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秋香 《广西教育》2005,(6A):43-43
新课程来了,一线教师怎么教?“先培训,后上岗”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的必经之路。那么,作为培训机构,培训老师的老师,对继续教育的工作如何开展,对教师的培训如何改革创新?这是值得我们思考探究的问题。正在我们迷茫疑惑之时,与之同步结合的“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拉开了序幕,使我们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惊喜。它为我们的继续教育、新课程培训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企业继续教育成效的优劣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师的教学效果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在职工的培训工作中,即使为学员安排了最合适、最需要的课程,但如果课堂上的授课效果不够理想的话,仍然难以达到预期的培训目的。教学效果不好,一定是教师没有认真备课、讲课吗?当然不是。当教师在讲台上尽职尽责、滔滔不绝地讲课时,却并不一定引起台下学员积极听课的回应,可能有人会打瞌睡,有人会开小差,更有甚者还会以各种理由离开课堂。学员的不配合行为不仅会直接挫伤教师上课的积极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亟需改进的培训状况。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尴尬局面的发生呢?  相似文献   

3.
继续教育实践中发现诸多消极因素,一、学员(中小学教师)认识的错误1.认为学历达标就不需要参加继续教育;2.认为继续教育应当象教学参考或教案;3.认为继续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升学率和考试成绩;4.认为教师不须提高自身素质.二、学校不积极支持教师听课学习.三、组织管理环节的问题.四、授课教师方面.要对上述消极因素积极去化解,认真纠正其认识的错误,学校也要积极支持教师的听课学习,加强组织管理等.  相似文献   

4.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是素质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 ,我们必须统一思想认识 ,并从实际出发做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自从国家教育部要求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以来 ,全国各地纷纷采取各种形式 ,对中小学教师实施了继续教育培训 ,使教师的整体素质比过去明显提高。但如何具体实施继续教育 ,才更有效地提高中学地理教师的综合素质呢 ?  一、当前我市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  以往教师继续教育大多采取上大课的形式 ,授课教师一讲就是几个小时 ,学员觉得形式单一、枯燥乏味 ,培训没…  相似文献   

5.
学员是丰富的培训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小学教师培训者应如何围绕新课程开展教师培训?在教学实践中,我的体会是:首先要转变培训观念,要认识到学员是丰富的培训资源。1.要从观念上认识到学员的资源价值。已往的教师继续教育多采用满堂灌的形式,培训者是培训主体,学员基本上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继续教育,要充分认识到学员既是受训者、学习者,也是课程的主人,是培训内容的主动创造者,是非常丰富的培训资源。2.引导学员利用好自身资源。在培训中除了为学员提供丰富的材料外,还要重视引导学员从自身的经验出发,创造、设计课程,促使学员…  相似文献   

6.
包国庆 《江西教育》2001,(3):15-16,19
如何使非一流的群体转化为先进班级 ?这是我坐在广州的“中小学继续教育培训课程”授课过程中与学员讨论的问题。听课的班主任在课堂上发言:“一个班级好坏,其实就是转化‘差生’,差生转化了,这个班级也就成功了”。任课老师说:“如果把全班成绩最差的那几个同学拉上来了,这个班的整体成绩也就提上来了”。看来,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对此,控制论的教育理论有一套独立的应用方框图的动态直观研究法,下面作些介绍请老师们指教。本文拟分三部分讨论:一、怎么看待差生 ?二、差生的形成过程;三、差生的教育观;四、差生转…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师培训在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新的特点。从培训的实践层面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应该突出“五性”,即“先进性”、“理论性”、“实践性”、“示范性”和“适应性”。采取多种方式,让学员广泛参与,促使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更新教育理念,重塑新的课堂教学形态,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以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效度。  相似文献   

8.
佐斌 《湖北教育》2003,(9):14-15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个人往往是中心,教师“讲”得好不好。板书是否美观工整就成为评价课堂教学的常用的最重要标准。“听课”、“看课”的对象当然都是讲课者——教师。“听课”“看课”之后要“评课”,听课者一般对上课教师评头论足,区分上课人的名次与好坏,自己好像是局外人。我们倡导看课后要将看课者自己的认识、感受、理解、评价和建议等表达出来,与上课者和其他老师分享。 那么,“看课”该看什么?概括来  相似文献   

9.
怎样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怎样用现有的教材落实新课程标准?怎样最大限度地减少“课程—教材—课堂—学生”之间的落差?怎样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以适应课改要求?这是当前我们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一年来,我校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明显成效。一、加强培训,更新教育理念,适应课改新需要面对新课程,我们感到提高教师素质已迫在眉睫。为此,我们确定,本学期对教师培训的学科目标是:精通一门学科,胜任两科教学;在教师中倡导三讲氛围(讲大气、讲品位、讲合作);弘扬四种精神(人文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10.
每当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在向我们奉献一堂精彩纷呈、回味无穷的优质课的时候,听课的老师们除了在听课现场流露出赞叹、敬重之情以外,还免不了在思索:这些老师为什么有那么高的教学水平?优质课“优教学大参考2006·5质”之奥妙在哪里?优质课“优质”之奥妙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去探讨。立足于新课程理念和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的角度,笔者认为其奥妙应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来自于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观念观念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本质性的认识,教育观念理所当然指的是对教育实践活动本质性的认识。“理念”一词,原本是个哲学术语…  相似文献   

