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公开课上 ,我正在引导学生鉴赏《登高》一诗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突然 ,坐在教室后排、平时极少发言的王乾乾同学站了起来 :“老师 ,这首诗中的‘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什么没写成‘不尽长江滚滚去’呢 ?”我没有料到他会起来发言 ,更没有料到他会在公开课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一时间思维竟似真空一般停滞了几秒钟。一些同学开始窃窃私语 ,听课的老师也纷纷扭头去看那个“不懂事”的学生。看到大家投来的异样的目光 ,王乾乾尴尬地站在那里 ,低下了头。我示意他先坐下。“为什么没写成‘不尽长江滚滚去’ ?或许作者…  相似文献   

2.
说“落木”     
杜甫的《登高》以其气象宏大、意境深远、对仗细密工稳,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历来脍炙人口。然而长时间以来,很多人不曾想到,就是这首我们都背得滚瓜烂熟的诗,竟有两个字其实并不真正懂得。这两个字是“落木”。现代以来,人们对于“落木”两个字,一直存在着误解,都把“落木”错误地当做“落叶”。翻一翻有分量的选本,对这两个字加以注解的,不是直接注着“落木:落叶”,就是糊里糊涂地注着“落木:指落叶”。我们课本编者好像也意识到说“落木”就是“落叶”,似乎于理不通,就又加了几个字,说成“落木:指秋天树…  相似文献   

3.
让学生默写杜甫《登高》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竟有一半学生将“萧萧”写成“潇潇”,这让我很是吃惊,这两个词怎能分辨不清呢?《现代汉语词典》上说“萧萧”形容马鸣声或风声,“潇潇”形容刮风下雨或小雨。于是我对学生解释:“无边落木萧萧下”即无边无际的枯叶在萧萧秋风中纷纷落下,“萧萧”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登高》中并没有写雨,  相似文献   

4.
邱建农 《语文知识》2004,(11):27-28
杜甫是我国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穷困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因此他的诗歌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现实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眷顾祖国、同情民众、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  相似文献   

5.
高小玉 《学语文》2003,(5):18-18
《学语文》2003年第2期有一篇名为《宝玉为何挨打》的文章。此文作者把宝玉挨打的原因归结为贾政的“妒子情结” ,并认为这种情结的产生是贾政“长期处于弱势状态中人格扭曲的结果”。这一观点虽新颖 ,本人却不敢苟同。“宝玉挨打”是《红楼梦》最为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一 ,也是贾政性格表现得较为明晰的一次。气恼、狂怒、痛心、羞愧……一系列情绪都在一刹那间得到了极度的发挥。从中 ,我们能够看出贾政虚伪、冷酷的一面 ,但这并不能说成是贾政对儿子的妒忌和仇恨使然。作为封建传统的卫道士 ,他自然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循规蹈矩、发奋读书 ,…  相似文献   

6.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杜甫《阁夜》中的这一联诗句.语言浅近,字面意思不难理解,但稍加品味.就会发现矛盾,产生疑问。  相似文献   

7.
8.
“古诗鉴赏”是语文高考中的一个考点,也是一个难点,就近几年考情看,这一块,同学们答题难以把握,失分过多.当然,这也给我们出了一个难题,如何进行古诗教学,才能让学生很好的解读.我在多年的高三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深深体会到,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登高》《蜀相》代表着杜甫七律的最高成就。教学这两首诗,仅仅就诗论诗是不够的。应该学习这两首七律,使学生在读过《春望》的基础上,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有一个初步的领会,对七律臻于完美的形式有  相似文献   

10.
孙瑞  朱斌  李灵 《西宁教研》2002,(5):31-32
著名诗人杜甫有这么一首千古流传的名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鬃,潦倒新停浊酒杯。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教学》2006第3期“知行合一”的主题是“言教为本”。桑志军先生对语文教育中的“言教”和“身教”的释义和认识言之在理。郑有才先生以作文教学为例的“语文言教方略”有理有据,可操作性强。本人持赞同意见。饶杰腾先生在一次报告中所说:“教师的语言是第二部教材”  相似文献   

12.
时下,在我们的中学语文学界,“整体感知”的提法颇为时髦。但是,我们不可不注意到在这种时尚的掩盖下所产生的另一种倾向,那就是:囫囵吞枣,食而不化。君不信,请看事实。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是实验本高中语文第五册杜甫的《咏怀古迹》中的两句诗。对于这两句诗中的一些看似寻常而极易误解的词语,历代注家避不作解;而面向教学的中学语文课本,对这些疑难词语也避而不注;历代鉴赏家及《教师教学用书》又在避开或误解具体词语讲解的基础上架空地进行分析,去进行想像性的“鉴赏”。这些都无疑会给教与学蒙上一层迷雾。为了正确而透彻地理解诗句的本来含义,很有必要将这些疑难词语提出来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杜甫的七律《阁夜》的尾联为:“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教材注:“人事,指交游。音书,指亲朋间的慰藉。漫寂寥,徒然感到寂寞。漫,徒然、白白地。”《唐诗鉴赏词典》这样解说:“‘人事音书’,词意平列。漫,任便。这句说,人事与音书,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参阅其他资料,大多取词典上的这种讲法。  相似文献   

14.
15.
在古诗《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临别时对焦仲卿的妹妹说:“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为什么称丈夫的妹妹为“小姑”?这先得从“姑”的称呼说起。新石器时代,妇女在社会上处于主导地位。“形成了以母权制为特点的氏族社会”。(《中国史纲要》翦伯赞)这时人类尚处于群婚状态,  相似文献   

16.
新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选有李煜的《虞美人》一词,其中有关“只是朱颜改”一句,课文下面作了这样的注释: “只是宫女们都老了。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目的宫女。”我们认为这一注解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18.
19.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年第8—9期刊发的刘兴桥老师《(胡同文化)的“文化”究竟作何解》(以下简称“刘文”)一文对“文化”一词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刘老师能看到“众人未见之处”,敢于质疑探究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但刘老师认为,《胡同文化》中的“文化”含义不同于《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文化”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