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军事记者》2005,(8):F0002-F0002
陈贤德.解放军报社高级编辑。1944年9月出生.1961年7月入伍.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指导员、师宣传干事。1967年5月调入解放军报社.历任编辑、主任编辑、高级编辑。曾担任全军新闻系刊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投笔从戎44年,当编辑、评论员38年。撰写社论、评论员章和论405篇.获奖16次,其中中国新闻奖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次。  相似文献   

2.
霍邢平,从事新闻采编工作24年,现任贵州日报社副总编辑,高级编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先后在记者站、理论部、工商部、总编室、夜班编辑室等岗位工作,十多年上夜班默默为记者和通讯员选题采访、修改稿件、规划版面,为年轻同志的成长尽心尽力,受到记者和通讯员的敬重。 霍邢平组织策划、采访撰写、编辑审定了大量重要稿件,多次在全国和全省获奖。  相似文献   

3.
李炳彦,解放军报社高级编辑,专业技术少将。1965年2月入伍,曾任师、军新闻干事。1978年6月调解放军报社军事部工作。1988年被评为主任编辑,1992年被评为高级编辑,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获全军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第二届韬奋新闻提名奖,第三届韬奋新闻奖。曾被聘为国防大学、石家庄陆军学院(原参谋学院)兼职教授,全军新闻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我军军事谋略学学科的奠基者、学科带头人。现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孙子兵法研究会理事、军事统筹学会军事谋略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国际战略学会研究员等。独立、与人合作…  相似文献   

4.
翟惠生,46岁,大学文化,高级编辑,历任《光明日报》科学部记者,国内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总编辑。所采写稿件曾获得60多项国家级和部委级奖项,任《光明日报》副总编辑近7年来,每年有1/3时间值夜班,负责和参与《光明日报》重要报道策划、指挥和具体组织。他策划、组织、采写、编辑的较重要和有影响的新闻报道有:党的十四大、十五大报道;从七届一次到九届五次共15年的全国人大、政协会议的报道;在全国窗口服务行业推行50句服务忌语的报道;国情问题系列通讯;让百姓吃上放心肉的报道;让卖花女孩回家的报道等等。  相似文献   

5.
“早晨从中午开始”,这句话对刘彦明来说,绝非是某个慵懒的星期天长睡初醒已红日当顶的享受。整整36年新闻校对的职业生涯,13000个日日夜夜的夜班工作经历,除非外出开会学习,他的生活永远是这样。  相似文献   

6.
刘子慧,1978年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任文艺编辑,1991到1995年任第三套立体广播节目负责人。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节目制作中心高级编辑,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从1995年起,刘子慧专心从事文艺广播节目制作,她所承担的日常节  相似文献   

7.
58岁的曹照琴在《人民日报》工作37年,其中33年当夜班编辑,是迄今为止《人民日报》编辑部上夜班时间最长的编辑。她敬业勤业乐业,政治敏锐、业务过硬、处理重大新闻事件经验丰富。曹照琴1965年1月由中央办公厅干部学校分配至人民日报社任团委干部;1966年10月调入总编室任一版编辑;1982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研究生班学习;1985年任《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版副主编;1989年任《人民日报》一版主编;1995年至今任总编室副主任,分管夜班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8.
刘彦明,1965年参加工作,1967年初调入《陕西日报》作校对。在夜班工作岗位已经36年,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校对方法,为《陕西日报》多出早报,减少差错率,提高文字质量做出了特殊贡献。1996年被评为全国新闻十佳校对,2001年获陕西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  相似文献   

9.
“早晨从中午开始”,这句话对刘彦明来说,绝非是某个慵懒的星期天长睡初醒已经红日当头的享受。整整36年新闻校对的职业生涯,13000个日日夜夜的夜班工作经历,除非外出开会学习,他的生活永远是这样。  相似文献   

10.
优秀的新闻评论家冯并,男,汉族,原名冯拉,中共党员,1945年生,河北阳原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获硕士学位。曾任人民日报文艺部编辑,经济日报评论部主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现任经济日报副总编辑。作为分管经济日报评论和理论工作的副总编辑,冯并在新闻宣传实践中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有较强的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较好地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在大事多、喜事多的1999年里.他在上半年直接主持有关科索沃事件和揭批“法轮功”的宣传报道,下半年又参与组织庆祝中…  相似文献   

