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价值教学的价值是伦理学范畴内的价值体系,是指人类判断行为是非好坏的能力,即所谓的道德价值”。当然,价值的获得不是外在灌输的结果,必须经由学生的感知、选择、加工、内化和行动等一系列的过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价值更多地呈现为一种道德价值,是一个价值澄清和道德批判的过程。本想要探讨的就是基础教育新课程《品德与社会》的价值教学策略问题,这些教学策略是以学生的价值获取为指向的。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特点与教学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的新教材具有呈现方式的交往性特点,应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学;新教材具有活动性特点,应大力实施活动化教学;新教材具有意义生成性特点,应大力开展和推进体验性学习;新教材具有延展性、非固定化特点,应特别注重开放性教学;新教材具有教育观点的渗透性特点,应让儿童在孕育生活感受的同时,伺机对其进行价值引导。  相似文献   

3.
新课改的推进使得《品德与社会》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综观这些变化,首要问题是改变其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把《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引领到教学的主渠道上来。  相似文献   

4.
时至今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经推行了一轮多。但从全国普遍的情况来看,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仍属薄弱学科,被重视程度仍不够。因此,任课教师要很好地掌握这两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阶段开设品德与社会课程,就是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基于学生的生活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中,教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探讨了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使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6.
活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寓学于乐,提倡以学生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旨在充分挖掘学生内在兴趣和需求,以社会道德体验活动为教学主线,鼓励学生在活动中获取正确的社会道德认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浓厚的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7.
最新的课程标准对于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目标作出了详尽的阐释,就是要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了解社会生活常识,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并为他们今后服务于整个社会奠定能力与思想基础。鉴于这个教育教学目标的设置,我们必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加强课本知识的社会实践化,将书本知识与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在课本知识中徜徉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深化书本知识。  相似文献   

8.
如何有效的利用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创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唤醒,从而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研究、自我探索,最终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便是《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者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小学阶段,教师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程,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实际加以应用。为此,探寻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模式至关重要。本文从依托源自生活的事件促进真实学习过程、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通过实践实现课堂教学的拓展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面向生活的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道德教育回归生活,这是品德课程与教学改革所秉持的基本理念。面向生活的教学策略与这门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一脉相承的。面向生活的教学策略要求,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悟道德;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道德;要在生活化的合作与探究中,让学生理解道德。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必须与当地社区的经济建设相结合,必须实行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生活中净化心灵,提升能力。  相似文献   

12.
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集知识性、教育性、思想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该课程虽然不像数、语、外的主科课程开设课时多,但是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本文就基于笔者自身经验,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为载体,对构建小学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的这一论题进行一番个人观点的说明和阐释。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与发展,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仅立足于自身的教学实践与感悟,从"教学生活化,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情境化,增强学生体验"和"教学探究化,深化学生理解"这三方面入手,就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发表个人的认识与看法。  相似文献   

14.
小学德育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本线索,涵盖范围广,实现了较全面的综合。其中历史事件题材的教学在《品德与社会》中比重大,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事件题材的品德内容,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让很多老师感到困惑。作者开展了相关的课题研究,就小学品德课程中历史事件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有了一定的收获。  相似文献   

15.
田艳华 《考试周刊》2014,(16):178-178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要贴近生活。从生活中挖掘经验,结合教学开展一系列以体验生活为主题的课外活动,在实践中提升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德育课程,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立足于自身的教学实践与经验,从实施对话教学,建立新型关系拓展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和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这三方面入手,就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发表个人的认识与看法。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教学目标是发掘学生热爱生活、乐于探究的潜力。教师应引导学生置身于实际的社会情境中,使其在逐步认识和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激发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作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工作经验,深入浅出地例谈了《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18.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教书育人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以及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有效性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显得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措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9.
阙瑞雪 《考试周刊》2014,(18):178-179
作为一门具有综合性质的基础课程,品德与社会的基本内容是学生的日常社会生活,核心内容是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目的是推进学生全面发展。品德与社会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具有传承中华美德、民族精神的作用。本文主要论述了关于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教学中的基础课程,涵盖了与社会生活有关的各个方面。通过学习品德与社会,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从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素质教育提倡在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与道德素养,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是提高学生素养的主要途径,因此,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