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拥博 《职业圈》2011,(35):82-82
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大师中的大师”的彼得·德鲁克曾说过:“管理好的企业,总是单调无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那是因为凡是可能发生的危机早已被预见,并已将它们转化为例行作业了。”对企业来说,没有激动人心的事发生,说明企业的运行时时都处于正常控制之中。而这只有通过每天、每个瞬间严格地对细节加以控制才有可能实现。企业管理从粗放走向精细非常重要.这已成为“强企壮身”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2.
中国企业家都会面临一个重大课题,面对名目繁多的管理学书籍,该如何进行选择,管理的大追究竟是什么?而对纷繁复杂的管理事物,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企业H行之有致的管理方法,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企业。  相似文献   

3.
季羡林究竟是什么“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了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的新作《病榻杂记》。其中,季羡林提出:辞“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一事,引起广泛关注。季羡林写道:“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后来专治其他学术,浸淫其中,乐不可支”“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顶桂冠摘下来,还我一个自由自在身。”季羡林的这段话,说得何等的谦虚,何等的实事求是,何等的明白无误!此语一出,长期受媒体误导的读者,感到吃惊和困惑。他们问遭那么,季羡林究竟是研究什么学问的呢?他究竟是个什么“家”呢?  相似文献   

4.
段俊平 《职业圈》2014,(13):78-79
在现代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已成了管理者的共识,管理学在经过了古典管理学和行为管理学后,终于找到了管理的实质,认为被管理者是社会人,并非是单纯的“经济人”,他们虽然有物质的需求,但这只是他们生存的要求所决定的,正如著名经济学家马斯洛所说的“员工更高的需求是精神上的满足,被人尊重是员工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5.
林鲁生 《职业圈》2008,(24):21-22
文章着重探讨了孔子以“和”为目标的中庸管理思想,将其中蕴含的管理价值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做到古为今用,对提高我国现代企业管理水平,形成和谐的企业氛围和文化、提高企业的柔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闫成军 《职业圈》2008,(34):56-57
巴尔扎克有句耐人寻味的名言:一个商人不想到破产,好比一个将军永远不预备吃败仗,只算得上半个商人。那么,商人怎样做才算得上“一个商人”,即成功的商人呢? 巴尔扎克其实已给出了答案:想到破产。这是一个近乎荒谬的答案。但是,这个“荒谬的答案”的正确性却在许多成功商人和优秀企业上反复得到验证: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它都是正确的和充满辨证智慧的。  相似文献   

7.
张平  刘嫣 《职业圈》2007,(2S):21-22
为探索掷标枪运动新教法的可行性,文章对“纠正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进行了教学实验对比。结果表明,在技评、达标与成绩提高的幅度等方面,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并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纠正式”教学法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其实,提高企业效益的根本在于劳动效率,提高劳动效率有很多的方法,无论哪种办法都比加大职工劳动强度、降低劳动力成本来得更肓效果。  相似文献   

9.
中国企业作为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载体,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国际形象建设中,中国企业积极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利于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传播途径的多样性、文化影响的持久性进行有机整合,助力增强中华文化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竞争力,以企业形象展示国家形象,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推动文明交融互鉴。  相似文献   

10.
按照“一国两制”的原则,近年我国已顺利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台湾与祖国的统一问题尚待解决。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在台湾与祖国待统一而一时尚未统一的时期里,涉台新闻必定是新闻报道中很经常的事情。  相似文献   

11.
“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的意思。孔子将“和”作为区分小人和君子的重要标准,君子和睦,小人附和。 中庸之道的本意并不反对暴力,有时候必须用暴力来到达中庸。但是中庸之道中“和而不同”的思想在中国极为兴盛,因而形成了以“和”为中心的价值观。和而不同实际上遵循人道,并用“和”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达到中庸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薛金福 《职业圈》2012,(1):52-53
“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的意思。孔子将“和”作为区分小人和君子的重要标准,君子和睦,小人附和。 中庸之道的本意并不反对暴力,有时候必须用暴力来到达中庸。但是中庸之道中“和而不同”的思想在中国极为兴盛,因而形成了以“和”为中心的价值观。和而不同实际上遵循人道,并用“和”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达到中庸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冯哲 《职业圈》2014,(34):41-42
与不少企业家交谈过,发现在企业经营的最初期,重要的问题都来自于外部,比如,与谁竞争,如何竞争等等。而随着企业的规模逐渐做大,业务越来越稳定,他们往往就要追问自己的内心了。问题开始从“术”上升为“道”,关心起“自己是谁?企业是谁?为什么要做企业?每天在为谁而忙碌?忙碌的目标又在哪里?”用此种种,每一个问题都关乎人生的本源问题。  相似文献   

14.
郑永年 《对外大传播》2004,(5):32-32,41
近来,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似乎有了新的认知和比较确定的看法。一个新的概念正在各国政治人物和决策者中间流行起来。这个概念就是“中国模式”。在学术界,这个概念并不新鲜,人们在邓小平南巡以后就开始讨论“中国模式”问题了。不过,最近各国政治人物的认同已经给这个概念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和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15.
领导力的潜藏智慧是一种老子“无为”智慧的具体表现。世界上任何有大作为的领导,都懂得在“有为”与“无为”相互转化与变通。  相似文献   

16.
占博 《生态文化》2012,(1):19-22
2011年冬天第一场雪飘落的那天,朋友王琦打电话说要带我去见一个人,并特别强调说这个人很有故事。  相似文献   

17.
彭婷 《职业圈》2008,(3):45-46
纵然对经济发展背景下成长的“80一代”有诸多异议,但他们已经或即将成为职场中流砥柱的事实却不容质疑。对此,文章从制度化管理层面的“制度育人”、“制度适人”两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管理入主职场的“80一代”职场新人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文化学刊》2011,(1):7-7
贺昌盛在《东南学术》2010年第2期撰文指出,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都可以成为"国学"的有效载体,因为这里所说的"国学"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特定的"文化共同体"的标志。非但如此,正如欧美和日本的"中国学"研究一样,  相似文献   

19.
刚刚过去的2009年,如果被称为是中国的“智库年”,似乎也不为过。从年初开始,被中央政府钦点成立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汇政、商、学三界,强势重磅登场。接下来的“全球智库峰会”,又几乎云集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的“智囊团”、“思想库”、“政府外脑”、“影子内阁”,讨论的焦点议题又是炙手可热的世界金融危机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