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自1986年开始目标教学的改革实验,其理论主要是借鉴了[美]布卢姆(B·S·Bloom,1913一)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掌握学习”和“教育评价”三大理论。目前,这一改革实验已由几省向全国,由单科向多科,由认知领域向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扩展。那么目标教学何以在几年的时间里就受到广泛重视和普遍推广?它有哪些特点?有哪些不足?如何加以克服?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相似文献   

2.
领悟新课程理念和转变教育观念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保证。然而 ,转变教育观念并不是一句空话 ,它应该体现在教师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中 ,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从我市实施课程改革近一年来的实践中发现 ,在生物学教学中 ,作为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课堂提问是最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窗口”之一。那么课堂提问在体现课程理念方面应发挥哪些作用呢 ?课堂提问的设计和实施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下面就这两个问题谈谈笔者的一点看法。1 课堂提问应体现新课程理念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体现新课程理念方面可以发挥以下几…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应运而生。面对新课改,原来的教育思想哪些需要扬弃,哪些需要保留,哪些需要建立,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作为从事基层业务工作的教研员老师,则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与一线教师面对面,其工作直接关系着新课改精神的落实。那么在新课改形势下,教研员如何指导教师教学呢?  相似文献   

4.
<正>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内容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的有效策略是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理论支撑。因此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索教学的有效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教学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呢?一、要有效利用教材,保证学生学习数学有依据教材是课程理念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重要的课  相似文献   

5.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批评教师独霸讲坛的文章铺天盖地,而呼吁教师“当讲则讲”的文章也并不鲜见。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还该不该讲?又应如何讲呢?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也只有在“讲”与“不讲”的夹缝中摸索着前行。下面结合教学案例,谈谈数学课堂的“讲”与“不讲”。一、讲“精”不讲“少”【案例】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三单元分数应用题例3: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其中黑兔只数是白兔的1/5,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平时在应用题教学中不厌其烦地分析讲解惯了的教师,意识到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分析、去…  相似文献   

6.
小学数学课本中,编有一定数量的插图。它们在教学中有什么作用呢?一、知识性。六年制(下同)第七册61页第12题:“一台国产电子计算机6秒钟完成3000万次计算。照这样的速度,要完成7500万次计算,需要多少秒钟?这台电子计算机一分钟能计算多少万次?”同页第13题:“一只宇宙飞船3秒钟航行36公里。照这样计算,8秒钟能航行多少公里?如果要航行960公里,需要多少时间?”这两道题配有“电子计算机”和“宇宙飞船”的插图,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电子计算机”和“宇宙飞船”,在学习归一问题应用题这一数学知识的同时,对现代科学技术有所了解。这样就开拓了学生视野,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进行着一场意义深远的课程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那么,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究竟能起到哪些作用呢?本文以语文学科为例,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8.
由“《离骚》该不该背”的一次辩论,刘晓晔老师对新教材的选编提出了质疑。就这一话题,我们是否可以把思维的网张得更大一些?比如,文言文是否需要背诵?背多少合适?哪些篇目需要背诵?再比如,是教材的编者思路有偏差,还是我们的教学思路有问题?如何来完成新教材带来的文言文教学的任务呢?……愿我们的教材早日完善起来。愿我们的教师早日成熟起来。愿语文教学的明天更美好。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进行着一场意义深远的课程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那么,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究竟能起到哪些作用呢?本文以语文学科为例,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已进入第五个年头了,新课程所提出的新的理念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灵魂,只有将这些先进的理念贯彻在教学中才能显现它的作用,可这些理念不是靠说教就能完成的,要靠我们教师将它渗透在教学的每个细小环节中。最近,我们听了笔者之一的龙洁老师上的“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在课堂上发生的几件有趣的事,它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新的理念以及新课程带给学生的变化,现整理出来以飨同仁。一、关于“猜测”的教学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这一目标呢?猜测是不是乱猜、瞎猜呢?肯定不是…  相似文献   

