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庆俊生 《现代语文》2014,(12):58-60
中国古代的诗论家往往借助《周易》在哲学思想探讨上的“言、象、意”的表达来解说诗歌文本的阅读层次,并进而类推到小说文本的阅读。黑格尔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角度区分出艺术作品的两个层面:一是“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即“外在形状”;二是“灌注生气于外在形状的意蕴”,即“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1]波兰现象学派哲学家英加登又提出了文本的四层次构成论:语音、意群、图式化外观和“在句子投射的意象事态中描绘的客体层次”。[2]中国艺术学院的李荣启教授在其《文学语言学》一书中从文学语言的结构与特征的角度,认为可将文学文本“由表及里”分为三个层次:语言符号层、文学形象层和审美意蕴层。[3]笔者根据小说类文学文本的特点和汉语思维方式的特性,以及中学语文的教学实际,认为小说类文学文本的阅读教学可以由浅入深的从文学形象、语言符号、审美/人性层次和生命体验等四个层次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2.
弗罗斯特是美国 20 世纪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继承了美国 19 世纪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深受超验主义的影响.在弗罗斯特的诗歌中,通过新批评的文本细读,可以感受文学力量的强烈释放,一是作者诗歌结构中形成了密集的文学意象 ; 二是作者诗歌的意象具有非常深刻的文学隐喻.  相似文献   

3.
通过诗的感觉去把握诗的思维,从而进入诗歌文本。诗歌文本中以意象为基本单位构成诗的思维不同层次。对诗的思维不同层次的把握,使鉴赏者对诗歌文本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分析。但在诗歌鉴赏中还必须通过对诗歌的本体性特征“诗家语”的感悟去把握诗歌的独特性,在艺术再创造中充分发挥鉴赏者的想象和联想的作用,根据“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原则去鉴赏诗歌和获得诗美享受。  相似文献   

4.
意境,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意境创造是诗歌写作的核心问题.本文试图从诗歌意境的审美特征出发,谈谈诗歌意境创造的一些规律。整体性:诗歌意境创边的本质构成。意境是诗歌的整体艺术图境,它是由一首诗的所有意象围绕主题意蕴集合而成的一个艺术整体。意境由“境”与“意”两部分构成。“境”是由意象的“物象”部分构成的整体艺术画面;“意”就是由意象的“心象”部分凝聚的诗歌的主题意蕴。诗人写一首诗,总要表达一些主观上的东西,或是一份情感,或是一团意绪,或是一个认识等等,这里的情感、意绪、认识就是意境中“意”的内…  相似文献   

5.
废名是个有自己独创的、成系统的诗歌理论的诗人,他的诗歌可看作其理论的实践.他主张新诗要用合乎语法的“文学的国语”写作,表现诗人个体的生命之诚,即由现实触发的感受、想象.他的诗歌文本的语言是自然形态的语言,没有一般意义上的“诗味”.其诗美内质在于“诗的内容”,即个体的感受、体验,独具机杼的想象.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文学诗歌教学中,“期待视城”每一环节的转换、倒错、阻塞都会形成“期待受挫”,从而导致学生的诗歌文本解读欣赏活动无法进行。因此,教师帮助学生克服受挫,是调整其既定心理图式,重建宽阔、动态发展的期待视域,以便其能更深入地解读文本的开始。而“期待受挫”及其克服需要从三个层次即文体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上逐层展开。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文学诗歌教学中,“期待视城”每一环节的转换、倒错、阻塞都会形成“期待受挫”,从而导致学生的诗歌文本解读欣赏活动无法进行。因此,教师帮助学生克服受挫,是调整其既定心理图式,重建宽阔、动态发展的期待视域,以便其能更深入地解读文本的开始。而“期待受挫”及其克服需要从三个层次即文体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上逐层展开。  相似文献   

8.
穆旦20世纪40年代诗歌中“上帝”字眼以及“神”、“主”等类上帝字眼的大量频繁出现,构成诗歌文本的特色,使他的诗歌文本呈现出浓郁的基督教色彩。本文以“上帝”这一意象入手,通过对他诗歌中上帝内涵的深入分析,探讨他将上帝意象引进诗歌文本的原因,进而诠释上帝意象在穆旦诗歌中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9.
诗歌以语言的方式拥有世界,诗歌语言以意象的方式表现世界。一首诗从字面上看是一个个词语的连缀,但从艺术构思上看却是一个个意象的组合。这一个个的意象是诗人凝神注视的呈现,也是我们进入诗境的依托,更是诗歌本身。意象派诗人庞德曾经说过:“一个人与其一生写万卷书,还不如只呈现一个意象。”这个说法虽然有些夸张,  相似文献   

10.
意象是诗歌意境构成与艺术风格表现的核心与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对李贺诗歌中诸如由“昌谷意象”、“落魄者意象”、“劳动者意象”构成的描述性意象,由“剑意象”、“竹意象”、“马意象”构成的比喻性意象,由“神鬼”、“游仙”构成的象征性意象三类不同意象及其与我国传统诗歌理论中“赋、比、兴”的内在联系的深入而具体的分析,指出李贺诗歌意象精采纷呈的鲜明特点,以及此正是形成李贺诗歌独特诗风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解开李贺诗歌之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正> “诗贵意象”。一首示之以意象的诗,完全可以在“不露本情”的邈深境界之中给予读者以韵味无穷的审美感受。 意象是诗歌形象的基本元素,是诗歌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由想象力所形成的形象显示”。一个,或一群精美的意象可以照亮一首诗,其灿烂光辉可以铸就诗歌的动人魅  相似文献   

