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构建低速纯电动汽车技术集成创新平台成为弥补我国低速纯电动汽车起点低、技术落后等缺陷的必然之路。随着资源成为阻碍技术集成创新的瓶颈,资源的有效配置也成为了低速纯电动汽车技术集成创新平台构建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总结了实现技术集成创新平台各功能所需的资源,并提出了这些资源的集成模式,为我国低速纯电动汽车技术集成创新平台上资源配置模式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支撑,集成创新是其创新的主导模式。通过分析低碳技术的特点、现状和集成创新的优势,认为低碳技术集成创新模式从创新动因角度分为外力推动型和内力驱动型,其典型组织模式有官产学研、企业技术联盟等,其有效实施途径有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大学科技园、组建重点实验室等,并总结了长株潭城市群低碳技术集成创新的成功典例。  相似文献   

3.
集成创新的要素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慕玲  路风 《中国软科学》2003,(11):105-111
目前许多学者对集成创新的理解和讨论都过多地集中在"集成"上,即技术知识的供给方面,而忽略了技术知识的需求方面。通过对产生集成创新概念的理论背景和一个中国企业集成创新实践的分析,本文说明,集成创新的关键并非是各种供给要素的集成或融合,而是以把握需求环节为起点,通过开放的产品建构和企业互动模式来集成各种各样的技术资源,以获得更好的产品开发绩效和更快的生产率提高。因此,对集成创新的分析重点应该是技术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匹配,而不是创新的各个供给要素之间的匹配。  相似文献   

4.
通过深入分析朗科"优盘"产品的创新过程,构建突破性产品创新模型,旨在探讨我国企业如何实现突破性产品创新;在此基础上,指出技术集成是我国企业实现突破性产品创新的有效途径,突破性产品概念创新是应用技术集成的前提,内生型技术积累是技术集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逐步提升,技术集成创新已成为企业创新的主导模式.本文梳理了技术集成创新的概念、内涵和特征,回顾了国内外技术集成创新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加强集成创新,是我国实现自主创新的新思考,也是企业获得竞争力、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通过对集成创新概念的分析,探讨了开放环境下我国的集成创新战略,为企业通过集成创新整合资源,实现技术跨越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从技术链的角度对集成创新进行研究,通过文献归纳以及四个典型产品案例的深入分析,从技术链集成和产品架构变化这两个维度构造出集成创新矩阵,把集成创新明确界定为产品体系重构、技术植入、技术总成和技术体系重构四种模式,并分别从产品特征、能力要求、创新重点和技术保护措施等多个方面对这四种模式进行深入的比较和分析,然后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产业关联度和技术依存度日益增强,单项技术的突破已不能独柱擎天。企业必须整合相关配套技术、进行技术集成创新才能最终形成竞争力。技术集成创新涉及到多种的知识产权问题,企业应该采取灵活的应对策略,将技术集成创新与专利管理制度创新有效融合并进行集成,从而为企业真正建立起高层次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9.
以技术集成为基础的构架创新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王毅  吴贵生 《中国软科学》2002,24(12):66-70
通过技术集成合理而有效地利用已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并在技术集成的基础上创新,是我国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提出以技术集成为基础的构架创新框架,然后分别对杭州锅炉厂和华北制药进行案例研究,最后提出一些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梅述恩  聂鸣  黄永明 《软科学》2006,20(5):99-102
结合全球价值链理论和集群理论,基于集成创新的视角,提出了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企业集群技术能力升级模型。该模型以集成平台作为企业集群技术能力升级的载体,以集成创新作为企业集群技术能力升级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促进技术创新的机制及证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程开明 《科研管理》2010,31(2):26-34
摘要:创新的作用日显突出,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城市相对于乡村的多种优势特征,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产生;城市化创造的良好环境,能够加速创新扩散。相关分析及因果检验显示:城市化与技术创新高度正相关,城市化构成技术创新水平提高的格兰杰原因;城市规模越大,创新能力越强。创新投入产出模型的时序及面板数据分析发现,城市化对技术创新具有正向促进效应,城市规模、开放程度及地区差异也对创新产出产生显著影响。结论对于合理推进城市化、培育技术创新优势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颜端武  刘秋艳  陈坤 《现代情报》2016,36(7):144-150
技术创新网络对于分析和了解创新技术领域的发展演化情况,观察企业间技术合作创新和差异化竞争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专利计量方法,对该领域近三十年间专利数据进行分析。借助专利耦合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电动汽车领域技术相似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演化和技术合作创新网络的演化。并将分析结果可视化,得出该领域的技术发展热点和趋势、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以及企业之间的合作变化。结果表明,电动汽车技术集中在电池、电机、控制器和整车技术三大类上,并有均衡发展的趋势,企业间技术合作愈加密切,竞争也愈加激烈。  相似文献   

