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闲读偶记     
周涛:《稀世之鸟》周涛原本以诗名世。他的新边塞诗,独树一帜。近年来,诗很少做,却写了大量散文。他的散文,以真思想、真情感、大格局、大气势,引起文坛震惊,使多少务弄多年散文的大小名家笔下小而轻的情思、情意、情景、情趣相形见绌。读者惊喜地发现:散文竟还有这么个写法! 《稀世之鸟》(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于1991年初自乌鲁木齐寄我。我一口气读完,读得兴味盎然。他的取材、语  相似文献   

2.
任教五十年满腹洋墨水季羡林先生自谓“用血换来”、“和泪写成的”《牛棚杂忆》,最近已在北京出版发行了。这是他继《天竺心影》、《朗润集》、《人生絮语》、《我的心是一面镜子》等13本散文集之后刊行的又一本散文新著。他的散文极其真实感人,朴素的文字中泛着幽默...  相似文献   

3.
周鸿铎 《传媒》2011,(12):74-75
陈鹏是我的学生,他跟着我读完了学士、硕士、博士。在校期间,他学习用功,博士论文被评为优,是一名出色的博士生。现在,看到他的作品《制度与空间——中国媒介制度变革论》公开出版,我非常高兴,借此  相似文献   

4.
纽约骑士     
北岛与美国当代最重要的诗人艾伦金斯堡、盖瑞斯耐德等都有特殊情谊,他的散文集《蓝房子》记述了与这些诗人相交的过往,笔触轻松又严肃,《纽约骑士》就是其中佳作之一。  相似文献   

5.
我酷爱贾平凹散文。《月迹》是贾平凹的第一部散文集,连自序才35篇,几乎皆为精美佳作。精当巧妙,哲理连珠,朴实率直,语言纯正,是它总的特点。《爱的踪迹》是他第二部散文集,凡42篇。本集则有很大的变化,从向往哲理变为追求韵味,纯正的语言也开放潇洒,朴实的文风也愈加自然。《心迹》是他第三部散文集,共四辑。“百花”版的《商州三录》,有人称之为贾平凹第四  相似文献   

6.
风雨人生三十五,事有成业已就。南京军区某部宣传科科长肖昌价近10年来先后出版了散文集《花之韵》(著名作家秦牧生前曾为之作序),报告文学集《浪击兵营》、《泅湾湖风采》,理论文集《科学文化是第一生产力》等书;他创作的《淮河战歌》等三部电视短剧被搬上荧屏。他采写过刘少奇、陶行知、康克清、江上青、刘吉、韩静霆等知名人士的传记文学、长篇访谈录。目前,他的又两部专著《邓小平风格论》、长篇小说《乡是》即将面世;他撰写并被报刊和内部采用的近百篇政工研究文章,使他连年被军区、集团军评为先进个人。他是从写“本报讯”起…  相似文献   

7.
曹靖华是我中学时代就十分敬仰的大作家。1976年春,我去北京参加《鲁迅全集》的编辑注释工作,有幸见到了曹老。那时,曹老注释的《鲁迅书简——致曹靖华》和散文集《飞花集》正交上海出版。上海出版社对注释稿和散文集的一些文字有修改意见,由余仁凯同志打长途电话给我,要我去向曹老当面请教。这样,我几次到曹老家里。文稿改动的事,每次都是几分钟就解决了。接着曹老就同我随便聊天。他经西伯利亚大铁道去莫斯科的惊险故事,他在苏联的学习情况,当年未名社的事情,曹老每次都兴致勃勃地谈上一二小时。这真是我受教育和长知识的好机会。在曹老家里还认识了他的女儿苏玲同志。  相似文献   

8.
《中国末代皇帝的妹妹们》一组照片,受到编辑部的好评,在国外,为多家新闻媒介刊载。这个题材的发现和采访,使我感到一点:摄影记者的知识面要广。有一次我翻阅《北国风》杂志,被《清末五公主》的报告文学深深吸引了,作者在文章里介绍了中国末代皇帝的妹妹们的过去和今天的生活,在一口气读完之后,我想到,以此为题材,拍一组新闻照片,一定既有可读性,又有趣味性。  相似文献   

9.
过去,散见于报刊的梁衡散文,曾读过一些,觉得很美、耐读、有味。其中有些精彩段落、语句,还做了摘录,如《忽又重听走西口》、《把栏杆拍遍》。去年国庆节前,梁衡由北京来西安出差,抽空会会老友。这次见面,有幸得到他签名赠阅的一本散文集《觅渡》。回家后,我按照习惯,先读序,再  相似文献   

10.
范用     
《出版参考》2010,(5):M0002-M0002
范用,1923年生于江苏镇江。1938年开始从事出版工作,曾任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副社长,兼任三联书店总经理。作品有散文集《我爱穆源》、《泥土脚印》、《泥土脚印续编》等。20世纪80年代初,他倡议创办了《新华文摘》、《读书》这两本知名刊物;还组织出版了《傅雷家书》、《随想录》等一批图书。  相似文献   

