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羽少年时曾加入戏班,擅演"参军戏"。因其为参军戏撰词,始有"陆参军"之名。湖州是陆羽居住时间最长的第二故乡。唐代至南宋,湖州的参军戏演出十分活跃,由参军戏衍变而成的"宋杂剧"亦是方兴未艾。其中,既有著名的艺人,又有颇具湖州特色的曲目。所有这些,应该说是陆羽参军戏对湖州直接影响的结果。至于后世所出现的相声、滑稽戏、独脚戏等曲种,其实也受到陆羽参军戏的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2.
净这一角色在元戏曲中已经发展成熟,是元戏曲中重要的角色之一。其起源大约可追溯到古代的滑稽戏,特别是俳优戏,如参军戏中的参军,便是净的原型。到了元代,净这一角色扮演的人物类型主要有反面角色、调笑滑稽的人物和其他小人物。净以幽默的语言,独特的造型创造了奇妙的舞台艺术效果,对后世戏剧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行院”考     
研究宋金杂剧时,常常会碰到“行院”这个词。陶南邨《辍耕录》院本名目一条云:“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院本、杂剧,其实一也。国朝院本杂剧,始厘而二之”。朱全的《太和正音谱》卷上《词林须知》最后一条也云:“杂剧之说,唐为传奇,宋为戏文,金为院本杂剧合而为一,元分院本为一,杂剧为一。杂剧者,杂戏也;院本者,行院之本也。”《青楼集》又载:元末大都较有名的妓女为一百七十人,其中身兼杂剧或南戏演员的约占半数。如集中记一个名叫李芝秀  相似文献   

4.
"脚色"最早为个人简历之意,古典戏曲形成后,适应人物出场亮相时的自我介绍,后渐为戏曲演员的行当术语.但在这一术语走向定型的过程中,脚色仍长期保留着履历之意,到明末清初才约定俗成下来.此前,宋金杂剧院本中的"末尼"、"引戏"、"副末"、"副净"、"装孤"等演员类型,其实并非"脚色",而是"杂剧色".区别在于:"脚色"是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服务于人物形象塑造的演员;"杂剧色"则是伎艺性杂扮段子演员,并不以故事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主要目的,且杂剧色是唐代部色制度在宋代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一、宋元之前的泛戏剧倾向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人们习惯把各种游戏性、娱乐性的技艺泛称作“戏”或“剧”,故有角抵戏、百戏、参军戏、杂戏、杂剧等诸多说法。但在何为戏剧这一根本问题上,宋元之前並没有形成共同的或比较一致的看法。人们关于戏剧的种种认识,都带有明显的泛戏剧倾  相似文献   

6.
俳优是我国古代以乐舞作谐戏为业的艺人。这种艺人最早产生于西周末年,是由帝王贵族豢养以供他们娱乐的。作为中国古典戏曲源头的俳优艺术,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逐渐成熟和完善,历经了从古代、角抵戏到参军戏、宋杂剧的发展过程。从事这种艺术活动的艺人曾被称作“俳优”、“倡优”、“优伶”、“伶人”、“参军”等,其社会地位极为低下,不过是奴隶主封建主们家内的小臣而已。他们中虽然有的也会歌舞、杂技,但主要却是以滑稽言行博得太君廷臣一笑,有时还可以对王公贵人进行讽嘲。就是这些身份卑微俳优,却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享有“…  相似文献   

7.
《史记·项羽本纪》“诸侯罢戏下”,近人或谓戏为戏水,戏下是戏水之下。这个解释,我认为是不正确的。戏在这里应该是军旗。《说文·十二卷下·戈部》:“戏,三军之偏也。”偏就是《左传·桓公五年》“先偏后伍”的偏,是战车的编制,杜预注引《司马法》曰:“车战,二十五乘为偏。以车居前,以伍次之。”春秋时代是以车战为主的,所以偏是作战的主力。元帅将中军,车上有旗有鼓,是指挥作战的号令。如《左传·桓公五年》记郑庄公对抗周桓王的战役中,郑庄公将中军,在临战时,“命二拒(左军右军摆成的两个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戏剧艺术有着悠久的讽谏传统。早在戏剧萌芽状态时期,讽刺艺术就孕育在我国最早的职业演员——先秦时优人的表演之中了。秦以后,两汉百戏中的“俳优侏儒之戏”、唐朝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也都是以讽刺、箴谏为主要表现内容。在它们的相互演变过程中,不但始终把讽刺作为“托讽匡正,箴谏朝政”的主要手段,而且逐渐丰富完臻了戏剧的表演艺术,为我国戏剧的正页——元杂剧的登台拉开了帷幕。元、明、清  相似文献   

9.
弄参军属小戏(包括以科白为主的“戏弄”和以歌舞为主的表演)中的一种,足以调侃、戏谑、讽谏为主的表演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弄参军产生的时间是比较早的。诸多史书都以为其产生于后汉,所谓“并参军之戏,自后汉馆陶令石聘有赃犯始也。  相似文献   

10.
试论元剧的繁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古代戏剧的形成,曾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萌芽和发展成熟的时期。大约在十二世纪至十三世纪的前半世纪,也就是我国宋、金时代,从秦、汉以来的巫、优孟、百戏、角抵戏、代面、踏摇娘、参军戏等表演伎艺和不成熟的戏剧表演,逐渐形成了有四五个固定角色表演故事的杂剧和院本,还有流行在浙江温州一带的戏文。虽然,除戏文《张  相似文献   

