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劳动者劳动素质的高低.高素质劳动力资源是稀缺资源,低素质劳动力资源是非稀缺资源,非稀缺资源在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博弈中自身没有定价权,提高收入水平就不具备条件,所以,教育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劳动者收入水平的高低,教育素质的高低同时还决定着劳动者转移就业的难易程度.教育层次低的劳动者转移就业的难度大,转移就业率低;教育素质高的劳动者转移难度相对较小,转移就业率高.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增加劳动者的教育素质可以提高劳动者的转移能力和收入水平,最终增加社会经济总水平和福利水平,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帕累托最优.  相似文献   

2.
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而要切实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就必须根据各个低收入群体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其中调整优化收入分配关系,尽快提高在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水平,实施积极的就业和再就业政策,争取实现充分就业,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等,是现阶段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消费事业 ,教育更具有生产性。发展教育事业 ,扩大需求 ,既可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也同样可以刺激生产发展。教育消费有特殊意义 ,在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使劳动者素质得到提高 ,教育投入效益增加 ,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科学素质是劳动者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劳动者的科学素质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要条件,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社会主义现代  相似文献   

5.
职业技术教育与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大提高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最终提高了农村生产效率,释放出了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致使一批劳动力必须选择转移就业.然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难易程度与他们的教育情况密切相关,教育层次低的农村劳动力是非稀缺资源,在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博弈中没有定价权,提高收入水平就不具备条件,劳动者转移就业的难度大,转移就业率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增加劳动者的教育素质,可以提高劳动者的转移能力和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最终增加社会经济总水平和福利水平,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帕累托最优.  相似文献   

6.
个人就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作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促进个人就业与发展是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重视就业功能而忽视人的发展功能的功利性倾向,将导致教育工作中的技术化和人的片面发展.职业教育不仅要致力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就业,更要为促进人的充分发展提供支撑,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7.
实现共同富裕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举措,建设技能型社会是提升中低收入群体技能水平和综合能力的重要一环,通过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多种途径促进劳动者高质量就业、提升其收入水平。技能型社会的构建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迭代升级和劳动者个人发展等方面对助力共同富裕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针对技能型社会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需要从三方面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与实现共同富裕同向同行:加大各方供给,提升社会整体技能水平;多元主体协同,加快推进产教融合进程;完善分配机制,提高技能人才收入待遇。  相似文献   

8.
李松龄 《武陵学刊》2022,47(1):26-34
建立市场化法治化化解过剩产能长效机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的一项重要改革内容.产品使用价值质的提高和质的差别能增强消费需求欲望;劳动者收入水平提高能增强购买能力、扩大消费需求;创新劳动能实现产品使用价值质的提高和质的差别,完善的市场运行机制能使产品生产者作出正确决策,这些都有利于防范和化解过剩产能矛盾.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与技术要素资本化为技术劳动者股份的所有制形式,能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激发创新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是化解过剩产能长效机制、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9.
《中国职工教育》2009,(9):27-29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促进就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等有关法律,制定本条例。  相似文献   

10.
加强职业培训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慧琴 《继续教育》2004,18(9):54-55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兴产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产品升级换代周期缩短,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力发展职业培训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劳动者实用性职业技能水平,开辟新的就业门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条件。近年来,云和县职业培训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建议》指出,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并明确要求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建立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职教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均提出:在全社会实行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这是中央确定的一项旨在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政策,是发展劳动力市场、促进职业培训和实现就业的重要手段。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可以促进劳动者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可以为劳动者就业创造平等竞争就业的环境,可以为劳动力资源…  相似文献   

12.
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级各类实用人才,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就业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职业技术教育》2002,(24):29-2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培训工作快速发展,在提高劳动者素质、服务企业和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初步形成了有利于职业培训事业发展和技术技能型劳动者成长的……  相似文献   

14.
推进我国职教发展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施科教与人才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劳动力有效转移的现实举措。为促使职业教育把握发展机遇,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30年前中国建设"世界工厂"生产积累,30年后中国着眼消费改善民生。《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将制定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推动国民旅游休闲发展,其实质是一项提升大众健康水平和文化修养的健康工程,是一项调节财富分配、培育先进文化、缓解社会矛盾、提升全民幸福感的幸福和谐工程,是一项多层次、成规模、多样化增加社会就业的就业民生工程,是一项促进居民最终消费、带动服务业发展的国民消费工程,是一项保障劳动者休息权益、提高国家和国民美誉度的国家形象工程。  相似文献   

16.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就业的重要途径.是把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成败,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数量足够、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师资队伍,是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性措施,是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解决好就业问题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建国以后毛泽东形成统包统配的就业思想,保障劳动者的就业权利;邓小平提出要广开就业门路,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江泽民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再就业,实现城乡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相似文献   

18.
最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今后5年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工作进行全面规划。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资格认证制度。其重要作用在于:一是为广大劳动者开辟了一条广阔的成才之路,可以促进劳动者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使劳动者实现稳定就业和高质量就业;二是对规范劳动力市场建设具有促进作用,可以为劳动者就业创造平等竞争就业的环境;三是为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配置提供依据;四是可以促进职业培训与就…  相似文献   

19.
职业培训是指接受培训人员进行职业知识与实际技能的培养与训练活动。它是职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劳动就业的重要基础。职业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增强就业能力,促进就业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由此可见,提高职业培训质量是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基于职业的流动和基于能力的发展是职业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本质特征。现实中,职业教育在促进受教育者转变思想观念、拓展区域空间和职业领域、提高收入水平和就业层次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与此同时,职业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难以支撑受教育者向乡村流动,受教育者难以向高层次就业发展和通过职业与技能向上流动,以及他们返乡后生存发展遭遇新困境等。为此,有必要提升职业教育赋予受教育者发展能力的水平、拓展职业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范围空间、构建旨在强化职业教育促进社会流动功能的制度保障,以此加快类型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增强人才的社会性流动,提升人才的社会配置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