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多余的话》是瞿秋白的狱中遗作。其魅力缘自作者不同凡响的一生经历,在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早期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着强烈暗示力的话语、话语塑形的风格,以及它向世人所展示的瞿秋白的信念、情怀和人格形象。在《多余的话》中,瞿秋白思考了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怎样才能把党建成一个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革命应该采取怎样的斗争策略等问题,并已触及了对革命队伍中人的价值、尊严问题的思考。《多余的话》是对历史的见证和交代,也是留给后人和未来的。《多余的话》的这些内在价值进一步彰显了其魅力。  相似文献   

2.
瞿秋白在敌人獄中写的《多余的话》,成了他在“文革”时期被诬为“叛徒”的唯一证据。本文对《多余的话》作了较全面的探索,指出《多余的话》反映瞿秋白“诚实的自我解剖”;表露了他蒙受王明“左”倾错误迫害的内心憤懣;凭《多余的话》把瞿秋白定为“叛徒”纯属子虚烏有。文章还对瞿秋白光辉的一生作了概要的叙述,目的在于使人们彻底认识“文革”时期把瞿秋白诬为“叛徒”是完全错误的,党的十一屆三中全会后党中央为瞿秋白平反、恢复名誉和历史地位,是实事求是的,完全正确的。  相似文献   

3.
怎样认识《多余的话》的主要倾向及其性质,这是评价瞿秋白的关键。粉碎“四人帮”以后,史学界的同志们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推倒了“四人帮”一伙强加在瞿秋白同志身上的一切诬陷不实之词,使秋白同志所蒙受的不白之冤得到了昭雪。但在重新评价秋白同志的历史功过的过程中,对《多余的话》的真伪问题及其主要思想倾向问题,有些分歧,现将这些分歧意见整理发表,并将《多余的话》全文作为附录刊出,以便于深入开展讨论。近年来,学术界发表的论文中,涉及到《多余的话》评价问题的,主要有以下几篇:《历史研究》一九七九年第一、第三、第十二期,先后发表了李洪林同志的《打破党史禁区》,陈铁健同志的《重评多余的话》,王维礼、杜文君同志的《应当全面评价瞿秋白》。一九七九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党史资料》(丛刊)第一辑刊载了蒋铃、马鸿生同志合写的简讯《关于瞿秋白的评价问题》。一九七九年本刊第一、第二期先后发表了王关兴同志的《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批判“四人帮”对瞿秋白烈士的诬陷》和王亚朴同志的《怎样看待〈多余的话〉》。一九八○年三月廿一日,丁玲同志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我对〈多余的话〉的理解。。一、关于《多余的话》的真伪问题  相似文献   

4.
《多余的话》是瞿秋白同志在生命的最后时期给党和战友的“遗言和诀别书”。由于至今没有找到《多余的话》的手稿,加上从表面上来看其中的消极语句似乎与瞿秋白一贯的思想不符,因此在一个相当年时期里,都认为《多余的话》是伪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术界就《多余的话》的真伪问题展开了讨论,在大量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人们开始普遍承认《多余的话》为瞿秋白所作,但不排除敌人有可能篡改过。接着学术界开始全面的探讨和评价瞿秋白及其《多余的话》,取得了  相似文献   

5.
如何科学地、历史地评价瞿秋白及其《多余的话》这是一个长期以来被“四人帮”搞乱的问题。《历史研究》一九七九年第三期发表了陈铁健同志题为《重评〈多余的话〉》的文章,对此提出新的见解。一、关于瞿秋白的功过陈铁健同志认为:“瞿秋白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前进,对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对中国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贡献,他的功绩是为全党所公认的。”尽  相似文献   

6.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和名的革命烈士。他在生命最后时刻留下的颇多争议的《多余的话》,显示了他的多余人气质。在瞿秋白的《多余的话》及其一些杂记随感中,他作为抒情主人公,和多余人形象一样,蕴含着丰富的人性魅力,从而获得社会史思想史以外的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7.
瞿秋白英勇就义30多年后,竟因为他的一篇遗言《多余的话》,在文革中被“揪出打倒”,甚至砸碑掘基。直至党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逐渐恢复名誉。但《多余的话》仍然是个“谜”。虽然今天人们不再说它是什么“叛徒自白书”了,但相当一部分人还认为:这至少是瞿秋白的一个污点,甚至是一个严重的污点罢?……至于《多余的话》本身究竟是什么意思?瞿秋白又为着什么目的而写?这桩近60年的谜案,我们请这位瞿秋白研究者来进行一次破译:  相似文献   

