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哲先 《中国教师》2009,(13):60-60
<正>2009年6月4日~5日,由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问题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举办。来自国务院  相似文献   

2.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完善,"以流入地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的执行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该政策的推进出现了资源性短缺和执行主体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使不断增加的流动儿童对城市教育的需求与城市供给之间产生比较尖锐的矛盾,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的执行陷入困境。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涉及多个执行主体,涉及多层次、多个利益群体和目标群体,这些政策相关者构成政策网络,对政策执行和政策结果产生复杂影响。运用政策网络理论,通过政策网络视角和途径,分析政策执行网络主体间的及相互的依赖和冲突,客观展示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执行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如何促进教育公平尤其是流动儿童群体在学校教育中的性别公平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以流动儿童在上海市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及课堂表现的性别差异为切入点,分析导致流动儿童受教育过程性别差异的原因,以及影响不同性别儿童受教育质量差异的因素,有助于缩小流动儿童群体在城市学校教育中的性别差距。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及课堂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对上海市10所小学进行的实证研究显示:流动儿童群体尤其是低收入且以体力劳动为主家庭的流动儿童受教育质量的性别差异最大;这部分儿童所在家庭中传统的"重男"观念对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分工产生了初次影响,而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与教师评价再次强化了其性别角色差异,并逐步导致学生课堂行为和受教育质量的性别差异。为缩小这一性别差距,除学校教育外,更需要流动人口提升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意识,加强与学校教育的沟通与合作。  相似文献   

4.
“两为主”政策出台后,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入学问题得以缓解,但并没有根本解决。新城镇化背景下,其困境表现为以流入地城市分类为特征的差异性新“症候”:“隐性”限制流动儿童入学,部分流动儿童返乡成为“留守儿童”;通过“购买民办学校服务”的形式回应“两为主”政策,“以公办学校为主”被弱化;疲于完成“两为主”政策,挫伤流入地政府积极性,教育质量受到影响。形成如此困境的深层原因为:城镇化政策对教育政策的限制、财政政策对教育政策的负面影响。综合教育改革的视域则为摆脱当下困境提供了可行性思路:通过顶层设计理顺教育政策和城镇化政策的关系、调整财政政策使流入地政府的责权更趋合理。  相似文献   

5.
流动儿童教育财政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的"两为主"流动儿童教育政策面临诸多财政困境,流入地政府和公办学校积极性都不高,主要因为:(1)国家对义务教育投入不足,流入地政府无法承担流动儿童巨额的义务教育费用。(2)以户籍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划拨方式不合理,流动儿童离开户籍所在地以后,客观上减轻了流出地政府的义务教育财政负担,而流入地政府并没有得到流动儿童相应的义务教育财政经费。(3)流入地公办学校规模有限,经费不足,无法满足所有流动儿童上学需要。(4)各种民办学校尽管承担了相当数量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财政支持。本文通过对公共财政基本理论的分析,提出解决流动儿童教育财政困境的基本思路:加大公共财政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明确各级政府财政分担责任;适时引入"教育券"制度;公平对待各类民办学校。  相似文献   

6.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同属于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目前,这两个群体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此同时,在研究和工作过程中又存在很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或注意的事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规模大,增速快,且仍有较大幅度进一步增长的可能,由此带来公共服务需求的增长。我们在研究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时,要突出重点人群,如:大龄流动儿童、留守女童、学龄前留守儿童、独自留守儿童、跨省流动儿童等;也要突出重点地区,如:主要接受流动儿童的城市、留守儿童的主要分布地区等。同时,要注意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内部差异,区别对待,避免把他们"标签化"。未来的研究工作中,要统一确定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概念及其内涵,整合研究力量,规范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我国"流动儿童"在城市中接受义务教育存在着诸多困难,这种状况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虽然关于我国"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政策已较为完备,为其在城市中公办学校入学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是"流动儿童"在入学机会、受教育过程、学业成就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不平等的问题。本研究以湖州市吴兴区农村小学为例,针对"流动儿童"在农村小学受教育的过程,从学校(包括教师)、学生、"流动儿童"家庭三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研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进而剖析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政策"两为主"实行近10年以来,该政策的落实情况和执行效果不容乐观。现行政策涉及多方利益主体,诸如政府、学校、城市儿童家长、流动儿童家长等,他们基于各自利益的得失,对现行政策抱有不同的态度,影响政策的执行和调整。政策的本质是利益的分配,政府在对教育利益进行权威性分配时,必须遵循:强调政府责任,平等保障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实现教育公平等原则。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2005年1%人口抽样和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在对不同夫妇的婚配概率和堆积释放生育估计的基础上,从全国、城镇、农村三个维度,对学龄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五个阶段的受教育人口变动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在"单独二孩"政策下,我国受教育人口的规模有所增长,但长期总趋势是在波动中下降;学龄前儿童在2017年达到峰值,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龄人口经过不同的波动轨迹在2020—2036年间逐类达到高峰后转为下降;城镇在波动中增长,农村则单边下降;全国受教育人口的变动态势,主要受城镇受教育人口变动的影响;要特别关注城乡学龄人口的不同发展态势,为应对未来各级学龄人口变动预先做好充分准备;"十三五"时期城镇学龄前儿童的快速增长,是制定"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汪传艳 《中学教育》2021,18(4):32-43
受"梯次化"流动特征和家庭教养方式的局限,流动儿童往往对家庭产生疏离感.利用全国四市流动儿童的实地调查数据,分析流动儿童的家庭融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整体来看,流动儿童家庭融入状况一般,约一半的流动儿童家庭融入状况良好,超过一成的流动儿童难以融入家庭;分维度看,流动儿童的家庭认同感偏低,家庭依恋感偏高,家庭归属...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民办教育十分发达,民办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所占份额较大,多年来民办学校成为提供外来流动人口教育的主力军。虽然国家对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要求"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但由于珠三角地区外来务工人员特别多,一些城市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严重倒挂,作为一种因地制宜解决问题的途径,让民办教育发挥较大作用,是具有某种合理性的地方性特征。随着公办教育的能力不断增强,流动儿童在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正在不断提高,2013年广东省的这一比例已达58.4%。  相似文献   

