错误主要是,作者用了不规范的词语、错别字和引用错误等.(2)电脑的智能化校对,可以纠正大部分的错别字、漏字、多字、形近字、同音字和成对的标点符号等,到了校对人员手上的校对稿,只剩下编辑漏改的和校对软件校不出的错误.这样的校对稿件只有是非可校.对一个校对人员来说,在没有异同只有是非可校且必须忠于原稿的原则下,他们必须采用校对独特的"点"校方法及审稿的审读查错的方式,纵观全书,进行版式、标点符号、错别字及重、漏句等的校读,并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向编辑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因此,校审代替校对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只有在做好充分的选题论证的基础上,严格按照"三审三校一通读"的编辑工作流程,才能出版高质量的双效益图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致出版流程为:选题申报→组稿→编辑加工(初审)→复审→终审→发排→一校→处理问题→二校→处理问题→三校→处理问题→核红→通读→刻盘→核蓝图→付印.  相似文献   

4.
现实校对工作的最大特点是读校,这就使得原本可以通过"对校"比较容易捕捉到的差错只能通过自己的判断才能发现,因此,有意识地记忆校过的内容应成为校对人员必备的素质.  相似文献   

5.
论主体间性视野下的编辑“六元”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的"六元"关系具有丰富的主体间性内涵,一是社会性交互主体内涵,二是主客体协同内涵.从主体间性的角度来认识编辑活动的"六元"关系,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正确协调处理编辑活动"六元"关系的需要,二是生产优秀定本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正中华书局1974年版点校本《明史》卷八二《食货六》"俸饷"一节,有文刊曰:吏员月俸,一二品官司提控、都吏二石五斗,掾史、令史二石二斗,知印、承差、吏、典一石二斗;三四品官司令史、书吏、司吏二石,承差、吏、典半之;五品官司……吏、典八斗……光禄寺等吏、典六斗。(第7册,2002页)按,这是对不同品级衙门中各类吏员之薪级的记载,但诸"吏、典"并其底本之"吏典",皆误,当校为"典吏",并依例出校记。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 另包寄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二校样。不知此次改正之后就是清样,还是中间还有一校?又,此书封面不知已有样子可以一看否? 这次二校的质量,说老实话,是很不能令人满意的。许多地方初校批出而没有改正,有的是“视而不见”,有的是“置之不理”。您们把二校对着初校随便翻翻就可以知道。从前是排字房听  相似文献   

8.
新华网消息 作者徐桂林、钟玉明]市民只用一张借书卡,就可以在广州市任何一家公共图书馆查找、借阅到全市14家公共图书馆的藏书,通借通还,就象商业银行实行“通存通兑”一样。此前,广州石牌地区的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暨南大学等6所高校推行“一证通六校”,六校教师和研究生只要持有联合借阅证,就可以在六校的图书馆、资料室通行无阻。广州地区图书馆将实现“一卡通”  相似文献   

9.
北京电子管厂党委贯彻全党办报的方针,把机关报——"红星"报交给工人来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红星"报是在1956年10月15日创刊的,八开两版,铅印,先为周刊,后改为周双刊,大跃进后又改为周三刊,每星期六并增加一张.这个报纸的发展过程,也是发动群众办报的过程."红星"报创办时,工厂党委一再要求:报纸一定要在工人群众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那时编辑部有四个脱产干部,另外有三个积极分子参加工作,每周出一次,很感吃力,稿荒严重;后来精简机构,只剩下两个脱产干部,报纸陷于无法出刊的境地.更重要的问题是报纸严重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工厂党委当时决定立即采取措施,发动群众参加办报.党委宣传部长亲自领导办报  相似文献   

10.
清代学者段玉裁《与诸同志论校书之难》指出:"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讹不漏之难也,定其是非之难.是非之难有二,日底本之是非,日立说之是非."笔者做编辑工作以来,虽熟知"校是非"与"校异同"是校对的基本职责,且同等重要,但实践中感到校书之难不在"校异同",而在"校是非".要达到火眼金睛校是非,需要在精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广泛拓展知识面,历练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杂"家,这样才能实现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拓展语法知识.某杂志目录页封面缩图的1 50多字图注中,竟然有4处差错,而且都是语序的问题.如:"自人民空军成立以来,一代代官兵英勇奋战、无私奉献,为捍卫祖国领空、维护世界和平,为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建立了不朽功勋,涌现出一大批战斗英雄、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  相似文献   

