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老北京土话中除“儿”语缀外,“子”尾也是一个重要的语缀形式之一。通过分析老北京土话“子”缀的构词特点和语法语义语用功能,并与老北京土话的语缀“儿”的特点及历时的分布状况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
“儿”尾词和“子”尾词是陇南方言成系统的特征词,通过对这两类词的词性特征和构形特点的比较与分析,揭示陇南方言词汇系统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3.
合肥方言“子”尾词和“头”尾词比较丰富,代表安徽江淮方言词汇的一种典型特征。其中“子”尾词以两字组、三字组为主,“头”尾词以两字组居多。“子”尾词词性大多为名词,也有少数是代词、数量词、动词或形容词;“头”尾词分别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词缀“子”在“子”尾词中主要用来表达说话人“指小增恶”的主观评价态度,词缀“头”在“头”尾词中分别表达“指小增恶”、事物发展的势头或来由以及某件事是否值得去做等多种功用。  相似文献   

4.
焦作底层方言的“子”尾,是其方言中一种非常有代表性的现象,与普通话中“子”尾的存在形式差别很大。焦作底层方言中存在着变韵表“子”尾、“儿”化韵表“子”尾、“子”尾的变读以及名词单字无“子”尾等多种形式。  相似文献   

5.
汉语各方言里都有词尾,但情况不尽相同,方言的个性在这里往往也能得以体现.就宁波方言来看,它的词尾较多,而尤以“头”、“子”尾词最为丰富.“头”、“子”尾词,在普通话和宁波话中都有,但其内部憎形又十分复杂,通过分析比较,可为吴语区人学习普通话词法提供一定的借鉴.《宁波方言中的“头”尾词》一文已发表于《湖州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本文专门探讨普通话和宁波话中的“子”尾词.  相似文献   

6.
北京土话中的语缀"儿"是一个十分活跃的构词语缀,通常被看作名词性的后缀,但"儿"也可以附加在动词、形容词、量词、代词、副词、拟声词后构成儿化词,并且不改变词性。"儿"缀在构成音节和构词上特征明显,值得着重探讨,重叠式+儿的各种生动形态以及"儿"缀词的语义特征值得分析。  相似文献   

7.
新疆汉语方言含"子"缀词书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方言里语缀“子”和普通话相比要活跃得多,因而新疆汉语方言含“子”缀的词相当发达。本文仅讨论与普通话词形式完全不同的含“子”新疆方言词。这一类词语和普通话差异最大,方言区以外的人很难从形式上理解其意义。我们先逐词诠释词义,再提供正式出版物中的书证,借以展示方言语境下的准确语义。  相似文献   

8.
汉语中的词语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多见。“先生”作为现在比较通用的一个称谓词语,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交际之中,它经历了历史发展的诸多阶段,备了多且褒贬不一的义项,它在感情色彩上表现出的无论是褒义、贬义还是中性义,都有它的发展渊源,从“先”和“生”两字的意义结合而来,他们之间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9.
在汉语方言中,"子"尾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构形后缀。借用类型学研究的视角,对汉语方言中"子"尾的读音、构词、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进行考察,发现汉语方言中"子"尾虽然在语音形式、构词特征、语法功能以及语义特征彼此略有差异,但它们作为名词词尾标志的本质属性是一致的。同汉语中的某些虚成分一样,是粘附性的虚成分,不仅可以粘附在语素、词上,也可以粘附在短语上。  相似文献   

10.
多个小称词缀共存是赣语中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现象,而且它们的来源往往不同。赣语安义话来自小称词缀的名词后缀“哩”“嘚”“子”共存,从语法功能、语用差异、语音演变等角度来看具有不同的来源,历史层次亦有别。“哩”是最早的层次,可能来源于“儿”;“嘚”历史层次居中,来源于“崽”,语法化链条最为完整;“子”缀是受强势方言和普通话共同影响导致的最晚起的层次,但有替代其他二者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古代娄底表示"儿子"之称本用“崽”,“子”当是外方言的“舶来品”。从娄底各县市的方言语料中我们可以找到"子"缀词逐步形成与发展的轨迹,其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早期形成的、以双音节为主的“子”缀词:二是现代强势方言影响而形成的、以三音节为主的“子”缀词。娄底方言“子”缀词的形成原因有二:一是语言创造的类推原则;二是历代北方移民及其语言的渗入。  相似文献   