11.
潘旭 《山东教育》2004,(10):35-36
观念决定人的行为方式。课程改革首先是教学观念的更新。没有现代教育理念,就不会有根本意义上的课程改革,就永远走不进新课程。观念更新是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树立哪些主要的教学观念呢?  相似文献   

12.
作为学科课程教学的主渠道,聚焦课堂,优质教学已成为新课程理念实施、推进的必然,也是当前一线改革的关注重点。新课改视野中的地理优质课堂教学需要从哪些维度予以评价?获奖的地理优质课给了我们哪些启迪?地理优质课竞赛与评价带给我们哪些思考?笔者结合有关理论、案例略呈己见。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在其第一部分的“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中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非常重大.那么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哪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又该从何处人手呢?我在实施这一目标时,作了如下探索.  相似文献   

14.
《教育科学论坛》2002,(3):26-29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这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面对这一“新生事物”,人们不禁要问:“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定位是什么?怎样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时代特点?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研究性学习”在现实的价值取向上存在哪些偏差?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学习”能否实现预期的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15.
用WebQuest进行在线探究性学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天,我们在任何搜索引擎中搜寻一下“WebQuest”。很快就能找到全球各地教师用WebQuest创建的数以千百万计的在线课程和教学课例。那么,WebQuest是什么?它有什么长处?一个WebQuest由哪些必要部分组成?哪些类型的主题适合运用这种教学样式呢?  相似文献   

16.
沈静 《中国教师》2006,(10):17-19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的需要”成为各种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受到广泛关注。不久前有学者在学术争论中提出,学生的需要是有必要加以具体分析的,不能把学生真正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想要”混为一谈。学生的需要究竟是什么?怎样分析看待学生的需要?还有哪些有关概念需要澄清?在中国的社会现实中,教师应怎样关注学生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怎样的角色来关注学生的需要?本期特别关注,围绕“学生的需要”这一话题,呈现教师和研究者的一些困惑与思考,以期引起教师们的关注讨论。  相似文献   

17.
学生表达的需要=学生的真正需要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的需要”成为各种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受到广泛关注。不久前有学者在学术争论中提出,学生的需要是有必要加以具体分析的,不能把学生真正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想要”混为一谈。学生的需要究竟是什么?怎样分析看待学生的需要?还有哪些有关概念需要澄清?在中国的社会现实中,教师应怎样关注学生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怎样的角色来关注学生的需要?本期特别关注,围绕“学生的需要”这一话题,呈现教师和研究者的一些困惑与思考,以期引起教师们的关注讨论。  相似文献   

18.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的需要”成为各种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受到广泛关注。不久前有学者在学术争论中提出,学生的需要是有必要加以具体分析的,不能把学生真正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想要”混为一谈。学生的需要究竟是什么?怎样分析看待学生的需要?还有哪些有关概念需要澄清?在中国的社会现实中,教师应怎样关注学生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怎样的角色来关注学生的需要?本期特别关注,围绕“学生的需要”这一话题,呈现教师和研究者的一些困惑与思考,以期引起教师们的关注讨论。  相似文献   

19.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的需要”成为各种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受到广泛关注。不久前有学者在学术争论中提出,学生的需要是有必要加以具体分析的,不能把学生真正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想要”混为一谈。学生的需要究竟是什么?怎样分析看待学生的需要?还有哪些有关概念需要澄清?在中国的社会现实中,教师应怎样关注学生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怎样的角色来关注学生的需要?本期特别关注,围绕“学生的需要”这一话题,呈现教师和研究者的一些困惑与思考,以期引起教师们的关注讨论。  相似文献   

20.
谁是儿童需要的代言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的需要”成为各种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受到广泛关注。不久前有学者在学术争论中提出,学生的需要是有必要加以具体分析的,不能把学生真正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想要”混为一谈。学生的需要究竟是什么?怎样分析看待学生的需要?还有哪些有关概念需要澄清?在中国的社会现实中,教师应怎样关注学生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怎样的角色来关注学生的需要?本期特别关注,围绕“学生的需要”这一话题,呈现教师和研究者的一些困惑与思考,以期引起教师们的关注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