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校要发展,离不开纳谏,而“访”是纳谏的有效途径。“访”得好,谏路就宽“,访”得差,谏路就窄。谏路宽,可以促进学校的发展,谏路窄,就要影响学校的发展。所以,对校长来说“,访”是非常重要的。不过“,访”,说起来容易做  相似文献   

2.
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贞现政要>中有关"悦以从谏"、"求贤若渴"的内容折射出唐太宗"览古今之事,察安危之机",致力于求贤、用人和求谏、纳谏的思想和实践,并提出善于用人和纳谏是形成的"贞现之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魏征是镜     
臣子规劝或批评君主叫做"谏",君主接受规劝或批评叫作纳谏.我国历史上最善于纳谏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魏征是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唐朝著名的谏臣,前后陈谏二百多件,大多被唐太宗采纳,被唐太宗誉为"明得失"的镜子,同学们,想知道魏征是怎样敢于积极进谏的吗?……  相似文献   

4.
"人本化管理"是一种科学合理的学校管理模式.积极营造和谐的管理氛围和环境,是当前学校"人本化"管理模式建设的重要环节.学校管理环境营造得好,就能实现"人本化管理",就能促进学校管理和教育事业和谐发展.反之,则会滞后,影响学校管理和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胡天泉 《现代语文》2006,(5):128-128
高一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选编先秦谏说类历史散文三篇:《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和《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情动词警、谏说巧妙而使人君采纳,几达“一言兴邦”之功效。现就三篇文章的“巧谏”艺术略作探讨。1.烛之武:巧借矛盾公元前630年,秦晋围郑。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一是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这事本与秦无关,但秦想借此“捞一把”,扩张一下势力。国难当头,郑国老臣烛之武临危受命,身赴敌营,劝秦撤兵。他谏说成功的关键,是巧借了秦晋之间的…  相似文献   

6.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题目是后人加的.邹忌,是齐国的大夫.齐王,这里是指齐威王,据《史记·六国表》,当于公元前三七八年至公元前三五○年在位;据《竹书纪年》,当于公元前三五七年至公元前三二○年在位.讽,即讽谕,规劝,就是用暗示或者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说明道理,使别人接受.谏,下级劝上级称谏.纳谏,就是君王接受巨下的劝告.“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语法结构是兼语式,其中“齐王”是兼语,如果分成两句话讲的话,就是“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相似文献   

7.
第一招:为"意见箱"正名.拓宽纳谏渠道 在教师会上,我特意就"意见箱"的设置及意见征求范同等问题给教师们作了详细说明.稍后,在新学期的开学典礼上,我又向全校师生阐释了我对"意见箱"的态度与设想.  相似文献   

8.
高一《语文》(人教版试验修订本·必修)选编先秦谏说类历史散文三篇:《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和《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情动词警、谏说巧妙而使人君采纳,几达“一言兴邦”之功效。现就三篇文章的“巧谏”艺术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9.
家访,是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教师搞好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都知道,家访在教育学生中的积极意义是不可低估的.可是近年来,教师家访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校访.学生的一个"带信"或老师的一个电话,家长们就像接到"圣旨"一样,忐忑不安地来到学校,恭恭敬敬地倾听老师的"高论".教师将自己职责中的家访,变成命令似的校访--"传唤",弊多利少.  相似文献   

10.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名篇(以下简称<讽谏>).邹忌高妙的讽谏手法,成为劝导艺术的经典范例,为世人所称道."讽"乃全篇的文眼所在. <古汉语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对"讽"的解释是:"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指责)或劝告."可见,"讽"的本质是"委婉含蓄,启人自悟",而非直言劝告,与"诤"(直言劝告)相对.但这仅是对"讽"的笼统理解.历史上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许多人喜用、善用"讽"谏手法,但细辨明析,不同人,不同时间、地点,所用的"讽"谏手法又不尽相同:或比喻,或类比,或归谬,或寓言故事……邹忌所用"讽"具体属于哪一种方法呢?人教社现行课本该文课后"练习"第三大题说,"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自选感兴趣的话题,运用譬喻的方法说一段话",暗示<讽谏>一文用了"譬喻"方法.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有关该文的"内容分析"中也说:"……这里,没有对齐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也把邹忌所用"讽"谏手法看成"以事设喻".  相似文献   

