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主张每个编辑都建立编辑档案。这档案当然不是人事档案,也不是书稿档案,而是编辑在伏案工作时积累起来的文书档案。我想,真正的有心人,真正以编辑作为事业的人,总多少要有点自己的工作记载。我的实践告诉我,有没有这样的档案积累大不一样,从长远着想,建立编辑档案,更是搞好编辑工作,提高编辑素质非要不可的。现在我已经积累了六十余袋编辑档案。也许那收破烂的凭他那比秤还准的眼力,会估一下说:“五十斤,给你八元钱吧?”而我哩,却视之如宝贝。它真有点什么价值没有呢?  相似文献   

2.
一防“以量取胜”。“我写两百篇,就不信征服不了编辑”。初学者为了打开局面,赢得编辑好感,往往会步入“以量取胜’初低层次徘徊。即便能偶尔见于报端,也只是编辑同志对一位“黑夜探穴者”的恩惠与鼓励,是汪洋大海里一点小小的浪花,并不能真正提高和体现自身的写作水平。为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我们必须多写,但更重要的一点是把握“以质取胜”这一关键。二防“急功近利”。“要想见报,请写~句话新闻”。有一次我们发现一名战士在看报时,记下了不少地址,我问他这是干什么,他告诉我们,“我成功的秘诀就是‘政短”’。他认为辛辛…  相似文献   

3.
正书同兄:今天,我作为一个从业近40年的老编辑,要向你——一位刚刚迈入出版行业门槛的新编辑,表示欢迎和敬意!你还记得吗?那天你电话里告诉我,说出版社通知你,一旦学校发给报到证就可以去社里签署聘用协议,还催促你尽快上班。我追问你一句:"你想好了?"你满口回应:"想好了。"接着你告诉我,能进这家出版社很不容易,今年社里只拿出5个编辑岗位招收应届毕业的研究生,  相似文献   

4.
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俗话说:“久病成医。”说的是经常生病吃药多了,积累了经验自己也会看病了。写稿投稿也是这样。两位通讯员同时起步,有一个很快成熟起来,稿件经常见报,成了优秀通讯员;有一个则一个劲地写,始终没有见报,探其“奥秘”在于:在一次成功或失败面前善不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在这方面,我有切身体会。刚搞报道时,我劲头特别大,白天采访,晚上写稿,一连写了80多篇还没见报,我也不气馁,希望自己的毅力和恒心能感动“上帝”。我的宣传科长是一位“老新闻”,有一天,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搞报道单有热情还不够,还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如果自已的稿子见报了,你想一想,编辑为什么百里挑一  相似文献   

5.
新书推荐     
正80岁金波走进北大附小与小读者畅享心声本刊讯12月9日,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诗人金波老师走进北京大学附属小学,举行了一场名为"点亮小橘灯——80岁金波与小读者畅享心声"的交流活动,和小读者们一起度过了一个温馨而有意义的下午,也收到了小读者们为金波老师献上的80岁生日祝福。在交流会上,金波老师带来了自己在80岁来临之际,专程为孩子们写的《点亮小橘灯——金波80岁寄小读者》一书,现场与小读者面对面聊天,回忆和分享80年的人生感悟和创作,用大量的小故事举例给同学们总结了自己提高写作水平的秘诀。金波老师告诉小读者们,写作的秘诀就是要:带着感情写,写作时,心中想着你的亲人、朋友,你有话要对他讲;要带着兴趣写,把心里  相似文献   

6.
平顶山市郊区公安分局新闻报道组长、政治办公室主任宋廷玉,早在10年前在派出所时,就喜欢新闻报道,经常撰写稿件。1986年他调到分局后,仍然坚持写作。为了提高通讯员们的写作水平,他想方设法给大家请老师讲课,组织交流写作经验,还自己掏腰包给通讯  相似文献   