11.
一、巧导入——引生入戏.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序曲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景的作用。一个好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尽快入戏,一开始就像是被一块无形的磁铁紧紧地吸引住一样。导入可开宗明义、单刀直入,或创设情景,或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给讲授新课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2.
《群英会蒋干中计》中“蔡(王熏)”的“(王熏)”字,名字典未收,课本亦无注音及解释。在此,我想对这个字作点臆测。蔡(王熏)是虚构的人物。《三国志·魏书》中牵涉到蔡瑁之处,以及裴松之注引的《典略》等书籍,均无言及“蔡(王熏)”其人。这个虚构人物的取名应与其兄的名字有一定的关系。蔡瑁字德圭,瑁、圭皆玉属。《礼记》:“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白虎通》:“合符信者,谓天子执瑁以朝,诸侯执圭以觐天子。《说文》:“诸侯执圭朝天子,天子执玉以冒之,似犁冠。”(圭与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大多由优伶演出的优谏戏、滑稽戏、参军戏、戏弄戏乃至傀儡戏、宋杂剧、金院本等,主要是一些具有喜剧幽默感的话剧小品,它们多用文言对话和适当动作为表现方式,以玩笑、嘲弄、取闹来达到讽刺警戒之目的。这些话剧小品从内容到形式都过于简单,与真正意义上的话剧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即便其中有一些话剧因素,也只能说具备了话剧的雏形,而不宜以话剧视之。中国古代话剧小品的演出在本事、演员敷演故事、剧场、演出技巧或表现手法、最终以“笑”或“惊”结尾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套路模式.这种演出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古代话剧小品向大型现代话剧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释“淹润”     
关汉卿《调风月》杂剧第一折[村里迓鼓]曲:“见他语言儿栽排得淹润,怕不待言词硬,性格村,他怎比寻常世人。”“淹润”一词作何解释?陆澹安先生《戏曲词语汇释》以为当作“温和”讲。不久前,康迈千先生撰文指出,“此词今河北中部还在流行,其含义为‘没滋  相似文献   

15.
宋杂剧初探     
宋代杂剧包罗万象,伎艺各异。它不但包括承唐参军戏而来的宫廷内府所演的箴讽时政的滑稽警世短剧,也包括小说歌舞杂戏,不下数十种。本文论及的即属前者。 杂剧之名,始见于《宋史·乐志》,它先行于宫廷内府,曾慥《类说》上记有宋太祖赵匡胤观尝杂剧的事;欧阳修在致梅尧臣的信中也有‘正如杂剧人上名下韵不来,须勾副末接续’的话。到了宣和、绍兴之际日盛,逐渐形成专业戏班,走向瓦舍勾栏作场。 它之别于其他诸如小说歌舞杂戏,自有其特色,洪迈在《夷坚志》上说:‘俳优侏儒、固技之下且贱者,然亦能因戏语而箴讽时政,有合于古矇诵谏之义,世目为杂剧者是也。’吴自牧《梦梁录》说:‘杂剧全用故事,务是滑稽。’吕本中《童蒙训》也说:‘如作杂剧,打猛诨人,却打猛诨出’,演员把讽谏大义寓于嘻笑怒骂之中。故《梦梁录》称‘散乐传学教坊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可见其为百戏之长。 杂剧‘优伶’机敏伶俐,敢于当面讥讽君主大臣,不少伶工遭到‘杖脊、‘逐出’、‘送狱’等惨遇,所以,凡‘圣节内殿杂剧,为有使之预宴,不敢深作谐谑’。(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以免过分触怒圣颜。但仍有些优伶敢于冒死讽谏。  相似文献   

16.
明初的贾仲名评关汉卿的杂剧说:“珠玑语唾自然流”(《凌波仙》吊词),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关汉卿杂剧的语言特色.这种特色充分地体现在杂剧《窦娥冤》这本戏中.本文仅就中学语文课本选的第三折,谈点粗浅看法.元人杂剧的语言,有一个总的倾向,前人以“本色”一词来概括它.最能代表本色语言的,当首推关汉卿.本色语言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现存的杂剧文本多属文人创作,叙事文学的特征鲜明。如何借鉴现代叙事学理论来研究杂剧的叙事机理,不仅对当前的戏曲文学研究有所裨益,而且能为继续构建中国叙事学的理论提供参考。本组笔谈三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第一篇研究了杂剧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它独特的叙事机制;第二篇以公案戏为例,研究了元杂剧中“谁在叙事”、“代谁叙事”的话语权问题;第三篇以杨潮观的《吟风阁杂剧》为例,研究了杂剧作家在面临既有史实、传说等现成素材时如何叙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三个女子一台戏”。如果是五十多个女生一年又要上演多少台戏?作为女子高中的班主任,如何利用这一台台好戏来培养角色(学生),塑造角色呢?“小戏”就当“小戏”唱,培养学生豁达、宽容、大度的优秀品质场景:预备铃响,学生甲冲进教室,跑向自己座位。“咣”一声,她的书包把学生乙的饮料碰倒在地板上。甲没有拾起,也没说声“对不起”,而是拿出课本准备上课。只听  相似文献   

19.
《江南》古辞是一首乐府相和曲,其辞云: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历来对于此诗有各种不同看法。有的人认为这是一首通过写景状物歌泳嬉游乐趣的诗。如:郭茂信《乐府诗集》引《乐府解题》说:“《江南》古辞,盖美芳晨丽景,嬉游得时。  相似文献   

20.
宋杂剧是继承唐代参军戏的传统,又广泛吸收了许多表演、歌唱、舞蹈的伎艺;并把它们进一步综合而形成的一种戏剧样式。它与无杂剧尽管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种类,但彼此的联系又是非常紧密的。本文拟就宋杂剧对元杂剧的形成,从四个方面谈谈我个人粗浅的看法,敬请前辈和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