11.
"乡村教师访名校"是"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中的一个项目,名校访学既是该项目重要的培训方式,也是重要的培训课程.针对名校访学容易出现访学学校选择的随意性、访学课程安排的粗放性、教师现场学习力不足、访学管理专业性不够等四大问题,提出了SPIS访学模式,即强调访学学校的适切性(Suitability of visit-ing schools)、访学课程的精准性(Precision of visiting courses)、教师访学的能动性(Initiative of teachers'visiting study)、访学管理的专业性(Specialization of visiting management),全文对该模式进行具体操作性分析.  相似文献   

12.
纳谏是不是民主?人们的答案不尽相同。近年来,随着对封建主义思想批判的深入,学界已经有人从政治学、历史学的角度揭示了纳谏的专制主义性质。本文试图运用贞观时期的有关材料,通过分析君主纳谏的内涵,以说明纳谏实质上是一种帝王之道。以李世民为首的贞观统治集团十分重视君主纳谏的政治作用,把诎己从谏列为君道的重要内容。在他们看来,纳谏不仅仅是为了听取批评,下情上达,它具有综合性的政治功能,是君主招纳谋略,支配臣属,掌握政治枢机的重要手段。综观贞观君臣的言论,他们的君主纳谏理论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1、君主虽圣,亦应受谏圣者为王,王者为圣。在封建专制主义时代,帝王不管是贤明还是昏愦,都要被称  相似文献   

13.
我有个坏毛病,一提到文化就哆嗦. 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确没有文化.还好遇上了"大学‘大扩糟",终于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报到的那天,我站在学校社团的"招新启事"前,看到有这么多社团在为"繁荣校园文化"摇旗,我感动得直掉头发.心想:4年后,说不定我就可以成为知识分子,就应该被繁荣得也有文化了.  相似文献   

14.
"发展逻辑思维"是语文课程目标之一,《谏逐客书》作为传统经典蕴含着矛盾律、判断、充足理由律、假言思维、选言思维等丰富的逻辑思维资源.深入挖掘这些资源有助于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相似文献   

15.
有位名校长曾经说过:"学校的发展像泡茶,茶水在不断添水中会慢慢变淡,最终成为白开水."一所学校要保持那浓浓的香味,就得像守壶的人那样,守护学校的特色,才能使其持续散发浓香."幸福教育"便是我校的办学特色,"追求幸福的教育,享受教育的幸福"是我校的教育追求.……  相似文献   

16.
校长在学校领导班子中处于核心地位.如果校长对"分寸"悟得透、把得准、用得好,就能唱响"主旋律",架起"连心桥",克服"左右左",实现"齐步走",增强向心力,达到主观与客观、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一个"长"字的读音.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一所学校而言,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是教师,即教师的整体质量决定了学校的教学质量.要提升教师的整体质量,重点在于"新"教师这个群体.要想让新教师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学校要给这些新教师提供成长支持的系统."和乐文化"强调的是尊重差异,多元统一,和而不同,各得其乐.学校发展的愿景、选择的战略、具体的管理以及具体学科的教学,都是在"和乐文化"的视域内进行的.基于"和乐文化"而给新教师提供的成长知识系统,应以实践性知识为核心.  相似文献   

19.
学校教育到底需不需要惩罚?有的人认为应该,有的人认为不应该.真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我看来,如果说学校教育不能没有惩罚的话,那么,实施惩罚就务必要做到适时、适度、适当.其实,惩罚的手段使用得好了,完全可以成为一种艺术.请看下面三个"惩罚"事例.  相似文献   

20.
汉学大师饶宗颐挥毫写下"昌黎遗泽"的墨宝,送给昌黎路小学."昌黎"是唐代杰出文学家、思想家韩愈的号.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潮州,在潮八个月为潮人办了不少好事,做出了彪炳千古的业绩,使潮地"江山易姓为韩".作为一所全国唯一冠上韩愈的号的学校,传承昌黎遗泽有着更加厚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