12.
象似性理论揭示了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象似关系,即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本在于遵循“模仿原则”,即形式模仿意义.文章通过研究诗歌、文字与绘画三者的关系,揭示三者间的“模仿”本质.可以利用象似性原则帮助译者从词汇象似性、句法象似性及篇章象似性三个层面分解并阐释原诗:通过词汇象似性帮助阐释并翻译诗歌的“意象”,通过句法象似性揭示诗歌翻译中形式与内容的重要关系,通过篇章象似性分析诗歌翻译的完整性——歌意象的完整、诗歌形式与内容的完整.象似性理论为诗歌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探讨诗歌意象翻译的原则及方法.  相似文献   

13.
<正>文本细读最早出现于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中,它是指教学过程中,深入作者与文本,从语言、意象、意境、情感、结构等层面分析文本。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运用文本细读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激发学生的认知动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目前,大部分教师已经充分了解了  相似文献   

14.
正诗歌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展开诗歌作品的教学时,教师只有以文本为基础才能更好地展开语言教学,才能让学生对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有更为深刻的感知。本文以三首现代诗为例,从不同角度剖析重视文本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作用。一、从文本中深化语言教学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诗歌类作品按创作年代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古诗词中的诗歌,另一类是近现代文学中的诗歌。无论是哪一种,诗歌作品中的语言都是高度凝练的,并且有一定深意。教师对诗歌文本展开理解与剖析,不仅能让学生从语言层面有很大收获,还能让学生体会如何准确、精炼的组织语言,更能让学生学会如何用简短凝练的  相似文献   

15.
第三代诗具有的后现代倾向,可从诗歌现象和诗歌文本两方面加以分析。就诗歌文本而言,第三代诗对传统诗学言意观的刻意否定,消解意象神话;更新诗歌审美观念,确立审丑美学原则;消解了诗的深度模式,关注日常经验;运用戏仿和反讽,对严肃的事物特别是古典名著或现代经典进行再次书写;运用互文和拼贴,以及使一些外来的词语甚至生造出来的词汇涌入高雅的诗歌语言圣地,形成一种不同层次的“无声喧哗”;等等种种表现构成第三代诗歌后现代倾向。  相似文献   

16.
黄庭坚诗歌为读者传播与接受提供的文本预结构可分为“内结构”与“外结构”两大类,在“内结构”方面,主要有内敛的情感、陌生化的意象、不俗的诗歌境界;在“外结构”方面,主要有曲折的章法、创新的句法、博赡的典故。这些内容构筑起黄庭坚诗歌文本内在与外在的诸多不确定性,唤起读者以极大的兴趣来进行传播与接受,成为古代诗歌传播与接受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7.
诗歌是形象的艺术,它的思想感情必须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来传达。因此,营造意象是诗歌创作的核心,意象的新异或陈旧,关系到一首诗品位的高下;而脱离或排斥意象,就会导致作品的概念化,成为空洞的叫喊和苍白无力的陈述.台湾著名诗人金光中说过:“意象是构成诗的艺术条件之一,我们似乎很难想象一首没有意象的诗,正如我们很难想象一首没有节奏的诗。”“由此可见,把握好意象技巧对诗歌创作是非常重要的。假性具体意象是诗歌意象技巧*劳里自一伸。顾名思义.假性具体意象,就是貌似具体的意象,是赋予本来抽象的,或不具备具体形态的事…  相似文献   

18.
张丽 《林区教学》2020,(4):62-65
洛特曼的诗歌文本分析理论是其结构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洛特曼看来,诗歌文本是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这主要体现在诗歌文本结构的不同要素、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联系上,这是诗歌文本建构的关键所在。茨维塔耶娃是一位极具个性的诗人,认为自己是“纯抒情诗人”,诗歌是其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从洛特曼结构诗学的角度,研究茨维塔耶娃的诗歌,可以分析出诗人笔下同一符号所传达出的不同感情色彩,能够更深入地把握其诗歌文本的建构,了解其中的自传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留白”本是绘画术语,指中国画构图中的无墨处。如八大山入画鱼,纸上唯鱼一物,其余全为空白,即为“留白”。观赏者可于此留白处感到满幅是水。诗歌文本作为一种召唤结构,其中也包括两个组成部分,其一是作者已经在文本中明确表现了的部分,称为“实”写部分,它构成文本的浅层结构;其二是作者在文本中没有明确表现的部分,称为“虚”写  相似文献   

20.
诗歌是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诗的语言凝炼含蓄,结构跳跃,留有的“意义空白”比其他文学形式更多,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想象空间更大。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诗歌时,应根据诗歌语言的这一特点,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对诗歌的“意义空白”进行补充,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补白。一、常见的补白类型1.意象的补白。诗人总是选取生活中最有特征、最典型的事物,将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浓缩在这些事物之中,我们把这些事物称为意象。意象补白就是对意象进行扩充,丰富意象的过程。余光中的《乡愁》诗通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