11.
继续教育课程开设师德课已有十几个年头了,一直以来授课教师都不愿意上这门课,原因是学员们的抱怨:“不要再把我们当木头!…”“不要再对我们讲空话!”……这些抱怨是发自学员内心的呼唤,也是对师德课教学方式、内容和评价进行变革的呼唤。北京教育学院陈爱苾、吴安民等主编的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十五”继续教育公共必修课教材《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敬业·爱生·师格》,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要革‘讲’的命?”话题发表(见本刊2005年第2期)后,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关注,纷纷来稿参与讨论。从这些来稿看,对新课程教学还要不要讲授基本持肯定的态度,问题是如何理解讲授及如何讲授,对此许多老师提出了颇具启发性的见解。但对《“错误”的以诗解诗?》课例的评价,依然分歧很大。对于某一堂课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问题在于这些争论背后的一些思维假定。比如,大家都认为讲授是必要的, 实际日常教学也多以讲授为主, 可为何在评判一堂课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精神时,又往往以讲多讲少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依据呢?为什么总是把表面上“讲”多了一点的课定义为反新课程呢?为什么许多教师反映,在新课程的公开课上,执教者宁愿追求虚浮热闹的自主合作、讨论交流而拒绝必要的、精彩的“讲”呢?这些看似悖谬的现象提醒我们,可能是我们思考教育的某些思维习惯、理念假定出了问题。 我们刊发以下几篇文章,不过是给大家关注并反思影响我们教育行为、看法的思维假定提供引子罢了。愿更多的人以梁启超式的自我解剖精神——“不惜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挑战”来澄清、揭示、检讨我们过去不曾意识到的思维假定。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要革‘讲’的命?”话题发表(见本刊2005年第2期)后,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关注,纷纷来稿参与讨论。从这些来稿看,对新课程教学还要不要讲授基本持肯定的态度,问题是如何理解讲授及如何讲授,对此许多老师提出了颇具启发性的见解。但对《“错误”的以诗解诗?》课例的评价,依然分歧很大。对于某一堂课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问题在于这些争论背后的一些思维假定。比如,大家都认为讲授是必要的, 实际日常教学也多以讲授为主, 可为何在评判一堂课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精神时,又往往以讲多讲少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依据呢?为什么总是把表面上“讲”多了一点的课定义为反新课程呢?为什么许多教师反映,在新课程的公开课上,执教者宁愿追求虚浮热闹的自主合作、讨论交流而拒绝必要的、精彩的“讲”呢?这些看似悖谬的现象提醒我们,可能是我们思考教育的某些思维习惯、理念假定出了问题。 我们刊发以下几篇文章,不过是给大家关注并反思影响我们教育行为、看法的思维假定提供引子罢了。愿更多的人以梁启超式的自我解剖精神——“不惜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挑战”来澄清、揭示、检讨我们过去不曾意识到的思维假定。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要革‘讲’的命?”话题发表(见本刊2005年第2期)后,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关注,纷纷来稿参与讨论。从这些来稿看,对新课程教学还要不要讲授基本持肯定的态度,问题是如何理解讲授及如何讲授,对此许多老师提出了颇具启发性的见解。但对《“错误”的以诗解诗?》课例的评价,依然分歧很大。对于某一堂课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问题在于这些争论背后的一些思维假定。比如,大家都认为讲授是必要的, 实际日常教学也多以讲授为主, 可为何在评判一堂课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精神时,又往往以讲多讲少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依据呢?为什么总是把表面上“讲”多了一点的课定义为反新课程呢?为什么许多教师反映,在新课程的公开课上,执教者宁愿追求虚浮热闹的自主合作、讨论交流而拒绝必要的、精彩的“讲”呢?这些看似悖谬的现象提醒我们,可能是我们思考教育的某些思维习惯、理念假定出了问题。 我们刊发以下几篇文章,不过是给大家关注并反思影响我们教育行为、看法的思维假定提供引子罢了。愿更多的人以梁启超式的自我解剖精神——“不惜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挑战”来澄清、揭示、检讨我们过去不曾意识到的思维假定。  相似文献   

