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读书有三个层级: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哪些书是好书呢?名家一再强调,多读原著,多读经典。经典历经岁月淘洗而不朽,总有神奇之处。近日,14位知名大学校长向大家推荐了一些经典书目,你读过哪些呢?  相似文献   

2.
古人云:书犹如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贵在善读,好书能使人成才,坏书则可以使人中毒.青少年学生思想活跃,无定性,可塑性大,这就需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工作.因此,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是图书馆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钟情全集     
钟情全集□欧阳明能把书读通是读书的至佳境界。这既靠不得选阅单篇,也不能仅仅依赖翻读选集。阅读全集貌拙实巧,实际是一种登堂入室的读书方式,之于人文社会科学尤为重要。阅读全集大致有如下好处:首先,资料齐全,全集如海。齐全的图书报刊资料历来是科学研究尤其是...  相似文献   

4.
英国哈米什·汉密尔顿出版公司于1996年10月出版了《忧伤与原因:约瑟夫·布罗德斯克文集》(On Grief and Reason:Essays by Joseph Brodsky)一书。布罗德斯克是英国著名诗人,他199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 布罗德斯克在这本新出版的文集中,谈到读书问题,其中有很精辟的见解。他说,读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育人的良好情操,因而应读好书,可是对作家说来,不能只读好书,因为他要写文章、写书,在写作前必须与读好书的同时,也阅读糟粕的东西,以去粗取精。布罗德斯克接着说,人的一生,时间有限,即便是好书,也只能有选择地读,不能为读而读,要有所获。在这方  相似文献   

5.
读书     
《军事记者》2009,(4):62-62
读书.当然必须是读好书.读能够滋养性灵、陶,钊青怀的好书,从中体味足不出户而神游天下的乐趣.这无疑是一种享受。古人黄庭坚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常读书的人性灵有赖于书卷的滋长。正所谓“书能香我不须花”,而后达到人书交融、书中有人、人亦是书的境界。日子一天天过去,新书放成了旧书.然而书这种物件与其他的不同,它会日久弥香,带着一种沉淀的意味,每次与它接触都会从心底涌起一种融融的温馨,似是故人来。  相似文献   

6.
有史以来,人们常把读书看作是一种特殊活动,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读小学时,因淘气不爱读书,触发老师一番感慨说: 小人不知书中有黄金,若知书中有黄金,点灯费蜡也甘心。”这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论调,不足为训。绝大多数人,读书不一定为钱、为官、为美女、为有惊世之作,惊人之举。古人云:“读书旨在明其道”。读其书,能明白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就是收获。那么,如何“明其道”?首先必须读好书,不读坏书。记得一位名人说,一部好书,能教给你如何做人。这话有一定的道理。青年人,世界观尚未  相似文献   

7.
文学书简     
十四……你的语言,干巴,枯涩,文学性太差,好似先天营养不良。叫人读着,如吃锯末,如嚼干草,没一点味儿.个中原因,我认为主要是读书太少.我常对业余作者讲,如果把作品的语言比作禾苗,则读书犹如施肥,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更是施长效底肥。读书多了,语言就可能丰美了,鲜活了,也就有了文学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太少,下笔如有鬼,鬼缠得你语言干枯,令人读之伤口,品之乏味,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教育功能就更无从谈起了。  相似文献   

8.
书籍是知识的载体,新闻工作者需要广博的知识,因此要读很多的书。但是读什么书,怎样读书,这是大有学问的。本刊开辟“求知书屋”这个专栏,就是为大家提供一个探讨读书学问的园地。使大家多读书,读好书,以正确的方法读书。为此,我们要不断向大家介绍新书出版的信息,介绍一些好书的内容和名家读书的方法。这个专栏同时也是大家交流读书经验、体会的园地,谁读了什么好书,有什么体会,希望不断地写给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办好这个刊物。本专栏先谢谢大家的支持了。  相似文献   

9.
好读书者,好闻书香,世人也把世代读书、相沿不变的人家誉为“书香世家“、“书香门第”。读书贵在培养兴趣,这是从“苦读”变“乐学”的关键。“读书有味身忘老’这是南宋大诗人陆游的深切体会。古语云:“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撰,读诸子百家味如酸醢”。这是说,读经典会作,有如吃米面主食;读文史书籍,有如吃荤素菜肴;读一般普及读物,有如吃酱醋佐料。倘若读书读到这份JL上,那手不释卷、如饥似渴、废寝忘食之类的景状也就很难避免了。晋代的陶渊明便有“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癫性。如果没有兴趣,读…  相似文献   