7.
科技编辑的工作,是否需要灵动与悟性?科技编辑是否只需要严谨与科学素养?编辑到底应该是学者还是杂家?似各有高论。本人从事编辑工作十年,作为编辑队伍中不老不新的兵,始终带着思索做期刊,带着热情做期刊,十载春秋方有所感悟:原来灵感始终陪伴左右,才使得工作充满乐趣、写作充满激情。撷取几则心感体会,与同道共悟。1·有心采撷,积累愈坚编辑工作的实践性极强,经验愈丰富,积累愈坚厚,实际操作起来便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积累是出版的一大功能,作为出版者本身,没有一定的底蕴,如何为读者提供精神食粮呢?培根说:“时间好像一条大河,把轻飘的、…  相似文献   

8.
编辑和著作家不同,著作家要具有一方面的专门学识,或者对某种艺术有所修练;而一个编辑,则需要有广搏的知识,当然他需要对一个学科有些研究,但是更重要的,他要有锐敏的观察力和正确的判断能力.为了做到这一点,读书是不能少的,而且要根据自己的需要,不断地积累资料.编辑工作和资料是不能分开的.有经验的编辑,都有自己的资料卡片或大小本本.资料日积月累,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和年  相似文献   

9.
我国当代著名的新闻工作者,诗人,杂文作家邓拓在世的时侯,十分重视资料的积累,常见他在上衣口袋里,装着个小本本,不时地掏出来记点什么。有一次,我专程去他家登门拜访,聆听教益。邓拓同志热情地接待了我。他那诲人不倦的学者风度,至今还给我留有深刻的印象。谈话自然地转到了如何做学问的问题上。邓拓同志郑重地对我说:“无论你是进行学术研究,还是从事新闻写作,除了经常注意摘抄文字资料以外,还要把你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亲身经历的、使你感受最深的事情记录下来。”他说:“这在当时或许认为没有多大意思,但是过了10年20几年以后,它们就都变成了你  相似文献   

10.
请留好底稿     
经常看到一些通讯员把稿子寄往报社或电台后,便把底稿扔进了废纸篓,我觉得很可惜。以我十几年的经验,觉得长期保留底稿,至少有以下好处: 第一,对照底稿与被采用稿,总结经验教训,可以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一般来说,通讯员写的稿件,到了编辑那里,大都要进行修改。这样,稿件被采用后,只要拿出底稿与被采用稿加以对照,就能从中找出自己写的稿哪部分是成功的,哪部分是不成功的。写作水平会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你采访时用录音机吗?”《纽约时报》前驻北京记者福克斯·巴特菲尔德在回答别人提出的这一问题时说:“我不用,太麻烦了。整理录音太费时间,我每天采访的工作量很大,实在没有工夫去整理它,整理一次录音比采访所花的时间还要多,我就用一个小本子记下要点,这样很方便,发稿也快。”巴特菲尔德是一个有丰富采访经验的记者。在谈到采访技术时,他说采访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预先做好研究,心中有底,知道还缺什么  相似文献   

12.
(一)1993年10月,一位初学报道工作的战士小张,找到我抱怨说:“不认识编辑就是上不了稿,真没办法,要是像你认识那么多编辑就好啦。”我问他“因何发这样的感慨?”他说“7月初,我团战士柳青在长途汽车上抓住了七个掏包歹徒,这么好的新闻,我邮给了六家报纸,居然一家都没用,你说这不是因为没关系么?”原来,小张是在8月初投的稿,他只是简单地写了一下抓歹徒的过程和结果。我给他解释说,别怨天尤人,你这篇稿子写作质量还有待提高,本来抓歹徒的事迹就经常见诸报端,你又把它变成了“旧闻”,当然见报的可能性就小了。并不是编辑…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新闻标题怎样制作才能生动、活泼?一位老编辑告诉我:“标题要想做得活,动词一定不可缺。”他还给我举出两个例子:一是《参考消息》报曾经登过一则标题,叫《中国鞋在德国“踩”住意大利》。你看,他不说中国鞋在德国多么畅销,已经超过意大利了。而是用了一个动词“踩”字,既形象,又贴切,对比鲜明,把意大利“踩”在下面了,映衬出中国鞋的畅销。二是《北京晚报》有过这样的标题:《记者盯上了中国入世》,一个“盯”字把记者们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关注程度充分显现出来,“盯”住不放了。老编辑的经验对我很有启发,我便…  相似文献   

