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北宋著名书法家黄庭坚曾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言语无味。清朝康熙皇帝则说:这世上什么东西都可丢,但书不能丢。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  相似文献   

2.
犹觉读书好     
正北宋诗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古今中外,无论王侯百姓,大家的句子都在验证着"腹有诗书气自华"。当然,"气自华"只该是读书的副产品,是"腹有诗书"后水到渠成、自然而成的结果,而不是读书的出发点,更不该是刻意的追求。面对"教师不读书"这个广为流传的结论,我不止一次叩问自己:我能不能列在"不读书教  相似文献   

3.
新书屋     
【主持人的话】本刊2016年第2期发布了一个针对初中生读者的2015年"好书榜"。其实给书排队不是目的,向大家介绍值得一读的书才是我们最大的心愿。读书是件细水长流的事情,养成习惯,多读好书,才会"腹有诗书气自华"。宋代诗人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你有类似的感觉吗?如果有,说明读书对你来说已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了。如果你喜欢读书,快来看一下本期介绍的新书吧!(阿奔)  相似文献   

4.
茅卫东 《教育文汇》2007,(12):18-20
“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在今天,宋人黄庭坚的这句话或许会被很多人认为太矫情。  相似文献   

5.
本期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林语堂说:"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一个人并不是为了要使心智进步而读书,因为读书之时如怀着这个念头,则读书的一切乐趣便完全丧失了." 老舍说:"怎样读书,在这里是个自决的问题.我说我的,没勉强谁跟我学.借着什么,买着什么,遇着什么,就读什么.不懂的放下,使我糊涂的放下,没趣味的放下,不客气.我不能叫书营着我."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相似文献   

6.
夜读之趣     
推荐者语自古以来,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书生们的两大梦想。阮籍闭户视书,累月不出,陶渊明好读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黄庭坚三日不读书,对镜便觉面目可憎,陆游万卷古书消永日,杨万里半山绝句当朝餐。大凡伟大的作家先得是个书痴。而在一天当中,又数夜晚读书最有情致。当此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清风徐来,茶烟轻扬,一卷在手,灵魂飘飞,时而徜徉于历史长河,时而行走于山水之间,四季穿梭,古今神游,何其惬意,真不  相似文献   

7.
黄庭坚是宋代杰出的诗人、书法家,他的诗歌开创了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流派——江西诗派。黄庭坚读书特别注意名家写作方法间的不同之处,尤其注意作家对自己作品的修改之处。有一次,黄庭坚得到了一本宗于京写的《唐史》初稿。这本初稿多处被作者修改过,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蝇头小字,有的地方甚至字迹难辨。黄庭坚如获至宝,对修改之处读得特别仔细。凡是宋子京改动的字句,黄庭坚分别从遣词用字、拟形摹声、修辞造句、表情达意等方面进行揣摩研索。他还把修改前后的文字分别抄下来,加以分析对比,探索作者增删的妙处,体会文章繁简的苦…  相似文献   

8.
谜语诗揽胜     
传说宋朝诗人苏轼在杭州任职时,黄庭坚有一次特意去拜访他。苏轼见自己的门生来看他,十分高兴,便邀上秦少游,三人结伴同游西湖。三人欣赏西湖美景,十分惬意。这时,秦少游口占一谜:“我有一间房,半间租与轮转王;有时射出一线光,天下邪魔不敢当。”苏轼已猜到这是什么,却佯装不知,笑着问黄庭坚。黄庭坚知道苏轼的意思,于是也随口说了一谜:“我有一只船,一人摇橹一人牵;去时拉纤走,  相似文献   

9.
你是不是曾经在第一次看到培根《论读书》中的句子“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的那一刻频频点头?是不是也曾经在读到宋人黄庭坚“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时犹如当头棒喝?学习的社会化、学习的终身化、学习的自主化是新世纪教育改革的三大原则,也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可我国的学习现状仍是一卷定终身,考试是关键。在应试教育的魔棒下,学生的人文精神缺失,人格发展不健全。许多学生、教师甚至包括语文教师都很少读除课本教材以外的书籍,甚至长时间不读书。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为64本;  相似文献   

