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学专家认为,家庭是创建和谐社会的最基本的细胞。家庭和谐,社会才和谐。而儿女们如何更好地孝顺老人是家庭和谐的最重要因素。我国已进入了老龄社会,全国老年人已达1.3亿以上。儿女常回家,是光“看看”?还是更要“干干”,给老人以更多的关爱?目前已成为如何建立和谐社会的一个新的热门话题。儿女回家是怎样“常看看”的?它如同一面镜子,把儿女们的孝心展现得清清楚楚。记者在这里如实记录了“回家看看”的百态图。百态图之一:“等着‘皇上驾到’”之苦儿女脱胎于父母,最先接受的就是源于血缘的亲情。儿女经常回家看望老人,与老人交流沟…  相似文献   

2.
一位小学女教师飞身挡车,勇救学生,她在一个瞬间的生死抉择感动了许多相识和不相识的人。敏感的记们获知这一消息后就立即从他们的编辑部出发,据说全国各地先后有六七十家媒体的200多名记,纷纷走访英雄教师的同事、领导、学生、学生家长和亲人,都想从他们那儿“挖”到独家的报道。于是乎,有关英雄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件往事,目击和当事人都不得不向记们讲述N遍。  相似文献   

3.
正月人日有雪。杨慕李、孙翼之来。儿女读书,余昏昏睡去,比醒,已散去矣。较之廿年前,真成两代也。(三十四字)下雪了。杨某某、孙某某来访。督促儿女们读书。诵读声中,不知不觉打了个盹;等我醒来,读书的早已经散了。比起二十年前用功的情形来,真是不同的两代人了啊。壬辰为清光绪十八年,时王闿运五十八岁;人日为正月初七,已开始督促小儿女读书了。  相似文献   

4.
11月中旬,莒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体局长张启泽、图书馆馆长杜树景等一行6人,到杭州接收了于冠西儿女们捐赠的图书,实现了于冠西、秦风夫妇把藏书捐献给故乡图书馆的遗愿。  相似文献   

5.
桌上这摞厚厚的校样终于签字付型了,两份校样,一份原稿,不知翻了多少次,一遍遍总是不放心。但最后还是必须送出去,否则印刷时间就来不及了。出版部的同事催了好几遍,印厂的师傅在下面等着,怀着激动还有几分忐忑的心情,我抱着凝聚了我以及各个环节同事们心血的付型样来到出版部:尽快把蓝图打好,我要最后审核一遍,确保万无一失。现在终于可以松口气了,回顾收到书稿的45天紧张工作,感慨颇多。出版真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设计、校对、排版、美编各个环节的通力协作,编辑  相似文献   

6.
陈保才 《大观周刊》2011,(12):15-15
不停唠叨与挑剔 可能只有男人意讽到女人唠唠叨叨的毛病.而女人则会有很好的理由说那就是本来的样子。女人往往在说服她们的丈夫不成功的时候变得强势而一遍一遍的重复唠叨。她们始终没有意识到只有一个理由而让她的说服已经不成功了。男人们只是需要你用另外一种方式告诉他而已。  相似文献   

7.
1999年12月20日,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遍遍在濠江之畔奏响,充满希望色彩的莲花区旗伴随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澳门半岛升起。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中国人透过荧屏目睹了这激越的历史瞬间。在这个举国欢腾的不眠之夜,各报的记者编辑们也在这...  相似文献   

8.
李琳 《新闻天地》2004,(1):32-34
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父亲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儿女是6-15岁的“艾滋孤儿”,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关爱之家”。这个家庭是怎样组成的?他们如何生活?……带着诸多问题,记者近日走进了这个家庭。  相似文献   

9.
6月18日,年轻直辖市重庆迎来了她的十岁生日。十年风雨兼程,十年励精图治,3100万巴渝儿女创造了一个脱胎换骨的新重庆。在这盛大的节日里,巴渝儿女用各种方式,回顾辉煌历程,祝愿明天更美好。  相似文献   

10.
麦克 《今传媒》2004,(3):1-1
在云南建水一个叫官营的小村庄,我结识了四十岁的彭斌。他是个哈尼族汉子,更是个罕见的乡野天才,几乎只是听一遍,他就可以用二胡、吉它或者各种民间乐器,乃至一片树叶演奏出那些陌生的乐曲。第一次见到拖拉机和油罐车,他只看了看老司机的操作过程,直接开着就上路了。  相似文献   

11.
胡法林  姜睿 《新闻实践》2005,(11):49-49
进入八九十年代后,我国电视纪录片在题材选择、叙事方式和结构以及主题思想的变革上,都体现了现代思想启蒙的痕迹和需求。这些社会纪实的纪录片在题材上已开始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触及人类活动的各个角度:选题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展开;人的主题在扩展,人文价值在提升,推动了电视纪录片镜头的准确归位。 一、“人”越来越受到重视 从表现社会化的人的生活状态到表现人的深层思想意识,创作者们越来越自觉化了。他们相继把镜头对准了普通大众,他(她)们不是作为某种政治类的代表或群体大众的符号出现在荧屏上的,而都是生活原生态中的“这一个”:性格豪爽的男人,温柔多情的女人,大大咧咧的丈夫,爱唠叨的妻子,对儿女们牵肠挂肚的老母亲,聪明而不听话的“小皇  相似文献   

