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桂平 《成才之路》2009,(33):62-62
人们曾把读书求知分为:知之·好之·乐之三种境界。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三种境界的重要性。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与学生思想实际联系密切的课,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获取新知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也应该使学生渐次走这三步:知之·好之·乐之。  相似文献   

2.
孔子曾将学习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知学、好学、乐学,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一种强烈的学习热情,只有进人到“乐学”这一层次,才能使人做到在学习上自强不息。下面,我从三个层次来谈谈如何使学生达到知学、好学、乐学。  相似文献   

3.
学习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过程。要使学生能够适应知识快速更新的需要,教学就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让学生主动愉侥地参与教学全过程。从学会到会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乃至教学的全过程中利用种种手段和方法,诱发学生的认知动力,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而推动学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4.
读书的味道     
付晓玲 《山东教育》2012,(29):54-55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为拥有知识的人不如爱好知识的人;喜爱知识的人不如以学知识为乐趣的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乐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读书求学问的态度能以求学为快乐才是高境界,兴趣即为最好的老师。陶行知先生认为:"学习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所以,"知、好、乐"实乃学习的三境界。读书是否也有味道呢?读书成习,  相似文献   

5.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说学习有三种境界,从低到高依次为知学、好学、乐学,其中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所谓乐学就是不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一种被迫的行为,而是把学习看成是一件心甘情愿的事,是一件愉快的事,从而在学习中体验到一种积极、愉快的情感。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  相似文献   

6.
(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程颐)※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程颐)※学至于乐,则自不已,故进也。(张载)※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布鲁纳)※对于一切来说,热爱是最好的老...  相似文献   

7.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说学习有三种境界,从低到高依次为知学、好学、乐学,其中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所谓乐学就是不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一种被迫的行为,而是把学习看成是一件心甘情愿的事,是一件愉快的事,从而在学习中体验到一种积极、愉快的情感。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必须最大限度地  相似文献   

8.
大教育家孔子曾将学习分为知学、好学和乐学三个层次,强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乐学是一种最高层次的学习热情,只有进人到乐学这一层次,才能使人做到在学习上自强不息。可见学生有了对学习的热烈感情,就会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探求新的知识,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顽强地克服各种困难,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既然情感与学习有如许的关系,那么它对写作的重要性也就显而易见了。一、情感决定着作者对写作材料的占有和把握情感决定着作者对材料的感知。古人对此曾有精彩而形象的论说:“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早已把学习分为三个层次:知学、好学、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爱学的情感,会学的能力,在发展中求愉快,在愉快中求发展,从而快乐的学习,这是英语教学的关键。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学生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会快乐地学习。一、和谐师生关系,营造快乐的课堂氛围  相似文献   

10.
杨正茂 《教育文汇》2012,(10):40-41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在“知、好、乐”这三层境界中,“乐”的境界最高。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学习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我在长期的教学中体会到,要让学生乐学,教师必须乐教。  相似文献   

11.
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实际上道出了学习的三个境界,追求学习的外在目的很可能将学习的境界局限在"知之"这一层次,孩子只能处于被动的、简单的应答阶段,无从谈起创造性,也无快乐可言.如何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特别是孩子们认为学起来比较枯燥乏昧的学科,如数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不断地尝试更新、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以期使自己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12.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知识或趋近的倾向,也称为"求知欲".化学教学要使学生做到"要学——学会——会学",其中要学是前提,而学习兴趣是"要学"的先导.人们把学习兴趣看成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化学本身的兴趣将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以激励他们克服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对学生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3.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知之”到“好之”再到“乐之”,是学习过程中的三个台阶,而兴趣则毫无疑问是攀登这些台阶的重要动力。在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中,兴趣更是关键所在。在长期的实践中,许多教师都将目光对准了这样一种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英语游戏教学法。  相似文献   

14.
浅谈非智力因素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与智力活动有关的情感因素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句话,充分地说明了情感的作用。孔子将学习分为“知之、好之、乐之”三个层次,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就是一种最高层次的学习。只有进入到“乐之”这一层次,才能使人在学习上自强不息。学生有了对学习的愉悦情感,就会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探求新知识,大胆地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顽强地克服各种困难,从而提高学习质量。教师与学生都有着丰富的情感,他们会因经历不同而产生不…  相似文献   

15.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情感虽不直接起作用,但其间接影响却十分明显。有人将学习活动中的智力因素比作汽车的发动机,而将情感比作汽车的燃料,此话不无道理。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将学习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知学、好学、乐学,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把学习分成三个层次:知学、好学和乐学,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之”也就是指对事物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客体的积极态度和个性倾向,它是活动成功的重要条件。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这里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理想的地理教学应该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犹如孔子曰“知之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知识感兴趣才会爱学、乐学。新课标理念下教师应该由知识的占有者、课程的主宰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则由单纯接受转变成为主动学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的做法是:借韵激趣、创境诱趣、竞赛引趣。  相似文献   

19.
经验交流 孔子说:“知 之者不如好之 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长期的语文教 学实践使我深感到作文教学中培养“乐之者”的重要。为了抓好这一重要环节,我初步探索出培养学生写作文兴趣的“三部曲”,今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钱荣英 《现代语文》2006,(10):102-102
激发情感、培养理智、训练操作技能,是人才教育培养的重要任务。对此,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荀子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曾予以高度关注。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述而·雍也·为政·宪问》)荀子则强调“善美相乐”,其“入人也深”,“化人也速”,“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乐论·儒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则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