11.
贵州的山,山峦起伏,山路崎岖。一位大山的儿子,倾力用新闻的翅膀飞越群山,沟通山里山外的信息,为贫困山区脱贫致富“鼓”与“呼”。 他,就是贵州日报副总编辑、第五届韬奋新闻奖获得者霍邢平。在黔山秀水中养育成长的霍邢平,热爱新闻事业,为人谦和厚道,造诣颇深。 在老编辑的眼中,他善于思考勤于践行 其实他都是50来岁的人了,但老编辑还是叫他小霍。他参加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12.
梁凯程,天津日报报业集团主管夜班工作编委,出版中心主任。从事新闻工作34年,从事夜班编辑工作22年。从普通记者到出版部要闻版编辑,从普通编辑到出版部副主任、主任、编委、出版中心主任。1999年《天津日报》提出“以图片带版面,以版面带新闻、以新闻带记者、以记者带队伍”的办报思路后,梁凯程参与、策划、推动了一系列新闻改革。他所领导的出版部是天津市“九五”立功先进集体。梁凯程被评为先进个人,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相似文献   

13.
陈贤德,1961年7月入伍。1967年5月调《解放军报》,高级编辑。参加过1976年唐山抗震救灾和1979年自卫还击战的随军采访。投笔从戎近41年,当编辑36载,其间当夜班编辑7年。在军报在职的编辑中,他连续当编辑的时间最长,是全军著名的新闻评论员。先后荣立三等功3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首届全国“十佳”评论员。  相似文献   

14.
15.
洪军是石泉县广播电视局的编辑。46岁的地.中等个子,一身朴素的衣服.一副憨厚的农民形象。9月20日,他荣获了全国第三届韬奋新闻提名奖,是全国唯一的一位县一级新闻单位获奖的编辑。1983年.他硬是靠自学闯进了石泉县广播站的大门,开始编写对农村广播节目。面对新的工作和环境,他始终没有忘记黄土地上的农民,把对农村父老乡亲的亲情凝聚于笔端,凝聚在节目之中,寒冬时节,在节目之前编上两句:“农民朋友,现在气温降到零度以下,大家修田造地别忘了戴手套,以免双手冻裂”;盛夏酷暑,他忘不了在节目中提醒农民朋友注意防暑降温。…  相似文献   

16.
17.
《今传媒》2002,(6)
在《陕西日报》社,有一个在夜班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36年的老报人,他敬业爱岗,兢兢业业,勤奋钻研,善思善学,以对待工作高度负责和极端投入的态度,为提高报纸质量做出了特殊贡献,并在长期的实践积累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校对方法,受到新闻同行的敬重。1996年被评为全国新闻十佳校对,2001年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新闻工作者,2002年荣获第五届韬奋新闻奖。他就是《陕西日报》校对科科长刘彦明。  相似文献   

18.
八年前,马胜荣同志才四十出头,便“荣获”了“老马”的尊称。可不是吗?在他当时领头的新华社国际部英文编辑室,编辑的平均年龄才三十岁左右。小伙子和大姑娘们喊胜荣同志“老马”,一是亲热,二是打心底里佩服他的才干。胜荣同志确实是一位识途的“老马”,他领着一群“小马驹”,把个英文国际报道搞得有声有色。不久,他当了国际部领导,后来又担任新华社副总编辑。尽管职务不断翻新,老马本色依旧,仍然在孜孜不倦地“驾辕拉套”,目标很明确:要使新华社走向世界新闻大舞台。  相似文献   

19.
在解放军报社,高级编辑陈贤德是一个很少抛头露面的人。然而,继前年晋升为专业技术少将军衔,今年又获得韬奋新闻奖之后,这个在军报默默耕耘了36年,在“本报评论员”背后为党立言16年的军事新闻工作者,却不由自主地被推向前台“亮相”。至此,人们才蓦然发现,原来当一个新闻评论员也可以如此独具魅力和风采。  相似文献   

20.
在第五届韬奋新闻奖获得者中,有一位从事对外广播工作的女性,她就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刘晖。当笔者向这位曾获得过“中国广播新闻奖”一等奖、“中国国际新闻奖”一等奖、中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等多种奖项和荣誉的新闻工作者表示由衷钦佩的时候,她只是诚恳地说:“我真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只是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