8.
瞿秋白狱中所书《多余的话》能够反映出其在无产阶级革命中所作出的个人兴趣、乃至生命的无畏牺牲。更进一步,对于荣誉的第三重牺牲,是瞿秋白革命精神的独特部分。一切为人民的初衷,革命与责任高于生命以及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革命态度的无产阶级英雄观。深刻体现了瞿秋白一心为革命志业争取主动、争取进步、争取胜利,为人民幸福奋斗终生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9.
通过解读瞿秋白的《多余的话》,从主、客观两方面可分析出瞿秋白的"政治厌倦症"产生的原因及其实质所在。瞿秋白的这种"政治厌倦症"情绪,并没有妨碍他以自己的(或折中的)方式去为党工作,他依然是个值得尊敬的共产党人。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共产党人投身革命的早期历史中,瞿秋白的经历以及他的内心世界的矛盾,无疑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多余的话》和他的经历这一视角来切入瞿秋白内心世界矛盾,并且把这种矛盾置于一个宏大的社会背景下来观察其呈现的时代性和对我们今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瞿秋白的《多余的话》和巴金的《随想录》产出时间相距约半个世纪,无论写作背景、作者经历、气质、身份,还是对它们的接受,都有明显的区别。但是,抉心自食,严格地解剖自我,对历史高度负责,表现出作者的磊落情怀,却是两个文本共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瞿秋白评述     
如何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科学,也是党史科学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林彪、“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他们不仅打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制造了许多现代的冤案;而且肆意篡改党史,制造了许多历史的冤案,诬陷革命烈士瞿秋白同志就是其中之一。他们根据早已知之的一纸《多余的话》  相似文献   

13.
瞿秋白同志是20世纪献身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贵族革命家。他以毕生的革命实践演示了贵族革命的艰巨性,他在就义前写下的《多余的话》,充分表现了其作为贵族革命家的精神特征。求真的革命认同和历史批判意识是其"误会"与"多余"两大情结的精神基质,它雄辩地证明了秋白革命的纯洁性、深刻性和彻底性。  相似文献   

14.
<正>[原文]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这是《多余的话》的结尾。《多余的话》是瞿秋白的绝响,千古绝唱。身陷囹圄,将赴刑场,他从容恬淡地写下此篇,以“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戛然收住,让后人参悟了七十年,也许,还将不断地参悟下去。  相似文献   

15.
瞿秋白在《多余的话》中提及的“历史的误会”之说,并非出于自谦,而是暗指那些是非曲直未曾理清的历史公案而言。本文认为:瞿秋白在大革命失败后出任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是革命的选择,是党的抉择。而不是“历史的误会”;瞿秋白在中共“八七”会议后,曾犯有“左”的错误,其理论根源是来自共产国际的误导;瞿秋白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前后,曾遭受王明一伙的政治迫害,是王明“左”倾路线的受害者;历史的教训:一、革命不能输出;二、不能搬用别国的革命模式;三、在认定革命性质时要依据本国的经济发展程度;四、要消除产生历史悲剧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6.
1979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指引下,拨乱反正,瞿秋白研究开始恢复了生机。首先冲破禁区、重新评价瞿秋白并产生巨大影响的文章有:陈铁健的《重评〈多余的话〉》,陈坚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不应否定》,王关兴的《批判四人帮对瞿秋白烈士的诬陷》以及《上海学术界座谈瞿秋白评价问题》,郑乃臧、唐再兴、杨杰的《关于瞿秋白……》等文。1980年6月18日,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举行纪念瞿秋白同志座谈会,周扬同志发表《为大家开辟一条光明的路——纪念瞿秋白同志就义四十五周年》,称“秋白同志是我们党的一位才识卓越的领导人,他不仅挑起过革命实际工作的领导重担,而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无产阶级文化事业建设上做了大量开拓性奠基性的工作。”9月,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作出《关于瞿秋白同志被捕问题的复  相似文献   

17.
书报之窗     
《历史研究》今年第九期发表了茅盾同志的一封信,在这封信里,他指出,瞿秋白同志“无论如何总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又是早期的传播马列主义的重要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在总结屡次失败的经验而后找到正轨的。秋白假如能活到现在,决定不是当年那个样子。”茅盾同志还说:“我对于多余的话中他自谓搞政治是‘历史的误会’,深有体会”。至此,他谈到了瞿秋白同志三十年代与鲁迅通信时署名“犬耕”一事,并接引了瞿秋白对“犬耕”所作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论俄苏思想家及其作品对瞿秋白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苏思想家及其作品对瞿秋白的思想发展变化影响极大,19世纪俄国文学中的“多余的人”的文学形象对其牺牲前《多余的话》的自我剖析有直接影响。此外,托尔斯泰和无政府主义、普希金、果戈理、高尔基等人的现实主义都对其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多余的话》:一个共产党人的坦诚表白章秀琴今年是瞿秋白同志就义六十周年。瞿秋白的一生是矛盾坎坷而复杂的,他生于民族忧患之秋,受命于革命危难之际.就义于风华正茂之年。他一生几起几落.历尽人间沧桑。对于他的沉浮.毁誉各异。特别是怎样认识他在生命结束之前留...  相似文献   

20.
瞿秋白是"两头真"的杰出代表,极富个性和价值,集中表现在自我定位、心灵解剖和身份认同上。早年赴俄时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和晚年被俘后所写的《多余的话》,就是他献身革命历程一头一尾的真实的内心记录,不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散文珍品,而且为研究现代中国的社会、思想、政治、革命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更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抉择和人格修养提供了极其宝贵的道德资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革命政治史、思想文化史上,他都是一个"多余的人"——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过渡时代英雄——的光辉典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