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形成了科学实践观。在标志着马克思哲学形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把科学的实践观作为自己全部哲学理论的基石、原则和出发点,提出和贯彻了一条从物质实践出发去考察自然、社会、人以及人的认识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路线,因此,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我们不仅要坚持实践唯物主义基本思想,更重要的在于自觉地按照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办事,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发扬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当代哲学的发展态势进行评点,相对于21世纪哲学的演进,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历史新时期“人”与相对性的结合。构成哲学的主题与主导理性精神。在此引导下,中国哲学出现了大分化的景象。从哲学的兴奋点或“三大形态”来看,“人学”、“实践唯物主义”、“价值哲学”,既引起了哲学的活跃与发展,又存在深刻的理性缺失。就哲学思维方式分析,“回到马克思”与“哲学现实化”,各存有方法上的片面性,二者的结合,才是哲学发展的应有之途。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哲学之实践唯物主义解释不同于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以实践为逻辑轴线的实践唯物主义,体现了科学实践观之主体性和客观性、目的性和手段性,价值性和真理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多重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也就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和唯物史观的统一。这一统一不但将1845年前后的马克思联系在一起,而且也将马克思的全部述联系在一起。历史唯物主义注重马克思哲学的唯物史观,因而仅注意了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的客观性、规律性、真理性和科学性一面,因此不但割裂了1845年前后的马克思,而且将1984年前马克思关于实践的大量探索排斥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之外。  相似文献   

4.
实践观哲学是一种哲学观,实践哲学是一种哲学体系,不是一个层面的理论概念。对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来说,重要的是从实践哲学这种体系意识进一步上升到实践观哲学这种哲学观意识。  相似文献   

5.
齐长立 《保定师专学报》2001,14(3):10-14,41
马克思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源地,澄明马克思哲学的演变历程,对于准确理解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过多年的发展历程,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利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结合在一起,并且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政治层面的体现即为政治哲学。这一深有影响力的学科兴起,回应了我们在加强社会主义建设、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中国研究历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当代思路研究实践,谈一下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彻底的创新哲学。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既是指导人们自觉地开展创新活动的历史,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共进的自我更新史。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处于转型时期,创新依然是现阶段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教育的主题。在当代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坚持发现马克思哲学的真精神与把握时代精神的统一,坚持问题研究与形态研究的统一,探索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这就是要重新理解、阐发和推进由马克思奠基的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8.
哲学的本体追问根植于人类思维的至上性和人的形而上学本性,是任何哲学形态都不能回避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合理模式为实践本体论,是本体自身历史演化的结果,是对物质本体论的超越。它是对属人世界进行本体的产物,克服了传统本体论的封闭性和思辨性。它的确立对人类确立安身立命的最高准则,对确保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实践唯物主久的逻辑自治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劳思光的《新编中国哲学史》是在台港地区影响较大的通史性中国哲学史著作。该书对中国哲学史作了三期划分,描述了中国哲学发展的曲折历程,对儒家哲学乃至众多非儒哲学进行了自己的解读。探讨劳思光对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台港地区学者研究中国哲学史的特点,深化中国哲学史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实践及生存哲学思潮兴起的内在动因和主要特征体现于其时代背景和哲学自身逻辑方面,以此将20世纪80~9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哲学面临着为现代化和市民社会确立理论基础的任务,主要成果是使实践人学上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第二阶段,哲学开始出现反思市民社会和现代性的个性自觉,旨在丰富和深化实践哲学的生存哲学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1.
多侧面、全方位地引导学生理解哲学的含义,消除学生对哲学的神秘感;摒弃说教以理服人,超越熟知达到真知,激发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是上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哲学是在争论中求得发展的。哲学的争论大体有三个层次:一是不同哲学基本派别之间的争论;二是不同哲学理论体系之间的争论;三是同一哲学理论体系的内部争论。这三个层次的争论,相互联系、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绘成了哲学史的生动的、丰富的、多彩的画卷,给哲学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内在概括和直接动力  相似文献   

