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点苍登顶记     
寸心 《大理文化》2012,(9):67-70
数十年来,苍山认识我,我不认识苍山。远远地,我在洱海边遥望苍山,它似一条蓄势待发的巨龙,又似一只傲视群雄的猛虎,还像一只振翅欲飞的鲲鹏……我不知多少次亲近过苍山,从感通寺到弥陀寺,从清碧溪到七龙女池,甚至认认真真地感受了花甸坝……当我伫立苍洱之间,仰望点苍的时候,苍峰依旧飘缈在云海问,古雪神云笼盖下的雄峰依然傲立苍穹,令人望而却步。  相似文献   

2.
波罗寺行记     
吴艳 《大理文化》2022,(1):81-83
在苍山感通寺后,一条密林幽径连接着传说中的波罗寺,比起感通寺和寂照庵,波罗寺因为路途较远显得有些小众和神秘.然而,名不见经传的波罗寺却凭借着未经雕琢的山野风光和秀丽的景致成为普通游客徒步苍山的最佳选择,热度不输前者.  相似文献   

3.
鉴于近年来英国学者伍德女士发表专著,否认马可·波罗(1254-1324)曾来过中国,引起了国际舆论的极大关注。作为蒙元文化发祥地的内蒙古自治区的学者们,有责任从历史和考古学方向提出明确论据,以证实《马可·波罗行记》亦称《东方见闻录》这部名著的真实性。最近,内蒙面文物考古学者王大方先生向笔者介绍了他的研究成果。他运用近二十年来考古学前辈李逸反先生、盖以林先生在呼和浩特丰州古城白塔和明山南北地区发现的文物古迹及元代题记,综合论述了马可·波罗行程中所见所闻的真实性。从而明确指出:马可·波罗确实到过中国,诚如他…  相似文献   

4.
杨鲲峰 《大理文化》2011,(9):95-101
"哎……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好梳妆,蝴蝶飞来采花蜜,阿妹梳头为哪桩……"每当听到这甜美深情的歌声时,总想起电影《五朵金花》插曲主唱白族著名歌唱家赵履珠老师。是美丽的苍山洱海赋予她良好的艺术禀性,是花甸坝万花溪的甘泉滋润了她清脆甜美的歌喉。  相似文献   

5.
薛子言 《大理文化》2009,(Z1):32-33
白剧,是由白族吹吹腔戏和白族曲艺大本曲发展而来的大本曲剧。1958年12月文化部主办的西南地区民族文化工作会议在大理市下关召开。会议期间大理州演出了新编的吹吹腔戏《杜朝选》、《花甸坝》和大本曲剧《朝珠花》、《搬家》等,受到与会代表  相似文献   

6.
在很多地方,时令一旦进入五月下旬,花便谢了,果便青了,草野便浓稠了,树木便旺盛了.这个时段,也是苍山之巅的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 千树万树的杜鹃,像匍匐在地表上的一束束五彩缤纷的火把,生动地燃烧.偶尔有山风吹过,遍地是彩色的“火光”在摇曳.也是这个时段,在苍山之巅一个名叫花甸坝的地方,无论低处和高处,阳处或阴处,干地或潮地,也全都被花朵占领,赤橙黄绿青蓝紫,都在卯足劲地盛开.道路被花朵拥塞,山岗被花朵覆盖,夏天的脚步,被立体的气候果断地阻隔在山腰.山腰以下,是夏天的百草地.山腰之上,是春天的游乐场.  相似文献   

7.
我写过一本《马可·波罗》的小书,为此,对这个“欧亚飞鸿”怀有深深的敬畏之情。在不同凡响的生命征程中,马可·波罗以刚毅不拔的毅力一次次冲出死亡的陷阱而走向新生,他以百折不回的勇气一次次跨跃生命的绝境而走向坦途。他跋涉、他奋进于人类文明的丝绸之路;在荒凉的戈壁滩上,留下他不灭的脚印;在蔚蓝的海洋上,浮荡着他倔强的身影;在他的第二故乡——中国的编年史上,永远铭刻着他闪亮的名字。《马可·波罗游记》就是他留给今天这个世界的永不消失的回声!在威尼斯,我希望参观马可·波罗纪念馆。“他没有纪念馆,只有个没人管的…  相似文献   

8.
明朝时期,大理苍山的感通寺里,住过一个和尚,名叫担当,诗书画三绝。他写过一首名叫《读骚》的诗:"山僧戒饮兴偏豪,解愤还须借浊醪;好置一樽于座右,助余佯醉读离骚。"也许是对大理那片人间最美的山水盆景心怀无限深情,当然也可能只是因为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前往感通寺喝茶,这首担当诗,铭刻我心,  相似文献   

9.
印象杨作霖     
杨作霖先生是从苍山洱海间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绘画艺术家,是不可多得的油画艺术大师,在省内外绘画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初识杨作霖先生,不是认识他本人,是从他的一幅画,一幅题为《点苍山下》的油画作品开始的。那是在下关西洱河畔一个朋友的画廊里,就像开画展一样,痴迷书画的朋友弄来一大批省内外书画名家的作品,挂在四周的墙面上和一排排展架上,把本来不算小的画廊,挤了  相似文献   

