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认为,以大学教师课程与教学理念发展过程研究为逻辑起点,以大学教师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实践性、校本性、个体性与境遇性为基本特征的模型建构,对大学教师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昊 《现代教育科学》2010,(4):81-84,88
大学的课程与教学是促进大学教师发展的重要资源。教师在不同的课程与教学理念中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本文从教师在“技术”、“实践”与“解放”三种课程理念及“传统”、“现代”与“当代”三种教学理念中的价值取向入手,通过对“课程与教学”与教师发展关系的深入探讨,提出了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中教师角色重构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3.
目前,在教师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客观上呈现出国家制度之规、流派理念之崇、教师"两基"之守,三极鼎立之势严重制约了教师课程与教学能力的提高;而公共责任理念的缺失及制度要求、理念追求与教师诉求三者的错位是问题产生的根源;教师在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学校的责任是:实现责任公共理性的回归,建构教师"二元融通"的发展理念及建立教师课程与教学发展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4.
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意识缺失表现为教育资源集权化、课程生成意识淡薄、师生主体价值模糊。明确的课程意识能够促使大学英语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改善教育方式,帮助大学英语教师创新教学行为,获得更多的专业信心,对大学英语教师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建构课程意识,大学英语教师需要提升自己对职业观念的认识,加强对课程理论的学习和理解,时刻渗透课程意识,避免利益型的评价方式;学校需要给予教师相应的课程权利,实现教师有针对地教学,保障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5.
教学与研究共生是当代大学教师文化的建构取向。作为一种取向,教学与研究共生型大学教师文化以其独有的内涵促进教师文化自身的和谐、大学教育目标的实现、大学的转型与发展以及教师专业发展;应从大学精神的涵育、教学与研究共生激励与评价制度的确立、课程教学与课题研究共生团队的建设以及教师教学与研究观念的共生来进行建构。  相似文献   

6.
低效的课堂教学呼唤着大学公共课课堂落实基于"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基于"学生中心"的大学公共课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模式的建构、教学环境的营造、教学评价的改革都充分尊重大学公共课的课程性质与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实现以学定教的目标。这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公共课的积极性,也能促进公共课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7.
大学教师的课程与教学发展是教师职后发展的核心内容。一是指通过组织的支持,包括课程和教学理念的创新,吸引、激发教师主动参与并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目标的活力;二是指教师在一定时期内,逐渐接近与契合课程与教学论意义的教育技术性标准,具有适应本学科所要求的课程与教学的能力与水平。反思目前大学教师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所在,明确大学教师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学校理念与责任,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借鉴主观认识论对"生态""文化""情境""教师生活"的关注,以文化、生态理念重新构建教师学习的新环境,提出基于培训后教师与学校互动发展的文化生态培训理念,提出培训的需求调研应是持续的、延展的;在培训中建构文化交流与创生的学习环境,注重"真实情境"下大学研究文化与农村中小学文化交流与融合,体验课程将成为培训的主要方式,培训方式是主体参与、人格感染、行为浸润。  相似文献   

9.
21世纪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成了一套全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管理体制以及课程实施方法,其实施有赖于教师的理解、设计和具体化。新课改为"减负"提供了人本价值理念支撑和问题解决的教学论方法视角。从教学论学理角度辨析学业负担与教师教学效能间的逻辑关系,关系显著,教学效能高低会影响其观念、态度、行为等方面的转变和发展,进而决定教学实施水平,影响学生学业成就水平及负担轻重之感。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师教学信念体系,构建以提升课堂教学效能为旨归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体系,生成以个性化教学评价为宗旨的教学文化体系,以及建构以教师"教学自我"为价值追求的积极"教学生活"模式,是新课改背景下减负提质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宋彦黎 《海外英语》2023,(7):167-169
反思性教学把外语教师从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探讨转向对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上。文章以PCK理论为框架,以“线上线下混合式大学英语教学满意度调查”为例,从外语教学目标和背景、学生知识、外语教学策略和外语课程知识进行反思,阐述反思性外语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关系,指出外语教师既是教学的实践者,又是教育理念的建构者,以此探索外语教师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大学教师课程与教学发展现状调查分析为主要任务,通过教师问卷调查、教师笔谈与教师教学观察三个角度实证了教师课程与教学发展现状。调查表明:目前教师的自我发展认同度较高,能理性认识课程与教学中的相关问题,说明教师课程与教学发展正在从自在走向自觉;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能秉持现代与后现代相融合的课程与教学理念;国家与高校应进一步重视大学教师在课程与教学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改变传统的教学环境、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形成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通过对不同观点的辨析和内部关系的梳理,"以学生为中心"从几个侧面对基本理念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整合的建构设想。  相似文献   

