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译是译家长期讨论的问题.许渊冲教授首先提出"发挥译语优势".英泽汉,即发挥目的语汉语优势;汉译英,即发挥目的语英语优势.那么,英语和汉语的优势是什么呢?这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语篇分析理论模式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对翻译研究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以语篇为翻译单位,重视衔接、连贯、文化语境与语篇结构等因素的作用,努力使原文语篇与译文语篇的整体语义对等。汉语文言言简意赅,深奥难懂,词句的意义难以确定,如果英译时囿于词句的对等将会形成生涩的英语,语篇翻译的引入将大大有益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本文拟从《孙子兵法》和《桃花源记》英译的一些实例,探讨语篇分析在文言文英译中的应用,以期对文言文英译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公示语事关人们生活方方面面,是城市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城市文明程度及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英语公示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然而,汉语公示语英译的现状却很不乐观。该文对目前汉语公示语英译中的错误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进而从译者个人和政府两个方面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英语和汉语是非亲属语,音、形不可能形成同源对应,所以,原文作者若以各自的音、形作为修辞立意的手段时,就可能引起可译性限度或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5.
仿译是一种逐词逐句的翻译方法.能成为汉语语汇的仿译词除了体现翻译的基本原则--"真实、通顺和传神"外,文化造成的词汇空缺,汉语构词习惯,相对应的语素的联想意义,人们对译出语历史文化的熟悉度、认知度都可能影响外来语中的词汇能否以仿译词进入到汉语语汇中.同时,汉语仿译词对人们了解他国文化、语言,吸收新概念,填补词汇空缺,丰富、发展汉语语汇有着一定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杨玉茹 《海外英语》2013,(7X):143-144
由于语际间存在着基本的、广泛的信息交换通道,所谓翻译的可译性就只是可译度而已。但英语和汉语中修辞格的使用造成了信息转换通道的不存在或不完全存在,也就产生了可译性限度。特别是其中的头韵、谐音、双关、歇后语和回环等利用了英汉语言文字结构上的独特性,因而成了最常见的,也是最难逾越的可译性障碍。  相似文献   

7.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他们的表达方式也不同,英语中有些必不可少的词语译成汉语会成为所谓的英式汉语,如果将其删除而不译,会使译文流畅明快,而且还能更好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相似文献   

8.
连贯是语篇的重要特征,对于语篇建构有重要的作用。以一直都颇受争议的庞德之译《长干行》为例,文章具体分析探讨了中诗英译中如何重构原诗的语篇连贯性,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语篇对等。  相似文献   

9.
汉语公示语英译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公示语是我国对外宣传以及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目的翻译论和文本类型说以及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策略共同为我们提供了公示语翻译的理论支持。在其指导下,该文尝试对汉语公示语英译原则进行研究,同时提出一些可行的汉语公示语英译方法。  相似文献   

10.
翻译作为一种跨化交际的桥梁,与语言和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同民族由于地理隔离而产生不同的语言和化,导致化差异的产生。由化差异而引起的英汉对译困难是译面临的最头痛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化障碍比语言障碍更容易使人们产生隔阂。汉语和英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反映各自的民族历史和化背景。因此,译不仅应精通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还应充分了解这两种语言所蕴涵的化内涵,在翻译时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发挥译语语言优势和化承载功能,才能避免跨化交际中的由于词汇、语句等冲突引起的信息扭曲或流失。  相似文献   

11.
模因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它是一个文化信息单位,通过模仿而得到传递。汉语公示语的翻译可以将汉语公示语、汉语公示语英译和模因相结合,以模因论为指导进行研究。在模因论与汉语公示语英译教学中,应重视模因理论的传授,透彻理解模因传播周期;遵循翻译技能的发展规律,培养翻译能力;强化翻译策略传授,提高汉语公示语英译质量。  相似文献   

12.
本文聚焦论文摘要英译的人际修辞特征,通过比较语言学论文摘要英译与汉语摘要原文及英语本族语者论文摘要的语篇结构和词汇语法特征,分析摘要英译的作者身份建构。在宏观层面,摘要英译作者身份建构明显受到汉语人际修辞规约的影响,高频使用"引入目的""描述方法""陈述结果"三大核心语步凸显作者的"研究者"身份;在微观层面,摘要英译作者身份建构受英语本族语者学术文化传统和实践规约影响,多使用"第一人称自指结构"在语篇中自我呈现,多用"论断动词"凸显作者的"论辩者""阐释者""评论者"身份。可见,摘要英译作者身份建构如同语言使用一般,是不断顺应源语和目的语文化及学术社团人际修辞规约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3.
计算机仿译词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仿译词是计算机词语中很有特色的一部分。本文尝试对计算机中仿译词做一个简单的分析,主要包括计算机仿译词对应的英语原形形式,汉英在构词法及结构关系上的共性,汉语仿译的精确程度以及对汉语的影响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英语同源格与汉语同异格,是被学者所忽略的两种修辞格。通过对这两种修辞格的分类与研究,文章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当汉语出现难译或不可译现象时,常有同异格之运用;此时,若以英语同源格译之,则效果立见,甚至变不可译为可译。  相似文献   

15.
双关是一种依靠语音的相似和意义的分歧形成的修辞格,而且在英语和汉语中都大量使用这一修辞手法。由于双关深深的根植于语言文化中,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长期以来人们就一直在讨论双关的可译与不可译性问题。许多翻译家都在竭尽全力地寻找将双关语言中的不可译成分转化为可译成分的方法。本文作者提供了六种双关翻译方法,在这其中,作者特别提出通过建构类似语境的方法来翻译双关语,重现原文中的双关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朝青 《林区教学》2015,(1):50-51
所谓意群就是指句子中按意思和结构划分出的各个成分,每一个成分即称为一个意群。日语是黏着语,修饰语一定在被修饰语之前,谓语总在句末,且无严格语序限制。而汉语是孤立语,语序对整个句子的意义影响很大。如果按照划分的意群顺序进行视译的话,译文可能不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因此,恰当的意群划分有助于视译的顺利、流畅。  相似文献   

17.
科技英语中多见长句、难句,译成汉语时往往得改变原文的句子结构,以适应汉语的表达习惯,从而译成数个汉语句子。这需要拆译技巧,既可拆译冗长的句子成分,又可拆译短小的修饰语(视情况而定),达到语言流畅,条理清晰,概念明确。  相似文献   

18.
汉语中的双关在英语中对应的是Pun。虽然其间有共性,但是又有非共性。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就出现了双关(Pun)的可译与不可译。针对其共性,可以利用转换译法和直译法尽现其本色,但是对于不可译的双关(Pun),即便使用了补偿译法和引申译法,还是有不得不不译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狗》的英译文为例,分析了汉英翻译中默认值的显译与隐译。汉英翻译中默认值的翻译策略主要有显译和隐译两种。通过分析发现,因中英社会文化的不同,对社会文化背景默认值通常进行显译以激活译文读者的认知框架,词汇、语法衔接手段等默认值的翻译也应进行显化。而对于汉语中的重复、排比及受事的凸显等方面,翻译中常采取隐译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汉语中的“自由”一词经日本学者和西方传教士借用,对译西学中“liberty”或“freedom”语词,在中文、英语和日语三语互动的影响下又反哺于近代汉语,并逐步发展成为近代中国“开民智、兴民德”的核心概念之一。通过系统梳理“自由”译词的来源和创制过程,剖析“自由”译词在中英日三语之间的关联,从而揭示了“自由”译词得以生发的思想脉络,对于呈现近代中外词汇交流史的部分图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