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尔库塞的审美哲学是“走向解放的美学”。对人类解放的执是马尔库塞的终极目标。马尔库塞审美哲学的逻辑结构依照三个层次展开:(1)逻辑起点:对“异化情境”的社会批判;(2)审美中介:感觉革命和“新感性”的转换生成;(3)终极向度:“意义世界”的无穷跃迁。这三个层次从整体上表征出马尔库塞审美哲学依次递进的内在构成。  相似文献   

2.
“一分为三”是人类认识最普遍的规律和最基本的思维方式。西方哲学充满着“一分为三”的辩证思想。哲学意义上的“一”具有本原意义,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无任何规定性的存在。这与老子“一”相似。“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广泛的包容性和强烈的可变异性。“三”具有“类”的意义。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美德是一种适中”的观点,构成“过度、不足、适中”的“一分为三”模式,相似于我国孔子“过、不及、中庸”模式。“适中”是法律、自然、良心等。黑格尔提出了“正——反——合”即否定之否定的“一分为三”思维模式,并将自己的哲学体系划分为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个部分。这与中国哲学思想都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3.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的理论体系。这是目前国内各种哲学教科书中普遍认可的一种表达。这一表达突出了哲学世界观是一种根本性的、总体性的认识,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谓的“最高智慧”。而在阐明总体性认识或“最高智慧”这一特点时,各种教科书多是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的角度说明了两点:一是研究对象不同,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而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的某一侧面或某一领域;二是揭示的规律不同,哲学所揭示的是有关整个世界的最普遍的规律,它适用于自然界、社…  相似文献   

4.
维柯认为诗是原始人类认识世界和创建世界的经验性呈现,是人类最初的智慧形式;诗的智慧以“想象的类”为逻辑基础,与哲学的抽象逻辑截然不同:诗是感官的,关乎殊相的,与热情、想象和个性相关;而哲学则是理智的,关乎共相的,诉诸抽象和推理;更为重要的是,诗的认识在达致真理之途中具有在先性和首要性。这种诗性认知观挖掘了想象力在人类文化创造中的价值,具有革命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范畴,关键在于把握实践的世界观意义。实践的世界观意义集中体现在世界的二重化上。世界的二重化首先体现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化,实践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过程中,又同时形成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实践同样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科学思维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应过程,是科学的思维的一种最普遍,最基本的类型。尽管认知会受到幻觉、错误的感觉、个人的和文化的偏见的影响,但是,科学方法却能超越主观的极限,科学是用普遍有效的、没有偏见的方法去把握世界。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在“诺尔贝文学奖”的大门外徘徊。窥见门内熠熠闪光的奖杯,表现出不屑一顾或奉若神明的姿态,都是要不得的。文学绝不能在自己“家”里兜圈子,需要寻找与沟通对话的桥梁,以便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这一桥梁,就是人类共性。人类共性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原始共性;二是精神共性;三是人道共性。每个层次都有两个相对的因了子,文学作品通过对这两因子的扬抑褒贬,铺就一条走向世界和通衢。  相似文献   

8.
论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它不仅是认识论和历史观的首要的基本观点,而且是世界观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没有它不能说明“物质”,也不能证实“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世界观和世界不属于同一层次的范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以及人类的实践不是世界中的最普遍的东西,却是世界观中最普遍的东西;只有把握科学的实践观,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和辩证的特性,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哲学辩证法作为辩证法的现代哲学形态是实践人本辩证法。“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是这一辩证法的出发点和根本所在。这一辩证法面对“三个世界”:感性世界即感性存在和感性活动(事在)、人类世界(人在)、意义世界(义在)。这一辩证法是以感性世界为对象以人的本质为尺度对之进行人道评价而获得意义世界,进而为进步人类创意指导实践的价值观念,以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相似文献   