12.
我国政府尽管相继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政策纲领以保障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益,然而从政策纲领实行的实际效果来看,收效不佳.如果从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方面找原因的话,"法律规避"应该是原因之一;而当前相应的对策就是要倡导"送法下乡".  相似文献   

13.
根据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分析安徽省流出人口的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职业行业类型、收入水平等特征,以及流出人口的来源地和汇入地的分布格局。研究发现:流出人口年龄结构以青壮年劳动适龄人口为主,呈现受教育水平偏低、以常年在外的跨省流动为主等特征;流动原因以务工经商为主,且多以家庭为单位集体流动,家庭平均收入在中低收入水平,从事行业分布大多在二、三产业,以中低端商业服务业为主要行业。从流动人口的来源地和汇入地格局来看,流出人口主要来源于安徽皖北地区和皖中地区;安徽省周边的江浙沪地区为流出人口的主要汇入地,而且这些地区中流出人口集聚程度高,从事行业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为辅,其中东南沿海地区务工人员劳务合同签订占比最高,工作生活更有保障。随着安徽省发展战略的调整,安徽省流出人口将逐步减少,而省内流动人口将会有所增加,整体上将呈现人口回流趋势,政府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合理引导流动人口实现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14.
我国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大致经历了两次转变:第一次以提供有条件的义务教育机会为核心,政策实现了由拒绝到有条件接收的转变;第二次以提供均等义务教育机会为核心,政策逐步由有条件接收向“同城待遇”转变,但义务教育后教育仍然是“一城两策”.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发展方向是以实施人口城镇化战略为契机,以促进流动儿童向上社会流动为目标,涵盖义务教育和义务教育后教育.  相似文献   

15.
作为流动人口最多且人口流动频率最高的国家,美国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因国内人口大量流动所带来的流动学生教育问题,联邦政府、州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得该问题得到了较好地解决,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补充性援助计划"和"州际合作项目"两个角度解析美国加州"流动学生教育计划",深入探究其"迷你"助教项目、学前儿童保育项目、家庭—学校—社区合作以及流动学生信息网等典型项目,可以为我国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城市流动儿童受教育现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动儿童是流动劳动力的派生部分,他们在城市的健康成长面临着诸多困难:如营养结构不合理,生长发育受影响;居住环境条件差,卫生和健康状况很难保证;公立学校受歧视,难以与城市儿童平等相处;私立学校条件差,全面发展受限制;父母忙赚钱,与孩子交往少;黑色网吧诱惑大,学生沉迷其中;屡受不良少年欺诲,身心受到伤害等.对流动儿童进行积极健康的身心关怀和引导,比对他们实施单纯的文化课教育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应关注和改善城市流动儿童受教育的现状:解开户籍制度的枷锁;政策和教育基金向民工小学倾斜;学校定期为流动儿童家长进行免费培训;媒体呼吁和谐共处,让流动儿童免受歧视;加大学校周边环境严管力度,倡导健康教育氛围.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对文献资料分析基础上,从人口规模、人口分布、人口流动、人口均衡发展、人口时空格局的角度对云南人口研究文献进行了归纳,认为云南人口研究领域主要存在五种代表性的观点。2021年云南将达到人口出生高峰,2023—2029年人口规模将达到5000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呈现增长趋势;云南人口主要集中在滇中和滇东北经济区,人口高度密集区主要集中分布在以昆明为主的滇中地区,边境地区的人口总体增长缓慢;人口流动主要以经济为主要目的,流动原因多元化,人口流动呈现出家庭式人口迁移流动,流动的活跃地区是云南东中部地区,昆明集聚效应明显,边境地区的人口跨国流动与地理位置高度相关;云南人口均衡发展处于上升的趋势;云南人口时空格局的长期演变与国家政策有关,短期则主要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8.
以流入地政府投入为主,对公办中小学校进行补贴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财政政策,是中央与地方教育事权划分的结果。由于缺少对各利益主体的激励,政策在实施中遭受到流入地政府、流入地公办中小学校,甚至流动儿童家长的抵制和漠视,导致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财政保障目标难以实现。依据机制设计理论中激励相容原理和我国财税体制的现实特点,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财政政策应该采取"经费由中央与流入地政府共担、财政直补流动儿童"的机制,切实调动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确保每一个流动儿童都能享有由公共财政保障的免费义务教育。  相似文献   

19.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在促进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儿童少年随父母迁徙异地,如何解决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的受教育问题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热点。因为这不仅关系到《义务教育法》的贯彻和实施,还关系到我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为此国务院专门颁布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办法》,其中明确规定:“流入地人民政府应为流动儿童少年创造条件,提供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在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借读为主……”。这一规定明确了流动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属地化,明确了流入…  相似文献   

20.
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农村中以留守老人、儿童和大龄劳动力为主,这种人口空心化现象对农业和农村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作为一个欠发达国家,研究欠发达地区的人口空心化,对缓解其带来的各种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安徽省砀山县为例,通过建立Logistic模型,从个人和家庭两个方面具体分析影响农村人口空心化的机制问题,得出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外出务工的预期收益等是影响农村人口流动的显著变量的结论。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特色农业、加大技术培训等建议,力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人口空心化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