13.
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所在,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创新教学机制,建构新的大学教学模式。大学理念的发展、交往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撑,信息技术革命为大学教学模式的变革既提出了客观要求又提供了技术手段。影响我国大学教学模式变革的因素有很多。当代大学迫切需要开展解放教学思想的大讨论;明确大学定位,摆正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回归教学的中心地位;加大大学教师教育专业素养的培养,使大学教师成为教育专家;销减课程门数,精选教材内容,给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更大的时空,鼓励原创性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验;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拓展教学模式改革的手段;改革教学评价机制,突出研究性教学活动、实验实践教学活动的评估工作来敦促大学教学模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14.
"慕课"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对教学领域产生强烈的影响,本文试从大学公共英语教师的角度,探讨慕课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提出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提高自身素质修养是大学公共英语教师应对慕课冲击、解决专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5.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对广大高中教师的课程理念、知识和能力结构、教学行为等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也给大学课程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大学为了顺应高中课程改革对新型教师的要求,已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但从改革效果看,大学仍然没能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依旧"穿新鞋走老路"。教师教育的发展仍然停滞不前,教育培养模式滞后于当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速度。本文针对高中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分析探讨大学课程改革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郝志军 《教育研究》2015,(2):110-116
全面认识教学活动过程的本质特征和深刻分析教学过程的复杂关系是建构课堂教学评价框架的基本依据。课堂教学具有"活动—实践性"、"交往—社会性"、"文化—价值性"的本质特征。由教师、学生、课程和课堂文化之间的互动构成六种教学关系:学生与课程互动构成创生关系、教师与课程互动构成调适关系、学生与课堂文化互动构成创生关系、教师与课堂文化互动构成调适关系、学生和学生互动构成合作关系、教师和学生互动构成导学关系,以此为基础建构出"六关系维度、十三指标要素"(6·13)课堂教学评价框架。  相似文献   

17.
教学中的建构主义:高校教学理念的转换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所强调的知识是人对环境的理解和意义建构的结果 ,学习的本质是双向建构 ,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实现建构 ,教师是学习者共同体内的高级伙伴等新颖的教学理念 ,与当前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的取向存在着高度内在一致性。然而 ,从目前我国高校教学实践观之 ,高校领导、教学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师还没有摆脱极端科学主义以及赫尔巴特、凯洛夫为代表的传统教学理念的“幽灵”之困扰 ,这使得我国高校教学水平未能与时俱进。实现课程、教学活动、教学管理与评价等方面的教学理念向建构主义转换是当前我国大学教学改革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阐释了大学教师课程与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性,而后分析了目前呈现的"三极"鼎立之势对大学教师课程与教学能力发展的制约,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融通"三极"鼎立之势,以促进大学教师课程与教学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策划人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建构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其中,"建构知识"是专门针对长期以来的"填鸭式"教学提出来的一个颇具革命性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大学教学发展中心的设立为大学教师的教学发展搭造了一个"硬"环境,但有效的学习和发展还必须有"软"环境的支持,即一种促进教师持续合作学习和共同发展的文化。因此,大学教学发展中心在注重组织结构建构的同时,对组织文化的建构也不容忽视。大学教学发展中心重点应营造一种以强势教学发展、自由对话、合作与协同发展为主要成分的文化氛围,这一文化氛围的建构可以从观念、制度、行为三个层面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