13.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对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作用日渐突出。但技术创新活动因其风险大而且整个创新过程充满着陷阱,使得企业,特别是技术实力相对薄弱的中小企业经常面临创新的两难困境,因此,中小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势在必行。本文以浙江中小企业为例,通过大规模访谈获取翔实数据,并运用结构模型分析法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实施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4.
对美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国家创新系统对一国的科技及经济发展越来越起着关键作用。主要对美国国家创新系统的运行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认为其做法值得我国合理借鉴,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程华  王婉君 《未来与发展》2011,34(9):16-19,27
随着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创新政策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本文重点关注我国从1979年到2009年间国家及各部委颁布的技术创新政策,选出与技术创新相关性较强的580项政策.从供给政策、环境政策、需求政策三个视角探讨我国技术创新政策的演变。研究发现:1999年发布《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后,我国创新政策数量和政策力度都大幅度上涨:20世纪80年代,我国创新政策以供给政策为主,90年代,政府注重创新的环境,到2009年,环境政策比例已经高于供给政策;需求政策最近才被政府重视。最后提出我国政府要加大采购政策、税收优惠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的颁布数量和力度。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中国创业板企业2009-2019年的面板数据,将绿色技术创新分为两个维度深入探究激进式绿色技术创新、渐进式绿色技术创新对企业成长的作用机理及组织冗余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激进式绿色技术创新对企业成长的正向影响比渐进式绿色技术创新更为显著;此外,组织的冗余资源强化了激进式绿色技术创新与企业成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将绿色...  相似文献   

17.
破坏性创新机理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推动创新的动力,即技术与需求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了破坏性创新的技术替代模式,从技术层面解释了破坏性创新的形成机理,进一步完善了破坏性创新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网络环境下基于过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测度模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前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过分关注创新产出而忽略创新过程。以Kline和Rosenberg提出的链式模型为基础.构建了网络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应用因子分析法识别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六个构面,Cronbach α显示具有较高信度,构建了网络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测度模型。  相似文献   

19.
   专利创新作为助推行业转型升级和价值再造的战略工具之一,其布局及演化历来备受各国关注。随着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及供应链格局演变,供应链专利数量呈指数级增长,成为供应链创新的风向标和指示器。本文选取中国、美国、日本、德国、韩国供应链专利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深度挖掘1990—2016年共27年供应链专利数据池,从合作创新、空间结构、技术主题三方面,采用定量和可视化方法分析网络特征及演化路径。研究发现:(1)供应链专利创新网络演变过程与全球产业发展轨迹高度一致,计算/推算/计数、通信技术、输送/包装/贮存等为供应链专利申请热点,也是各国专利技术必争之地。(2)供应链合作创新网络不断趋于成熟,异质性社区结构逐渐凸显,各国亟须消除锁定效应,增强产学研协同创新规模。(3)供应链专利空间网络规模逐渐扩大,但空间布局不均衡,各国多以本国跨区合作为主,跨国合作为副,跨国合作多以美日韩三国间合作居多。(4)中国供应链创新专利规模增大,但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尚未真正发挥作用,技术主题布局与我国优势产业发展尚不匹配,亟须顶层设计供应链专利布局。  相似文献   

20.
从创新的内涵与相关背景出发,总结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含义;以DNA双螺旋结构为基础仿生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阐述其碱基含义;站在双螺旋的视角对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关系进行研究,建立起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双螺旋模型,并对相关过程做详细模拟;最后基于技术与知识的双螺旋模型结构对创新模式的形成基础、性质和特点进行说明,旨在能够更深入地揭示创新的运行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