10.
爱情是人类最动人的感情之一,也是世界文学永恒主题之一。这种魅力最深刻的哲学背景是爱情克服了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普希金的爱情诗歌就是这种思想的诗意显现。他早期爱情诗偏重肉体的满足,是自我意识的激情飞扬;后期爱情诗专注于精神的契合,是在对“永恒女性”即普遍精神的追求中完成个体的超越和拯救。  相似文献   

11.
主观世界是人们普遍使用的哲学范畴,但关于这一范畴的哲学界定并不明确。主观世界集中体现为人脑的功能运转,它与客观物质世界、客观精神世界、意识、动物的原意识、主观主义等概念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也有严格的区分。从性质上看,主观世界具有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统一、外显性与内隐性的统一、整体性与流动性统一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人所置身的物质世界由三个不同的世界所构成。一是权力的世界,它所遵循的原则是权力,并由此建构起自己的价值观念;二是经济世界,它所通行的是金钱原则,并由此形成自己的价值准则;三是两性世界,爱情原则是它的价值准则。精神价值并不否定权力价值、金钱价值、爱情价值,但精神世界的存在和坚守,为避免物质世界里权力原则、金钱原则和爱情原则的互换所必须,从而承载起社会发展和灵魂拯救的历史重任。精神的力量则通常经由话语的力量而进入现实的世界。  相似文献   

13.
高校学生生活的空间有主流与非主流之分,主流世界受到人们重视,而非主流世界却受人忽视.这种非主流世界主要包括一人世界、两人世界、虚拟世界、梦幻世界和老乡世界.高校要加强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必须关注这些非主流世界.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产生于19世纪,它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20世纪的历史运动以及传统社会发展理论的困境,使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价值凸现出来了,东西方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其中,引人注目的当属沃勒斯坦在西方提出的“世界体系”理论。以及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的“世界公民”思想。两者在当代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体现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的意义。后者则完全体现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波普尔的世界3和虚拟世界——兼与张之沧先生商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波普尔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是哲学本体论在上世纪的一个重要进展,但自从计算机网络技术所产生的虚拟世界出现以后,人们对虚拟世界能否用世界3来说明产生了意见分岐,张之沧先生认为虚拟世界是继世界3之后的世界4。本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认为可以从人对生存体验的角度,把世界分为现实世界、虚拟世界和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6.
教学世界是一个人为构建起来的为人的世界,它有目的性、工具性、精致性三个特点。生活世界是处于自在状态下的,以传统、习俗、常识、自然资源等自在因素自然而然地展开的一切活动,具有感性、体验性、经验性三个特点。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既是紧密联系的,又是相对独立的。站在历史的基础上,反思教学与生活的关系,充分发挥两个"世界"的合理性,形成互相促进、相互发展的动态统一。  相似文献   

17.
以耶夫?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理论为依据,分别从心里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来研究小说《追风筝的人》中对话者怎样顺应这三个世界,从而达到良好的交际目的。旨在证明顺应论对于分析小说对话具有强大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18.
人类总是在不断的改造世界,即实践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而改造世界的活动,从来都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保证在实践行动中的成功。马克思主义坚持的是实践与认识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还十分重视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坚持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人类的主观世界,以达到最终改造客观世界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9.
人之为人的超越性本质使人不断走在从生存向存在的途中,在途中获得本真的生存方式就是人的意义世界的确立。人的价值意义在于既可言说又不可言说的在性生存,是不可实证的。人的生存根基决定了人不只满足于有用性生存,更要追求人的可靠性存在。对意义的不同理解导致不同的存在境界,从而形成意义世界的精神分层。  相似文献   

20.
称呼语的转换使用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饶有趣味的言语现象。本文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性理论(Adaptation Theory)为基本框架,分析和解读英、汉、日语跨语言的语料,继而指出称呼语转换是与语言使用者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等相互顺应之结果。它印证了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以策略为基础的选择过程,是一个交际者顺应语境变量的动态过程。其研究目的是对称呼语转换规律有所了解,针对各种语境适时调整称呼策略,顺应对方的心理期待,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