14.
正你老我老?大师选女朋友的标准就是"漂亮""年轻"和"腿长"。至于个性如何、知识程度如何,他一概不管。他说:"我就是不要老女人。"王志慧四十几岁时,大师就每天哇哇叫:"这个老女人!这个老女人!"我在山上养病时,有次他们吵着要离婚,于是我下山,到金兰敲他的门。门一打开,他看到我就说:"你来干吗?"  相似文献   

15.
“夏干事,你和另外两同志合写的《老伙子黑的四套本领》一稿,已被我报采用。希望你今后多给本报送上边疆的‘土特产’”。这是去年五月某报一位编辑写给我的一封信。什么是边疆的“土特产”?开始我一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莫非编辑说的“土特产”,就是吐鲁番的葡萄、哈蜜瓜和羊羔皮吗?后来,细品这封短信,再翻了翻自己以往一些没被采用的稿件,终于明白了编辑要的“土特产”的含意。他是要我多写些具有边疆特点的稿子。唉,多好的编辑,差一点误解  相似文献   

16.
我1978年进县广播站当编辑,一位好友开导说:“那是个‘出生入死’的地方,不可呆长。”我听了有点摸不着头脑:“啥叫‘出生入死’?”他说:“广播这一行待遇差,‘进步’慢,入了行就甭想有什么发达,只能当一辈子末流编辑”。我就此请教一位老编辑,他反问我:“你爱不爱广播这一行?”我说:“爱呀,不爱咋进  相似文献   

17.
我在通过与《安康日报》编辑韦东的交往中,深深休会到通讯员与编辑交朋友的真正含义。今年元月以来,我由于进修后重返工作岗位,写稿热情很高,韦东相继编发了我的几篇稿件。正当我以两天一篇的速度给他送稿时,他却停止编发我的稿件。我感到纳闷:我的稿件时效性很强,有内容,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什么不发我的稿件了?我仍勤写不辍。韦东同志可能看出了我的心思,有一天当我又给他送稿时,他把我留住,细谈了一次。“你的稿件最近送得很多,勤写要保持。但我这段时间为什么不发你的稿子? 一方面,版面有限,还得统筹安排全区的、不能老发一个人的稿件。另一方面,不客气地说,你的这些稿件,与你前段时间的稿件相比,没有什么提高。主要是反映的事情很小,也很浅,没有  相似文献   

18.
前苏联著名编辑伏尤科娃在其<85次喜与忧>一书中曾指出:"一个把自己的职业当作自己使命的编辑,会经常关心自己的工作,他们身上就像带着一个敏感的仪器,专门捕捉他所感兴趣的人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南京军区工程兵训练大队,从1994年起连续4年被军区司令部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这与该大队政委王立明关心支持报道工作是分不开的。王政委是位“老宣传”,十分重视新闻报道这个“窗口”。平时,不管是出差、开会、下连队蹲点或检查工作,他都随身揣个小本本,除记下工作情况外,还要记下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无论是好事还是“丑”事,他都及时把捕捉到的信息反馈给报道员。前年10月初的一天,王政委在连队检查工作时发现不少连队的伙食比较差,干部战士意见很大。他立即责成机关有关部门逐个连队查帐,原来不少连队伙食费被挪用。王政…  相似文献   

20.
1993年10月16日的《陕西日报》二版头条位置发表了我的一篇文章《张明利的“名片攻势”》,读者反映比较好。10月27日,《陕西日报·经济特刊》又发表了我写的评论《学点市场心理学》。这两篇文章应该说是姊妹篇,都是呼吁人们重视增强市场意识,学习、研究和应用市场心理学。 回味一下,我认为这两篇文章之所以能尽快见报并取得读者的好评,是由于我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去采写的,并向人们提出了如何解决新问题的办法,即使只是一点浅浅的启示。 采写稿件怎样才能选择一个较新的角度呢? 我以为,首先在采访前不要定死框框。有些通讯员同志往往在采访前就拟好了标题,确定了自己要报道的中心。这样就自己限制了自己,采访也显得浅而简单。我在采访张明利时没有给自己定框框,而是和他及他身边的几个老熟人闲谝。他发牢骚说自己卖苹果时可吃尽了苦,又不无得意地告诉我他是怎么获胜的。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