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与道德关系的研究属于文学的外部研究,文学和道德在社会结构中都处于离经济基础较远的意识形态层面,属于精神性的活动。文学自发生起就与道德有密切的联系,理清二者的关系对于文学的发展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就文学道德批评的方法与效用、地位与取向、角度与模式进行学理的梳理和评析,为即将建构的文学道德学体系提供一个合适的话语平台,在多元并存和跨学科的基础上催生新的批评方法.认为文学道德批评是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传统,传统文学与道德文化相互发明,共同夯实了具有东方神韵的文学道德宝库.文学道德批评贴近古代文学生态、文学道德的审美呈现,有效地避免了昔日文学研究中的误读和臆测.  相似文献   

3.
关于文学与道德的关系,历来存在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有人主张文学应为道德服务,也有人主张文学具有独立的价值,不应把道德教化的使命强加在文学头上。上述两种观点皆有偏颇之处,文学不必刻意进行道德说教,但引导人类的心灵进入一种更高远更纯净的境界则无疑是其最重要的使命之一,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其实体现了文学的道德功能。  相似文献   

4.
《嘉莉妹妹》是自然主义的经典作品,而文学伦理学批评是最近时兴的重要文学批评方法.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对《嘉莉妹妹》重新解读,就同一文学事件,我们可以发现更多的伦理现象.  相似文献   

5.
文学是人学,所以文学必定要体现道德,同时,文学人物形象所体现出的道德倾向也与形象的塑造者密切相关。在这两个前提下,尝试分析鲁迅笔下知识分子的道德困惑,并结合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进行一种互动式探讨。  相似文献   

6.
中国高考作文题目反映了时代的主旋律.本文通过解读2012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的伦理道德主题,结合当今文学创作研究中体现的社会政治化了的伦理学理论,分析文学中如何借用伦理学的角度实现真正的“接地气”,创造一种关怀众生的大文学,完成文学艺术的公共性,从而实现文学对理性精神的培养以及道德自律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7.
辜鸿铭最看重文学中的道德内涵,他有关文学的一些精辟之论常常为道德本体的文学观所遮蔽、冲淡,甚至改造。辜鸿铭发出“惟诗贵有理趣,而忌作理语耳”的议论;提出适合于各民族文学研究者对于异族文学进行高层次研究的文学“整体研究观”;极力捍卫中国传统文学及文言文的地位。但是,他的道德人文观念已经渗透到他所涉及的各个话题中,其文学批评已经很难回归到文学轨道。从辜鸿铭对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所展示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而言,他是一个当然的文学家:但从文学观念方面说,他更多地体现出一个道德家和社会工作者的本色。  相似文献   

8.
作家担负着普遍的道德责任.熊正良在《别看我的脸》中表现了他对于当前道德现状的关注.叙事伦理的引入,使得他的小说更能贴近生命的真实感觉,产生切实的道德力量.在此他与肤浅的道德批判性文学划清了界限.而对拯救可能性而非必然性的叙述,在还原道德真实的同时,还拓宽了当代有关道德叙事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圣经>旧约中亚伯拉罕和<牛虻>中蒙太里尼各自将独子献给上帝的分析,指出作品采用的文学视角的不同,也就会赋予同一事件不同的道德阐释,从而影响我们对同一事件的道德评判.文学视角所阐释的道德评判标准应该高于人类通常的伦理道德标准,超越狭隘的个人道德标准:同时又不能太完美,太抽象,防止把文学上升为脱离社会的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10.
大自然文学是当代生态文学书写的一种独特形态.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以原生态自然作为表现对象,通过人对自然的体验和融合来展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他的大自然文学书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道德,对话,张扬了鲜明的生态意识和生态伦理取向,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这对于建构生态文明,提升民族的生态意识也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夏志清和尹雪曼代表着海外新文学领域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立场和审美标准.前者在充分吸收大传统文学观和新批评派理论的基础上,实现了以国际性的文学视野评判中国新文学发展脉络的专业化处理;后者则扎根于文学的民族性立场,试图以诚挚朴实的写作态度建构起一套反哺社会文化建设的"平民"话语体系.通过对这两极研究思维和美学位置的探究,不仅...  相似文献   

12.
汉唐创建文治政府,进士科在唐代受到尊崇独贵,文士的价值和地位得到张显.社会普遍尚文,而朝廷的态度暧昧.及至中晚唐,文风渐至虚浮华艳,文学崇拜之风愈演愈炽,文士的修养和行为问题与名教产生紧张关系.由此,社会对文学的道德要求越来越强烈,开启了中唐以后的文学改革运动.这为宋代道德诗学的重建和张扬做了理论准备和舆论造势,其意深远.  相似文献   

13.
杨剑龙 《红领巾》2004,(2):74-77
从文学史发展的内在悖论入手辩证地理解道德形而上与形而下问题,认为中国20世纪文学在努力走向形而上的过程中,却越来越忽略了形而下,也忽略了文学自身,并分析了启蒙与反启蒙、道德与反道德、通俗与典雅之间的诸多矛盾.  相似文献   

14.
小说是一种与伦理、道德问题关系最为密切的文学样式。小说所叙之事既包含人物的道德反应,也反映着作者的道德立场与伦理态度。论文批评了小说道德修辞中的道德冷漠与道德狂热病象,认为小说家在展开叙事的时候,应该有自觉的修辞意识,以求对读者的精神生活发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调整并改变了我们对世界、对人,尤其是对文学的看法,以至于我们在经过了后现代主义之后,我们再也无法对文学作出确切的概括和界定.在经过了后现代主义之后,今后任何形式的文学创作恐怕都不会不留下它的影子或打上它们的烙印.21世纪的西方文学在经历了一片后现代的"众声喧哗"之后悄然走向多元与融合,并显示出"回归现实主义、重返道德关怀、走向多元性、图像转向"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在中西文学史上,文学与道德关系的争论古已有之,至今这种争论仍未停止,争论焦点在于文学是否为道德服务,"为文艺而文艺"、"为道德而文艺"两种观点旗鼓相当。文章从历史的角度对文学与道德关系进行梳理与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文学的国度.在中国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无数的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流传久远的诗词名篇,正是在这些作品中展示了一个文明古国的历史.一个人能否在对文学的审美体悟中,感受人生、思索社会,深化、升华道德情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是否能做一个高雅有丰富内涵的人.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增强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论宋代文言小说中的果报题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文言小说中果报题材作品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其中大多数作品是借中国传统因果报应观念或佛教轮回果报学说的形式,来表现儒家道德伦理的实质内容,以达到劝惩教化的目的.宋代文言小说作者这种强烈的劝惩意识,与时代对文学教化功能的重视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五四文学尤其是五四小说中,由于"生命底文学"观的影响,出现了大量关注生命、礼赞生命、正视死亡的内容,同时表现出青春文学的特征,从而透映出强烈的生命意识.进一步加深认识和研究这一过去注意不够的课题,有着重大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20.
德莱塞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嘉莉妹妹》的出版受到极大关注。这部作品中的道德问题一直是讨论的热点。文学批评家们对这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嘉莉妹妹的选择进行了不同的阐释,有大加赞扬肯定,也有极力鞭笞的。本文尝试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对嘉莉妹妹的选择进行考察,从而探讨嘉莉妹妹选择中的伦理道德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