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吴海法同志:来信敬悉,所提问题,简答如下: 一、“天下最难走的路”为当时流行语,暗指赴陕北(延安)之路;因为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在边区四周通道设置了无数的特务机构,绑架赴延安的青年。这句话既为当时流行语,特有所指,故加引号。教科书编者不明情况,去掉引号,是不对的。二、高中语文教科书的编者选取此文,又加删改,事先都没有同我商量;我根本不知选用此文。今读来信,始知之。可是我亦懒得找教科书来核对,究竟删了那些字句。  相似文献   

2.
《风景谈》写于一九四○年十二月,当时作者从新疆途经革命圣地延安返回重庆不久,写了不少记事写景散文,均收于《见闻杂记》.作者曾说,在写这些作品时,“国  相似文献   

3.
一次听某青年语文教师讲茅盾先生的《风景谈》(中等师范学校语文课本《文选与写作》第四册),教师对标题是这样解说的:题目《风景谈》,意思是谈谈风景。风景,指自然风光和景色。如  相似文献   

4.
当前正在开展延安精神进校园的活动,重读茅盾《风景谈》有助于加深对延安精神的理解。通过对《风景谈》中景与人关系的分析,揭示出景与人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与学习弘扬延安精神结合起来,以加强今天人们的精神滋养。  相似文献   

5.
茅盾同志四十年代初期写的《风景谈》是和《白杨礼赞》一样驰名的散文。看这篇散文,如入画廊,一幅幅具有特色的西北黄土高原壮丽优美的风景历历地呈现在眼前。 第一幅进入我们眼廉的是猩猩峡外的沙漠风光。这儿炎热单调——“强烈的返光会使你眼睛不舒服”,一望无边的沙漠竞“纯然一色”、连“半间泥房”也没有。这种地方,自然算不上什么“风景”。可当画面上出现一队队排成整齐方阵的昂然高步的骆驼向你走来的时候,这不就是一幅别有风味的风景画吗?紧接着从第二幅起我们看到的是西北“黄土高原”的画面。第二幅“画”的是三两个掮着犁晚归的种地人,牵着牛,带着小孩,愉快地唱着粗朴的  相似文献   

6.
一九四○——四五年,中国人民正经历着严峻的考验。中国社会的现实生活中,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异常尖锐。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一方面是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卖国投降对内反共反人民的罪恶行径。一直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夜,中国这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存在的两个战场、两种地区,各向着相反的方向发生急剧的变化。作为一个革命作家,茅盾在这一段时间里虽然经历了极其动荡颠沛的生活,但他始终与人民的斗争紧密相连,和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他以锐敏的观察力和深邃的思想力攫取现实生活中最尖锐、重大最有意义的题材,用手中的笔一方面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和他们卖国投降镇压人民的无耻罪行,另一方面热情歌颂人民的抗日斗争,表  相似文献   

7.
报告文学《一个冬天的童话》发表后,曾经引起不少人对其主人公遭遇的同情和关注。最近,它的作者遇罗锦又在《花城》(八二年一期)上发表了其新作《春天的童话》。关于这部长篇小说的得失,刘光等三位读者在写给《中国青年报》的信(见《中国青年报》82年5月2日第一版)中,说他们读了这部作品后“大失所望,我们失望于作者,也失望于编者。我们百思不得其解,《春天的童话》究竟要给人们什么?”信中说,文学,尤其是社会主义的文学,应当给读者以希望,而不应当使读者惶惑、悲观,消沉。《春天的童话》名曰春天,却弥漫  相似文献   

8.
江苏教育编辑部: 前些日子你部转来湖北鄂城县高同志的信,现回答如下: 《种子的力》是夏衍同志抗战期间的作品,文章借植物的种子歌颂了强大的生命力,并以此比喻那种蕴藏在人民中间的暂时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但是不可抗拒的伟大力量,鼓舞人民抗战到底。文章写得很清楚。种子的“力”实际上就是指它的生命力,这种力是“看不见的”,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这种生命力因为是“不可抗拒  相似文献   