15.
美丽的错误     
“新课程要革‘讲’的命?”话题发表(见本刊2005年第2期)后,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关注,纷纷来稿参与讨论。从这些来稿看,对新课程教学还要不要讲授基本持肯定的态度,问题是如何理解讲授及如何讲授,对此许多老师提出了颇具启发性的见解。但对《“错误”的以诗解诗?》课例的评价,依然分歧很大。对于某一堂课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问题在于这些争论背后的一些思维假定。比如,大家都认为讲授是必要的, 实际日常教学也多以讲授为主, 可为何在评判一堂课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精神时,又往往以讲多讲少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依据呢?为什么总是把表面上“讲”多了一点的课定义为反新课程呢?为什么许多教师反映,在新课程的公开课上,执教者宁愿追求虚浮热闹的自主合作、讨论交流而拒绝必要的、精彩的“讲”呢?这些看似悖谬的现象提醒我们,可能是我们思考教育的某些思维习惯、理念假定出了问题。 我们刊发以下几篇文章,不过是给大家关注并反思影响我们教育行为、看法的思维假定提供引子罢了。愿更多的人以梁启超式的自我解剖精神——“不惜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挑战”来澄清、揭示、检讨我们过去不曾意识到的思维假定。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要革‘讲’的命?”话题发表(见本刊2005年第2期)后,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关注,纷纷来稿参与讨论。从这些来稿看,对新课程教学还要不要讲授基本持肯定的态度,问题是如何理解讲授及如何讲授,对此许多老师提出了颇具启发性的见解。但对《“错误”的以诗解诗?》课例的评价,依然分歧很大。对于某一堂课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问题在于这些争论背后的一些思维假定。比如,大家都认为讲授是必要的, 实际日常教学也多以讲授为主, 可为何在评判一堂课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精神时,又往往以讲多讲少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依据呢?为什么总是把表面上“讲”多了一点的课定义为反新课程呢?为什么许多教师反映,在新课程的公开课上,执教者宁愿追求虚浮热闹的自主合作、讨论交流而拒绝必要的、精彩的“讲”呢?这些看似悖谬的现象提醒我们,可能是我们思考教育的某些思维习惯、理念假定出了问题。 我们刊发以下几篇文章,不过是给大家关注并反思影响我们教育行为、看法的思维假定提供引子罢了。愿更多的人以梁启超式的自我解剖精神——“不惜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挑战”来澄清、揭示、检讨我们过去不曾意识到的思维假定。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要革‘讲’的命?”话题发表(见本刊2005年第2期)后,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关注,纷纷来稿参与讨论。从这些来稿看,对新课程教学还要不要讲授基本持肯定的态度,问题是如何理解讲授及如何讲授,对此许多老师提出了颇具启发性的见解。但对《“错误”的以诗解诗?》课例的评价,依然分歧很大。对于某一堂课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问题在于这些争论背后的一些思维假定。比如,大家都认为讲授是必要的, 实际日常教学也多以讲授为主, 可为何在评判一堂课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精神时,又往往以讲多讲少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依据呢?为什么总是把表面上“讲”多了一点的课定义为反新课程呢?为什么许多教师反映,在新课程的公开课上,执教者宁愿追求虚浮热闹的自主合作、讨论交流而拒绝必要的、精彩的“讲”呢?这些看似悖谬的现象提醒我们,可能是我们思考教育的某些思维习惯、理念假定出了问题。 我们刊发以下几篇文章,不过是给大家关注并反思影响我们教育行为、看法的思维假定提供引子罢了。愿更多的人以梁启超式的自我解剖精神——“不惜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挑战”来澄清、揭示、检讨我们过去不曾意识到的思维假定。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要革‘讲’的命?”话题发表(见本刊2005年第2期)后,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关注,纷纷来稿参与讨论。从这些来稿看,对新课程教学还要不要讲授基本持肯定的态度,问题是如何理解讲授及如何讲授,对此许多老师提出了颇具启发性的见解。但对《“错误”的以诗解诗?》课例的评价,依然分歧很大。对于某一堂课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问题在于这些争论背后的一些思维假定。比如,大家都认为讲授是必要的, 实际日常教学也多以讲授为主, 可为何在评判一堂课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精神时,又往往以讲多讲少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依据呢?为什么总是把表面上“讲”多了一点的课定义为反新课程呢?为什么许多教师反映,在新课程的公开课上,执教者宁愿追求虚浮热闹的自主合作、讨论交流而拒绝必要的、精彩的“讲”呢?这些看似悖谬的现象提醒我们,可能是我们思考教育的某些思维习惯、理念假定出了问题。 我们刊发以下几篇文章,不过是给大家关注并反思影响我们教育行为、看法的思维假定提供引子罢了。愿更多的人以梁启超式的自我解剖精神——“不惜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挑战”来澄清、揭示、检讨我们过去不曾意识到的思维假定。  相似文献   

19.
1988年10月,海南省教育厅师资培训工作会议提出,教师进修学校的任务要从学历培训为主转变为以岗位培训为重点。会议强调“小学教师学历基本达标以后,如何进行继续教育,是一项关系到百年大计的战略任务”。两年来,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和积极实践,在开展继续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一、转变观念,提高对继续教育的认识。 1988年海南师资培训工作会议以前,我校教职员工对开展继续教育,实现师训工作的重点转移缺  相似文献   

20.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向纵深处发展。绝大多数教师无论从思想观念上,还是从教学行为上都有了积极的变化。但是,最近在听课中,屡次发现授课教师对该讲的内容不敢讲的现象,教师非常耐心地“鼓励”学生探究,学生却无法探究。课下与授课教师交流,才知道自从学习“新课程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