10.
赵畅 《图书馆》2002,(3):94-95
忆起宋人程颐有语 :“外物之味 ,久则可厌 ,读书之味 ,愈久愈深。”书人若能赏得读书之味 ,怕是进入读书的境界了。何谓读书味 ?乃甜酸苦辣是也。读书 ,恍如“打开了一扇扇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户” ,展现在书人面前的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 ,于是书人到底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 ,吸吮着极顶新鲜的空气 ,始翕张思想的翅膀。书人每每如训练有素的别动队 ,穿插自如 ,干练迅捷 ,屡有出人意表的战果。而一旦读到智识之外、境遇之外、宠辱之外 ,书人则心无羁绊 ,回归本性。臻于此境 ,书人能没有甜滋滋的意味 ?读书 ,有时难免遭遇意想不到的尴尬。当书…  相似文献   

11.
大凡爱读书的人,都有这样的共同体验:有的书,随意翻翻,便不愿看了;有的书,虽然耐着性子看了,却没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犹如过眼烟云;而有的书,则令人不忍释卷,读过之后,仿佛电脑软件存储信息般永志不忘。方道先生新著《写作思辨》(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以下简称《思辨》),便是这后一种类型的好书。好书自然是受读者欢迎的。据了解,“思辨”面世之前,出版社担忧销售为难,不料应市仅月余,便销出二千册,很受读者欢迎。此书何以有如此魁力呢?我用眼在阅读中搜求答案,用心来探索这本著作里的奥秘。愈读,愈有兴味…  相似文献   

12.
从装帧到书籍设计概念的过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敬人 《中国编辑》2003,(1):14-14,15
一.何为一本好书书,其本意是将信息汇集排列,装订成册。书籍是传递思想的载体,是内在永恒的文化生命体。好书,是令人爱不释手,读之受益的书;好书,是内容与形式、艺术与功能相融合的书。一本理想的书应体现和谐、对比之美。和谐,为读者创造精神需求的空间;对比则是创造视觉、触觉、听  相似文献   

13.
英国文艺评论家赫利特说:"书籍深透骨髓,诗随血液回转.小时候读书的美好感受,至今犹存.书中所言他人之事,更使我们如身临其境.无论何时何地,好书无须倾尽囊中物便可得之,而我们的呼吸也会充满书香之气."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有个“三味书屋”。它在浙江绍兴城内鲁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鲁迅先生少年时读书的地方。那么,何为“三味”呢?原来,“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的古语。其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经典史记味如吃喝佳肴美酒;而读诸子百家学说之类的书,则味如酱  相似文献   

15.
书籍实在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事物中最重要、最令人惊叹的东西之一。有好友来如对月,得奇书读胜观花。“今天又有好书读”,这是一种福气,它应该成为我们每一天生活中的兴奋点。  相似文献   

16.
正关于读书,古今中外有不少名言警句,任何人都可以举出几条。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等于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等等。但我先谈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谈谈书籍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读书惟在记     
读书惟在记,牢则日见进益。除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数千言,初学可喜,然旋读旋忘,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贤良为得法。 ——宋·陈善《扪虱新话》卷四[译文]读书的关键在于记忆,记得牢固则天天有进取收益。陈晋之每天只读120个字。后来便能做到无书不读了。这就是所谓看起来每天很少,而一年总计就很多了。今人谁不读书,每天都要读几千字,起初觉得这样快速很可喜,然而随读随忘,一年也没读熟120字,更何况一天呢!我年青时,便有这种贪多的毛病,至今常觉得腹中空空,才明白陈晋之读书甚为得法。  相似文献   

18.
"新闻无学"的质疑时常在媒体内外寻找引证,"本领恐慌"的忧虑往往成为媒体创新的制约。在电子传媒时代,记者编辑到底还要不要读书?我们认为,读书依然是记者提高自身素质的基本学习途径。因为,印刷书籍是人文精神最富有之所,是人类知识最集中之地。它要求我们集中于头脑的思考,不被表面化的声色干扰,静心地吮吸精神营养,在"边干边学"的岗位修养中提升媒体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本刊新辟"书话茶馆"专栏,刊载媒体人读书、荐书、评书的短文。本期约请报社总编起个头,带个路,介绍自己的阅读经历和品书感受,引领记者编辑多读书、读好书。  相似文献   

19.
小的时候人们受的教育总是“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要孩子们去读好的书,好学向上,喜爱读书,并且相信读书是好事、有好处,可以成为好人或有用之才。稍稍长大以后我才听说一种反讽的说法: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可见读书也有害处,特别是方法不当,亦可误人终身。步入中年才悟出新的座右铭:读闲书、闲读书、读书闲。  相似文献   

20.
吴静 《图书馆杂志》2008,27(3):89-91
读书有很多惬意的时候,比如清茶一杯,柔灯一盏,比如花前月下,看史观人,又比如因书结缘,以书会友……大抵读书之乐,并不仅仅在于"读"这一动作,而有许多书里书外的人缘书情,于是也就有了"书文化"之说.由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徐雁与<开卷>杂志执行主编董宁文共同主编的"开卷读书文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正是高张"书文化"之帜,为今年"世界读书日"活动策划问世的一套好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