10.
一苇 《大理文化》2012,(7):76-78
苍山阁老崖,远观如一只灵鹫振翅欲飞,因此民间俗称老鹰崖。从久负盛名的无为寺出发,沿着盘山公路,一路杜鹃绽放,春光灿烂,约四五里许,便到了阁老崖下。大理苍山又称点苍山,古名熊苍山,灵鹫山。从灵鹫山一名,就可以看出“妙香佛国”绝不是空穴来风。无为寺即是苍山中的皇家寺院中的首院。无为寺有八景,阁老崖即为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1.
吴正格 《寻根》2021,(3):89-91
元朝面条"由中传意"递嬗意大利面条,是游历过中国并将其系统介绍给欧洲人的马可·波罗使然.这作为中意两国的丝路情缘,令人赞赏.可是,《马可·波罗游记》(以下简称《游记》)也引起学界种种质疑,其中核心问题就是马可·波罗来过中国吗?有外国学者断定:中国史书中没有他来过中国的记载,他可能只到过中亚的伊斯兰国家;有的认为他在中国...  相似文献   

12.
柳田先生《古尊宿语录》在中国已由国家书局正式出书,这是继民国二十年圆瑛所出影印本后、六十馀年来第一次出版发行的国家级图书,是武汉大学教授萧父先生和吕有祥君点校的。六十馀年来世界多变,我们国家还经历过一场抗日战争,民国板早已不存。我曾向上海圆明讲堂询问,也在宁波阿育王寺寻觅过,均未见。《古尊宿语录》我在抗战时期就想找此书,找了半个世纪,直至此次点校本出,始得通读全书。我曾与萧父先生通信讨论这部语录的刊刻问题,有一信刊于中华书局《书品》上。后来萧先生将先生的《古尊宿语录考》日文本寄给我,拜读以后,方…  相似文献   

13.
金鉴 《寻根》2009,(3):92-97
偶然在《北京日报》上看到赤飞先生所写《结缘红楼梦》一文,在文中谈到他与《红楼梦》有缘,这缘来自他的故乡白家疃。自家疃与大名鼎鼎的香山仅一峰之隔,村西河滩上有座小石桥,大概是上世纪60年代未,小石桥一下出了名,不断有城里人来给它照相、画画,说200多年前,有个叫曹雪芹的大作家,曾经在这附近住过,他还在这里写过一本书叫《红楼梦》,很有名。赤飞因此与《红楼梦》结缘。  相似文献   

14.
元、明之际,曾有两位意大利人来过中国。一位是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他那部《马可波罗游记》使他名扬于世,至今仍被我们视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和中意友好往来渊远流长的象征。相比之下,他的同胞利玛窦的知名度就小多了,对之评价也不那么高。其实,利玛窦对中西文明...  相似文献   

15.
感通雨茶     
晚春的一天,天气晴朗,与远方友人老丁相约,上大理点苍山圣应峰东麓的感通寺去.   老丁是初上此寺,我是多次常客了.我们在大理七里桥公交车站下车,立刻就有几辆小马车来拉客.……  相似文献   

16.
阅读喜洲     
赵勤 《大理文化》2004,(6):27-28
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二年,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来到苍山洱海间的大理喜洲.他的笔下有这样精彩文字:  相似文献   

17.
正在风花雪月四绝四胜,山光水色举世无双的大理,不知从何时开始,"乘苍山索道,赏百花芳菲"已然成为当下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享受"。明代诗人童轩曾在他的《点苍山歌》中唱道:"琪花瑶草四时闲,此景仿佛非人间",苍山自始都在为人们铺排着云、雪、花、瀑、石等诸多美景。每年的春末夏初开始,便是"乘苍山索道,赏百花芳菲"的最佳时节。在这个"玉带云横大索道,百花千卉满苍山"的黄金时段,整个  相似文献   

18.
黄宗羲人称黎洲先生,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他写过《原君》、《原臣》、《原法》三篇文章。“原”在这里作推究解。在这三篇文章里,他推究了封建伦理学中设君、设臣、立法之道。我认为其中《原臣》一篇意义更为深广。  相似文献   

19.
顾农 《寻根》2009,(1):88-90
鲁迅在《我的第一个师傅》一文中幽默地写到他“最初的先生”——绍兴长庆寺住持龙师父其人,说他平时很和气,也不念经,只有到了“穿起袈裟来做大和尚,或者戴上毗卢帽放焰口,‘无祀孤魂,来受甘露味’的时候”,才是“庄严透顶”的。  相似文献   

20.
鲍德温的短篇小说集问世詹姆斯·鲍德温描写种族歧视与种族偏见的创作风格别具特色,在他以前或许包括他以后的作家都未曾尝试过。《去见那位先生》是一部故事集。这些作品在30多年前就首先使白人世界大为震惊。作为书名的《去见那位先生》描写的是南部一个县的县长回忆他的父母带他去看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