11.
《刀王的盛宴》是现代农村以及农民命运的真实写照,成为一份社会记录和历史档案。涉及村庄和农村的话题,我都有话要说,这是我的心声。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我被赶进了城市,又被挤到城市的边缘,过着边缘人的日子。当我读完张绍民先生的《刀王的盛宴》时,突然发现,做边缘人的不止我一个,至  相似文献   

12.
浩然出书慰亡灵·孟皋卿·今年春节,借拜年的吉日,我有幸见到了浩然同志。问候之后,池送我由他主编的《北京文学》1996年第二期,我一翻目录,离地看到浩然同志写的一篇文章《用灵魂和生命镌刻的碑石》,它像磁铁吸住了我的视线,我一口气将它读完。回家后,我又读...  相似文献   

13.
闲读偶记     
台湾作家余光中,以诗名世。他的散文,也独树一帜。这册《鬼雨》(花城出版社出版),是他的散文选集。我读过一遍,又读一遍(值得重读的散文集可是不多),越读,越品,越觉着有一种又深又长的味。在其他散文家(包括大陆和台湾)的作品里,从没有读出过这种味。究竟是啥味,很难说清,反正使人十分受用。他在《逍遥游》中慨叹:“当你的情人已经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我觉着,他的散文,正像一首可以送给玛丽、玛丽也会欣然接受的菩  相似文献   

14.
罗伯特·威廉·福格尔曾荣获199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自选作品为《第四次大觉醒及平等主义的未来》,显然,这是一本集大成之作,是作者心目中最有分量的一本论著。我首次读完《第四次大觉醒及平等主义的未来》这本书已近5年了。当时就有写一点评论的冲动。最近又将此书翻出,更觉得有写一点粗浅认识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一篇《神眼》,一篇《大炮上刺刀》,双双编入了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法卡山一日》散文集。那年,他不过十八岁,还是个新兵。接着,五年间,他采写的《追踪一首战地诗引出的故事》等六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又相继分别获得国家、省级好新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由于眼睛昏花,极少能读成本的书。可是,前些日子,范敬宜先生来舍下,送来他的《敬宜笔记》。我翻看了一篇,就被它吸引住,在诸事丛杂中,没用很长时间,就把全书读完了。我明白了很多人情事理,得到了极  相似文献   

17.
阅读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集,我几次联想到了浑身是戏的演员:会表演的演员演什么都像,而梁先生是写什么都“中”。人们日常的一言一行,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或普通物品,在他的笔下都能熠熠生辉。借用《苍生》中田大妈的口头语:他咋恁能写呢! 初读时,我曾有过上当感:诸如《喜筵》、《喝茶》、《洗澡》、《超级市场》等等,不就是“吃喝拉撒睡”之类的事嘛!不能再简单了,恐怕连中小学生也能写一通。后来,才发现我的领会和认识,乃系“荞麦皮打浆子——不沾板!”在《鼾》里他有这样一段描写:“…  相似文献   

18.
“城市诗丛”发行式定在蛇年岁末举行,上海的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电视台为此都作了报道。去年,导演谢晋先是站柜卖《谈艺录》,再有女作家程乃珊卖散文集《你好,帕克》,后又有记者裴高卖诗集《蓝色时期》,把个不景气的文化市场搅起一阵骚动。说起裴高,在一千多万上海市民中,他的知名度不低,凡每晚六时半的电视新闻中,荧屏上都会出现他采制的新闻节目:“本台记者裴高报道……。”我与裴高,是在采访活动中偶然相遇。上海的《现代家庭》编辑部约我采写一篇稿件,在那里无意中看了一篇报告文学的样稿,是从  相似文献   

19.
赵鑫珊人独特,他的散文集也别具一格。《没有鸟巢的树》是他从自己的灵魂深处挖掘各种题材,试图点点滴滴地写出关于他自己的“灵魂状态”的报告文学。他特别突出了一个“我”字:我所感觉的世界,我所理解的世界。《没有鸟巢的树》关涉面既广且深,大自然的山川动植、风雨雷电和日月星辰,人类社会的科学与艺术,在他诗化、哲学化的态度观照  相似文献   

20.
据河南日报主办的《新闻爱好者》1993年第6期载,原北京青年报记者关键,在日本留学期间,被台湾国民党驻日间谍机关收买,潜回大陆后肆无忌惮地收集出卖国家机密,事发后被判处徒刑20年。关键是个类似斯汤达笔下《红与黑》中于连·索黑尔式的人物。12岁时,父母离异,家庭裂变,他被工读学校收留至读完初中。之后当工人,接着入伍,然后复员回厂办小报,1982年调入北京青年报当记者。坎坷的人生经历,使关键既自卑又自负。他饱尝了世态炎凉,却又不甘久居人下。梦想有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