9.
散文中的一块翡翠──浅说茅盾《风景谈》的美学价值江苏淮阴孟令涛散文,以其特有的形式和风格,特别是它隽永到“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作者以自己心房的颤动去颤动千万读者的心房,从而被人们昵称为“美文”。每次研读和教学茅盾先生的散文力作《风景波》...  相似文献   

10.
茅盾先生的散文《风景谈》构思精巧,结构严谨,一向为人们所称颂。文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表面写风景,意在歌颂人,描写的六个画面看似信手拈来、毫无关联,实则有机结合、缺一不可,实在独具匠心。  相似文献   

11.
茅盾散文《风景谈》,题目上“风景”二字与通常的说法有些不同。通常理解的“风景”,是指由自然现象所构成的可供观赏的景致,而在这里指的是风物、景象。如此使用,倒也并非出于杜撰,它本来也可以这么理解,只是与常用义稍异而已。两种用义的区别,在于:一指自然的、静态的景物,一指“加入了人的活动”的地方风物、景象。茅盾之所以用这个文题,大约就是要利用“风景”的两义,从一个不惹眼的角度来写一个敏感性的地方:他要忆述亲见亲闻的延安生活,却又故意写得模糊一点,这也是一种遮眼之术。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的《风景谈》,是一首革命的赞歌。这篇散文写于一九四○年作家延安之行以后。那一年的五月,作家离开新疆回重庆途中,从西安转道前往延安,应邀在鲁艺讲课,在延安住了几个月的时间。他在延安,亲眼看到了新的天地、新的世界,从坚持抗战的中国共产党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光明前途。对比国统区的腐朽、黑暗,作家坚信未来是属于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的。  相似文献   

13.
一茅盾的《风景谈》写于一九四○年十二月,曾收入一九四三年在桂林出版的散文集《见闻杂记》,现编入《茅盾文集》第十卷。抗战中茅盾曾在新疆和延安工作过一个时期。他是于一九三八年底应进步学者杜重远之邀赴新疆的,在杜重远任院长的新疆学院执教,并担任新疆各族文协联合会主席、新疆中苏文化协会会长。后来新疆督办、地方军阀盛世才的反动面目逐渐暴露,肆无忌惮地迫害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一九三九年底和一九四○年间杜重远就被盛匪软禁起来  相似文献   

14.
《风景谈》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职业教育中心《语文》基础版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篇。本文通过六幅风景的描绘,赞美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学这篇课  相似文献   

15.
《风景谈》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职业教育中心《语文》基础版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篇。本文通过六幅“风景”的描绘,赞美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以“崇高”一词为切入点,与学生在“崇高”中穿行对话,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6.
从本期起,我刊将陆续登载方光明同志翻译的保尔·拉法格的18封书信。其中:第1——11封信虽曾译成中文,并在有关刊物上发表过,但这里是译者根据法文原始资料作了补译和重新校对的;第12——18封信,是第一次译成中文的(在法国也是新发现的)。这些书信,对于我们研究拉法格的思想及其革命实践,对于我们了解马克思主义在法国的传播、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都将有所裨益。限于篇幅,我们作了一些删节,现摘要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17.
信手翻开搁置案头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茅盾先生的《风景谈》似一幅幅清新淡雅的乡村风情画赫然印入我的眼帘,初读时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受这种心情的极度诱惑,我忍不住再次一字一句地阅读起来。呵!好深邃的意境呀!在文中,作者只是坦言:“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自然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伟大者!”出于这样的观感与认识,作者在文中不仅强调人是“风景”的构成者,而且特别勾勒了一幅幅人物活动的剪影,其中尤其有几幅独特而意蕴深厚、美好无比…  相似文献   

18.
审美教育是一种审美情感的教育。陶冶情感、塑造心灵是它的基本功能,而培养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则是它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19.
《风景谈》一文包含的美学观点唐明哲一、美为人而存在美是一种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离开了人,就没有审美的主体;离开了人,审美客体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沙漠驼铃”画面中,作者从观看《塞上风云》的预告片引出猩猩峡外的沙漠:“茫茫一片”、“纯然一色”,热...  相似文献   

20.
原文海迪同志:我们阅读党报,看到刊登你的病情好转,还需休养的消息,我们一起看的几个同学,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发出祝愿的心声:“快好吧,早日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