13.
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成果涉及了哲学物质观的若干问题。在物质的客观性和可知性问题上 ,人们在实践中所能认识的是实践场域内客体间相互作用 ,离开了实践场域 ,谈论客观事物的自在性质是否可知是没有意义的。在物质世界的无限性和有限性问题上 ,哲学宇宙观不同于自然科学宇宙论。在决定论和非决定论问题上 ,量子力学的统计特征并不表明世界在本性上是统计性的或非决定论的 ,而只表明客体间相互作用是必然和偶然的统一。在进化和退化问题上 ,从宇宙无限性角度来看 ,不能把进化或发展看成是物质世界的一般本性 ;从整体上说 ,物质世界只能是进化和退化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50、60年代,冯友兰在以其新理学的哲学基础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颇具个性特色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以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取代以境界哲学为棱心的新理学,以两个“对子”——唯物与唯心、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作为中国哲学(史)的主题,显示出冯友兰哲学思想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5.
实践的特性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这个问题自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的著作予以重新解读以来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继承的中心问题.我国学术界也予以极大的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都不是物质,而是人类的劳动实践.实践的特性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这不是一个形而上的问题.实践本身是直接的现实性的活动,它同时又具有强大的目的性;实践的特性完美的体现了它的桥梁和中介作用.马克思正是充分认识到实践的主体能动特征,并以此批判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机械直观性.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了人类历史本身.由此,我们可以明确马克思的哲学文本是建立在崭新的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为了区分以往的一切旧唯物主义,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成为新唯物主义或实践的唯物主义,行动着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6.
论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相对于西方哲学发展史中以朴素辩证思维方式为根本特征的古代朴素唯物论和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为根本特征的近代唯物论,马克思新哲学的唯物论是以实践思维方式为根本特征的实践唯物论。实践唯物论不是强调实践作为实践活动对理论、认识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的唯物论,也不是以实践为对象的唯物论。它是指相对旧哲学唯物论的、马克思新哲学的唯物论的属性和功能。实践唯物论对旧哲学唯物论的超越,从根本上说是思维方式的超越,从而使马克思新哲学对唯物论相关问题的提问方式、理解方式和解决方式都发生了根本变革,实现了对旧哲学唯物论的全面性超越。  相似文献   

17.
信任研究的学科路径分析及其哲学思路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些年来,学术界主要从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行为学五个维度来研究信任问题。经梳理研究发现,以上研究目前还停留在浅层的实证研究和描述性分析阶段,缺乏全面深入的理论探究,未能揭示出信任的发生机理和作用机制等。因此,在多学科视野的借鉴交流中,有必要从本体论、价值论、人学及合目的性的哲学维度进行深层反思。  相似文献   

18.
无论在逻辑还是现象层面,现代个人观念始终与现代中国文化、文学有着不解之缘:它不仅相伴或纠结于现代中国文学发生、演变的历史进程,亦影响着对这一历史进程及其性质的史学阐释。所以,“个人”始终是现代中国文化、文学历史进程和历史阐释中的一个关键词;而现代个人观念,始终是现代中国文化、文学研究领域一个绕不开的观念。  相似文献   

19.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既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更是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为此,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在全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为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并采取了种种措施。然而,就十多年的推行情况来看,素质教育在我国并没有真正推行起来,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这是为什么呢?笔者拟从哲学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以期为素质教育的推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梁漱溟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上 ,以形而上学的方法 ,由人生探求人心 ,涉及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的实质及人类心理的基本特征等心理学的基础理论问题。他使扬弃了哲学的心理研究 ,重新从哲学的角度思考人类心理问题 ,是对我国心理学发展阶段的重要补阙 ,并在研究对象及方法论上给心理学研究以重要启示 ,闪耀着心理学的哲学之光 ,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心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