12.
151医院政治处主任王玉峰有个称谓——“笔友”。这是那些爱好写作的医生、护士、还有刚入伍不久的新战士送给他的。王主任喜欢读报,处里订的10多份报刊,他总是一天不漏、一份不少有重点地看个遍,即使是出差,回来后,也要把所有的报纸洲览一遍。除了看报,他把节假日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新闻写作与学习上,他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星期天是和妻子孩子度过的。他女儿在一篇作文中写道:“……爸爸除了吃饭、睡觉在家,其余时间连他的影儿都见不到。今年,我已经10岁了,在我的记忆里,节假日爸爸没陪过我上过一次公园。一个星期天,我在办…  相似文献   

13.
梦遇     
当我每次收到它, 就仿佛远方传来喜缘. 她是雪里送来的炭火, 一股暖流在全身涌遍; 她是一泓深深的喷泉, 脑海泛起七彩的光环; 她是慈母养育儿女的乳汁, 给予我一份甘甜。  相似文献   

14.
烽火延坪岛     
肖实 《新闻天地》2011,(1):32-33
初冬,收获的季节早已过去,金恩赫仍然在地里忙活着。43岁的他,和妻子、一对儿女生活在远离韩国本土的延坪岛。  相似文献   

15.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为追寻一个绿色的梦,17岁的我来到祖国边陲一个军营里,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在领导和老师们的帮助下,历经多年磨砺,我跨入了部队新闻宣传队伍的行列,并逐步成长为军营新闻宣传的骨干。  相似文献   

16.
在洛宁县王村乡贾瑶村南王组,提起老农王夫寿,周围的群众便会说:“那可是个新闻迷。”  年已七旬的王夫寿,从小只上过五年学,而后在黄土地上辛勤劳作了几十个风雨春秋。 1990年, 60岁的王夫寿,面对改革大潮中山乡喜人的巨变,耐不得寂寞,便对写作新闻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写新闻,老汉卖了一头牛犊,买来字典、稿纸,并订阅了《新闻爱好者》、《河南农民报》、《洛阳日报》等报刊,在家里边学字边看报纸,还揣摸着写稿。为此老伴儿和儿女们都干涉他:“放着清闲不清闲,自寻烦恼。”王夫寿不顾家人反对和周围人的嘲笑,一边学习…  相似文献   

17.
面对媒体,身负重伤的他,动情地讲述着因见义勇为被歹徒砍伤的故事。当全国众多媒体和网络在一遍又一遍传播他那惊心动魄的故事之时,当他所在的学校正考虑发动学生为他捐款疗伤之时,当读者和观众为他的事迹而感动之时……我们却发现这竟是一个弥天大谎。而令人痛心的是,这个谎言的导演者是一个仅15岁的中学生。  相似文献   

18.
王瑶 《新闻传播》2009,(6):30-31
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曾说过:“当我们有1000个频道时,假如你从一个台跳到另一个台.每个台只停留三秒钟,你就几乎要花一个钟头的时间.才能把所有频道从头到尾扫一遍。还没等你判断出哪个电视节目最有趣,节目早就播完了。”  相似文献   

19.
不敢老去     
许鞍华导演的电影《桃姐》,是一部探讨老年人生命关怀问题的影片。生老病死,是人生无法回避的命题。当人慢慢走向衰老,对身体无法掌控、力不从心之时,陪伴会变成一种很需要的心情。古人云:死生亦大。生与死作为生命最重要的两端,现代社会"生"比"死"在心理、观念、法律等诸多层面得到更大关注,尊重自当别论。曾经的"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变成了如今二胎生否之论。"老"岂是"生"就能解决的简单问题。养儿防老是中国旧传统,根源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缺乏社会保障,只有依靠家庭。现随社会条件改善,养老和医疗保险遍惠城乡,老人得到了社会一定的照顾,儿女对老人的负担亦有所减轻。有儿女照顾自是福事,可是伴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及社会现实突发导致的多元化状况,同时存在着一对夫妻至少养4老、失独、寡居、空巢等各种情况,解决老有所养问题仅靠家庭养老,如缘木求鱼般  相似文献   

20.
刘鹏 《北京档案》2008,(11):54-55
婚姻是人的终身大事。在封建社会里,婚姻凭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基本上不考虑青年男女双方的感情和意愿。许多家庭讲究“门当户对”。在旧社会,人们还奉行早婚早育,子女十四五岁就开始托亲友或媒人保亲了,一般家庭在子女二十岁以前就为儿女张罗婚事,社会上也有一些以说媒为职业的媒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