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有关人地关系的广泛讨论中,就人-地矛盾双方主、次问题的讨论始终是一条重要的“红线”,中西方关于这一问题的代表性理论主要有:(1)地理环境决定论;(2)适应论;(3)相关论(交替作用论、生态论、共创论);(4)唯意志论;(5)可能论。然而,对人地关系的实质问题至今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地理学应当重点研究人地关系的实质问题,提出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指导人地关系实践活动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历史上曾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作了多侧面的研究。本文试人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并对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思想作了概括性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人地关系是个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研究课题,世界各国的许多学都在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各种时期有代表性的人地关系理论的介绍和评价,逐步明晰了人地关系理论的发展和进步轨迹,并就人地关系的内涵,具体表现和实质作了些阐述和探讨,提出了协调人地关系的一些途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人地关系)演变的历史阶段的探讨,进一步阐明了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必然性及其特点。文章指出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人与自然的原始共生,人类顺应自然,人类改造自然,人与自然的共生四个阶段,新技术革命促进了生产力和经济的大力发展,产生了当今人们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六大表现:人口爆炸性增长,耕地与粮食短缺,淡水供应日益紧张,能源与矿产渐趋枯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森林破坏与失调,同时新技术革命又帮助人们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促进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又体现了新技术革命所具有的几大特点。人们通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正确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5.
人地关系是人类起源以来就存在的客观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自身的发展,人类时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强烈,现代人地关系正处于激烈时抗状态,协调人地关系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论矛盾与和谐的人地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从古到今的思想家、科学家都在思考的问题。随着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和哲学的发展,人地关系思想也在发展。人类在漫长的文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史前文明阶段、农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阶段。古代天命论的人地观认为人和自然界都是上帝的创造物;文艺复兴后的进步思想家看到了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但环境决定论从种族的生理、心理特点着眼来看这种作用,导致社会达尔文主义;环境影响论则认为地理环境影响社会生产力,并指出人类社会有自己内在的发展规律;或然论是对决定论的修补,但也没有正确解释人地关系;  相似文献   

8.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地关系在地理学中是指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随着社会和生成力的发展而发展,先后经历了天命论、地理环境决定论、或然论、协调论等认识阶段。当前,人地关系的协调论已成为全球共识。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天人合一”、“人类中心主义”等人地关系理论的分析,认为不同的关系论是人类在社会发展的一同认识,进而指出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由于地理学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世界各国都把它作为国民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程而加以重视,各国不同时代的地理教育,几乎都是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史教学中人地关系思维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发展,是随着人地关系在中国社会经济中的影响加大和历史研究中人地关系思维的加强同步的。近一百年来,中国历史研究中的人地思维演变正好折射出一个世纪的政治文化风云。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新文化运动而来的思想解放,促使忧国忧民的学者探索东西方文明的异同及其环境成因,寻求中国光明的前景。50年代,在教条主义的“人定胜天”观影响下,“地理环境决定论”自然是无处藏身的。可是“后工业时代”的人口膨胀、生态环境恶性化,又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历史人地观。注重区域差异,注重环境对历史的影响成为了必然。  相似文献   

12.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人类自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一直与环境休戚与共。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繁衍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化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程度,不仅仅取决于技术手段,还受到"人地关系"思想的制约。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介绍了地球历史上生物与环境的耦合演进;分析了人地关系的演化,得出人地关系相耦合而演进的结论;说明人类应协调自己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求得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城市发展的实质是城市人地关系各组成要素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下城市人地关系的时空演变过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人口、经济高速增长和地域空间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大城市发展问题,成为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最引人关注的问题。以上海市为例,本文从人地关系的视角分析了上海1990年以来城市人地关系空间结构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城市人地关系呈现出逐年优化的发展态势;城乡二元人地关系趋于改善;核心区人地关系不断优化;边缘区人地关系日趋协调;近郊区人地关系开始紧张;远郊区人地关系较为协调。并提出了几点大城市人地关系空间结构优化策略:依据城市发展阶段特征,引导城市开发合理布局;注重土地集约利用方式,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步伐;基于产业空间转移时序,促进产业空间结构优化;依照生态城市建设目标,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  相似文献   

15.
从土地利用看人地关系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一个核心论题。考察和评估人地关系的状况和演变,可能的途径有许多。美国地理学家Robert Kates说:“土地利用是地球上最显而易见也是最深刻的人类活动印记。”无疑,对善于编绘地图的地理学者来讲,揭示人地关系的演变规律,没有比土地利用研究更合适的切人点了。因为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弄清了人类使用的各类土地在空间范围上的变化,就在很大程度上把握了地球受到人类扰动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17.
贬谪地的自然地理风貌与文化异于中原,这种独特的异域地理体验给苏轼贬谪词的创作注入新的活力。作为一个外乡人,苏轼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关照陌生的异乡,内心的困顿、仕途的不畅都将借由贬谪地的地理文化得以调和疏解。词人对于黄州、惠州、儋州原本是排斥的,正如他在词里面的形容那般,"蛮风瘴雨""今困天涯",但经过实地相处,苏轼却又表现出与先前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即"不谓尘世""不似天涯"。这种人地关系的转变恰恰体现了苏轼自我需求的实现与满足。  相似文献   

18.
19.
从胡焕庸人口线看地理环境决定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地关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永恒命题,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人地关系思想中最受关注的思想之一,地理环境决定论强调了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本文对地理环境决定论进行现代地理学解读,认为地理环境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得以实现的基础,也是区域差异的原因,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制约或促进作用。对2005年中国省区级人口密度、单位面积上人均GDP和生产性土地资源率进行分析,并与胡焕庸人口线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胡焕庸人口分界线依然是中国人口分布差异的基线,人均GDP空间分布与生产性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与区域人口分布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进一步分析表明,胡焕庸线不仅展示了中国人口分布差异情况,更在于其揭示了中国资源环境基础的区域差异特征,这也是其长久以来依然能够被实践验证的真正原因。胡焕庸线的存在及其合理性充分说明了地理环境在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对待不同的地区,必须因地制宜,按照其地理环境特征来确定其发展方向和目标,并制定相应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20.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是休戚与共、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人类需要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废弃物也需要排放到环境中。不当的利用方式让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同时对环境造成了破坏,也导致了人类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矛盾。尤其是自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这一矛盾显得越来越突出,这也促使人们思考建立一种新型的人地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