12.
儿缀词在现代汉语中出现了语音分化现象,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也无可回避,为帮助小学师生了解儿缀词、读准儿缀词,培养、提高其基本的语文素养,笔者分析了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一些儿缀词的语音分化情况,并探讨了儿缀词的发展演化及语音规律。  相似文献   

13.
“儿”作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基本汉字,在汉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关于汉语“儿”缀与“儿”化的区别,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对此研究、收获成果,但却很少有人摆脱语音学研究的狭隘,进入语言学的其他研究领域。本文将从前人未涉及领域出发,略论修辞对宜宾方言“儿”的构词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临泉方言中“子”尾词较之普通话要丰富得多,本文主要描述了其中一种——指人“子”尾词,重点对指人“子”尾词的构成、特点、语义色彩、文化意蕴和发展趋势进行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商丘方言中有丰富的“子”尾,从语音形式上来说“子”尾有两个变体,即发[tE·]和[nE·];在词语中的作用这方面,“子”尾也有三种不同的用法,即“子”尾附加在名词后面、形容词后面、动词或动宾词组后面;商丘方言中也有“儿”后缀,加在名词性成分或是其他成分的后面,构成名词,读时与前面的韵母合成儿化韵母。但在商丘方言当中词汇多带“子”尾,故儿化韵较少。  相似文献   

16.
“儿”缀的形成与发展,历经唐朝、两宋,到元明清时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独立成音节的后缀演变为不能独立成音节的几化。本文根据刘坚编著的《古代白话文献选读》及各时期代表作进行封闭性研究,把“儿”缀在近代各时期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总结“儿”缀在发展中的语法功能及语用特点。本文根据实例分析验证了王力的说法,即“儿”作为后缀出现于唐朝,各时期发展又各具特点:要注意先秦典籍中“儿”字不被认为是词尾,两汉时期“儿”开始用于人名,一直传到后代;隋唐时期“儿”字已完全虚化;两宋时期“儿”缓广泛用于各类名词性成分后,有多种新用法;明清时期“儿”缀在形容词重叠的形式上发生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汉语中无实在意义,只具有构词还有构形作用的“子、头、儿、老、阿、初”等语法现象。不同的研究者使用了不同的术语,如“词缀”、“语缀”、“词尾”、“语尾”等。并且,这几个术语内涵在使用过程中,既各不相同。同时又有交叉现象。因此,笔者在梳理、比较了不同论著中的相关术语后,认为术语“词缀”最适合对汉语中的相关语言现象的概括。  相似文献   

18.
固始话虽然隶属中原官话,但与以郑州话为代表的中原官话差别较大。文章以黎集话为例,首先讨论固始话“子”缀的特点:量大分布广,主要充当名词后缀,部分“子”缀有区别词义和表示附加义的作用等,然后按语义类别列举方言特点比较明显的“子”缀词,最后与郑州话进行若干比较。  相似文献   

19.
从“X儿”产生理据上分析“儿”的性质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从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分析“X儿”里“儿”(指词缀)的语音、语法、语义等情况。还是从“X儿”产生的理据上分析,都证明“儿”是一个语素。从“X儿”中“X”的词性情况和“儿”在“X儿”中的语法作用以及“X儿”的整体功能等方面分析,“儿”具有如下作用:即语音标记作用、语法标记作用、语用标记作用和语义标记作用。上述作用往往交叉使用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代汉语中,“子”和“儿”作为构词的后缀,开始并广泛运用起来。这种后缀既是古代汉语书面语更接近当时口语的表现,也是现代汉语后缀“子”和“儿”的发展基础,但与古今汉语相比,这些后缀既有共同之处,又有独特用法。本文以大量语料为依据,用静态描写和动态对比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以揭示近代汉语中词缀“子、儿”等的独特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