11.
无限的有线     
本文探讨和分析了中国有线电视实现联网的背景、现状、动因与效果.分六个部分一,联网的有线电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二,我们"铺"到了哪儿;三,为什么花儿开得这样迟;四、脚下的路究竟应该怎么走;五,规矩产生秩序;六,或许是榜样.  相似文献   

12.
"链接工厂"欺骗(Link farm spam)和重复链接严重地损坏了像HITS这样基于链接排序的算法性能.为了检测与抑制Web"链接工厂"欺骗和重复链接,本文充分利用页面之间的复制信息,尤其是利用完全超链接信息识别可疑链接目标.提出一种由页面文档和完全链接构成的二部图结构,通过对二部图进行构建与分析,搜寻共享锚文本和链接目标的Web页面,在此过程中标识链接工厂和重复链接,并通过带惩罚因子的权重邻接矩阵减小可疑链接的影响.实时实验和用户仿真测试结果显示,本文算法能显著改善传统HITS类方法的信息搜索质量.  相似文献   

13.
刘向、刘歆父子整理文献之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向将群书的叙录汇集成的《别录》和刘歆编写的《七略》,开创了我国古代目录学和分类学之先河.二者从书目体例、分类方法、校勘程序、编目特点等方面对我国古代文献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分类.刘向采取的"本校法"和"对校法",为后来的校雠学奠定了基础.在编目方面,采取一一条其篇目,撮其旨意,撰写叙录,然后排比分类,将学术源流的考辨、学术著作的评价、学科范围的划分具体应用到书目的编纂,逐步形成了后来的目录学.在分类方面,将古代文献划分为六类,对后世文献"四分法"和"七分法"的形成起到了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签阅     
收到县爱卫会、防疫站联合下发"0001号关于全民动员轰轰烈烈开展秋季灭鼠活动"的文件,局办秘书小李照例先把文件登记,贴上批文单,再分送给六个局长分别签阅.批文单上有六个格,是局长签名之处.这六个格的签名顺序是局党组会定下来的,这使小李少为难了许多.批办意见栏多为局长签,遇到分管的局长或是其他局长有话要说,也可以在里面写字.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分析"校地共建图书馆"与"图书馆联盟"发展缘由基础上,将二者的概念进行比较,继而从参与主体、约束条件、目的、产物四个方面对二者的关系进行辨析,认为"校地共建图书馆"和"图书馆联盟"是图书馆共建共享的不同产物,"校地共建图书馆"是"图书馆联盟"的一种特殊形式.  相似文献   

16.
李楠 《图书情报工作》2022,66(13):74-79
[目的/意义]"双减"政策的实施,为馆校合作提供新的发展契机。推动馆校合作深入发展,对促进教育体系的结构优化和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强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运用文献检索法、案例分析法,通过调研分析"双减"政策颁布前后馆校合作的典型案例,归纳出"双减"政策下馆校合作的创新路径。[结果/结论]结合"双减"政策的大背景,公共图书馆可以从丰富教育资源、拓展课程内容,融入式场景教育以延展教育场域,加强嵌入式管理以提升教育质量,建立馆校合作与评价机制、共担教育责任等几个方面探寻馆校合作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校对的功能有两个:一是"校异同",二是"校是非".在传统的校对工作中,校对面对的是一摞摞的手稿和根据手稿排印的校样,这样在原稿中由于作者的字迹潦草、不规范,或者由于排字员错捡字等原因,就会在校样中出现差错.另外,在一些书稿中,尤其是科技类、古籍类书稿中,常常会出现冷僻字、异形字等,因没有现成的铅字,在校样中就会出现"黑屁股".  相似文献   

18.
清代杭州府的人文环境极为发达,除滋养、汇聚了一批诗人、学者外,还出现一批以藏书、校书、刻书为主要学术活动的私人藏书家,振绮堂汪氏即是其中之一.汪氏斥资筑楼,购藏、抄校古籍,择其优者刊刻行世,其刻书活动从嘉庆九年延续到宣统二年.百余年间,汪氏一门六代之善守、善读、善刻,在士林较有影响,故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我们认为档案室在室内虽有大量的基础工作要做,如案卷的整理、保管、提供利用以及室内"六防"等等,任务是很繁重的.但当前档案室的基础工作不仅这些,更重要的还是"室外"工作.因为那里才是产生档案的"源头",直接关系到档案的质量.在工厂范围内,"室外"工作包括哪些  相似文献   

20.
整体判断2005年的中国新闻摄影,可用一言概之,即:新闻摄影的"创新与转变年".其创新与转变在以下六个"亮点"中可以见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