10.
黄庭坚外侄李彭自幼跟随李常长大,与时在李常家中从学的黄庭坚建立了深厚感情,其为人之贫而不失其志,诗歌创作的主张广读书、近自然、贵浅静,均与黄庭坚的思想、文学创作论有深厚的渊源,促进了黄氏家族性文化特征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是宋代题画诗大家,留存至今的题画诗约有一百多首,这些题画诗中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黄庭坚的题画诗中兰竹花卉类最多,有二十三题二十八首,其中竹木题画诗就有二十题二十四首。本文由三部分组成:一.思想内容,二.艺术特点,三.论画见解。  相似文献   

12.
杜甫与李白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座高峰,对后代诗人影响深远。北宋江西诗派即将杜甫奉为本派之"一祖"。江西诗派的开山者黄庭坚对于杜甫及其诗倍加推崇:一、肯定杜甫诗歌的创新精神;二、肯定杜诗的思想内容和社会作用;三、肯定杜诗的艺术性。黄庭坚的杜诗观,不仅包含着对前代文化遗产的观照,而且与其学力密切相关,呈现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蔡朝阳 《教师博览》2010,(11):38-39
作为一个读书人,我想我一辈子都不会和书本说再见。以前引用过黄庭坚的话,说一天不读书就觉得"言语乏味,面目可憎",当时引用了,却还觉得这个说法略有夸张,如今阅读已成为习惯,即便忙于生计疲于奔命,却还是不断买书读书.书房堆不下.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第六册第十三课《散文重要》有这样一条注:[诗有别材]见宋朝严羽《沧浪诗话》。原句:“诗有别材非关书也”意思是作诗要有特殊的才能,跟读书没有关系。我认为这样解释“诗有别材,非关书也”是望文生义。这样的解释使人会产生误解,以为作诗只要有特殊的才能,而丝毫不需要多读书。殊不知这样解释与严羽的本意是大相径庭的。我们知道宋诗的弊病在于用典多议论多。及至黄庭坚更是强调“无一字无来处”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曾告诫青年不要让"小说写法"之类的东西骗了时间和钱,好文章是靠读好书熏出来的.黄庭坚说:"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意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并明确提出小学阶段共计145万字的课外阅读任务.叶圣陶先生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文中指出:"写作基于阅读.教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由此可见,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学生习作水平提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6.
黄庭坚五言古体诗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汉魏晋宋以及初盛唐时期的五言古体诗,二是中唐至北宋中期的五言古体诗。黄庭坚的五言古体诗,形式体制上变化多样,这体现了他出奇以制胜、因难以见巧的诗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7.
<正>1“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这首脍炙人口的《牧童》,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鼻祖黄庭坚7岁时即兴创作的。皇祐三年(1051年),黄庭坚父亲黄庶邀请几位诗友一起在家饮酒吟诗。其中一人说:“久闻令郎少年聪慧,何不让他也来吟一首?”听闻要吟诗,黄庭坚竟没有丝毫胆怯,落落大方地上前鞠躬行礼,  相似文献   

18.
藏书是一件乐事,读书更是一件乐事。“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陈继儒)书籍中别有天地日月。少年时代,要为升学读书;青年时代,要为职业读书;行有余暇,可以为兴趣而读书;学有所成,可以为研究和写作而读书;年老赋闲,又可以为消闲而读书。我几十年浅薄的读书生涯,大抵经历过上述几个读书阶段。“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黄庭坚)我爱读书,因为书是我最可靠的老师和朋友,书是智慧的结晶,文明的向导。“书可医愚”,终生有书相伴,生命会变得格外充盈和圆满。细想一下,在我个人的生命史册中,书的分量…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这样一段逸闻:宋代四大名书法家之一的黄庭坚,自信行草书超迈古今,不让时贤。一日,他突然心血来潮,向苏轼询问对自己书艺的看法。惯于诙谐的苏东坡随口说道:君书如枯枝挂蛇。日后,东坡以同样的问题询问黄庭坚。黄略加思索便说:老师的字是石压蛤蟆。二人相对大笑。  相似文献   

20.
黄庭坚是一位极富个性与追求的作家,生前与苏轼齐名,死后被推为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中的三宗之首,黄庭坚的诗歌创作理论对后世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对其诗歌,历来研究颇多。但论多注重从本出发,探讨其诗歌的艺术风格。然若论黄诗艺术魅力,就不能忽视黄庭坚对杜甫自觉的学习及对其为为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