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宗教艺术学的构建基于宗教与艺术密切的乃至至难分彼此的关系。这种关系,首先表现为宗教是艺术的重要起源,这可从宗教观念刺激神话、图腾艺术的生成,宗教思维奠定艺术思维的基础,宗教礼仪为艺术提供审美形式等方面加以证明,其次表现为艺术在其后的发展中受到宗教的强烈影响,呈现出宗教艺术,宗教题材的世俗化艺术和受宗教影响的世俗题材的艺术等形态。  相似文献   

2.
人类古老的文化传统都离不开神话、宗教、艺术、哲学和科学。如果从追溯学的角度看,科学分离于哲学;哲学催生于宗教;宗教和艺术孕育于神话。随着历史的发展,作为文化源头的神话日趋边缘化。宗教作为一种精神信仰,艺术作为一种情感表现,科学作为一种认知表达,构成了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哲学发展到近代,力图从世界观高度融科学之真、艺术之美和宗教之善于一身,从而逐渐获得了人类文化的统帅地位  相似文献   

3.
敦煌佛像画造型艺术初探李振甫宗教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宗教艺术;宗教艺术的魅力又有力地推动着宗教的广泛传播。世界上如此,中国亦如此。宗教艺术的遗迹,遍布在中华大地的各个角落,它们相互辉映,装点着这里或者那里的山山水水。敦煌就是其中的一颗闪光的明珠。随着古...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异》中许多篇什取材于宗教故事和传说,但却绝少简单地记录,而是以富于创造力的艺术想象去改造它、丰富它,使之产生艺术变形。在变形的过程中,表意喻理、刺贪刺虐,皆成神来之笔;不拘一格、任意挥洒,却可妙墨成趣。  相似文献   

5.
略论西方艺术与宗教关系的历史嬗变陈湘生一对于艺术与宗教关系的研究之所以显得特别复杂和艰难,不仅因为:无论是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形式,还是作为人类的精神文化现象,无论是作为关于世界和人生的一整套价值体系,还是作为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艺术和宗教在许多方面都...  相似文献   

6.
石窟艺术在佛教艺术中占有十分显要的位置,中国的石窟艺术博大而精深,渊远又流长。从公元二世纪开窟算起,至明清小规模的开凿与重修,佛教石窟在我国有延续千余年的发展,这一点是印度佛教石窟望尘莫及的。要深入研究中国的佛教石窟艺术,有必要谈谈其源头龟兹石窟艺术。黑格尔认为,“宗教利用艺术来使我们更好地感到宗教的真理,或是用图像说明宗教真理以便于想象。”显然,宗教艺术的产生是出于自身宣传、发展的需要。佛教石窟艺术的产生、出现也更是如此。约在公元前六至前五世纪,释达牟尼在印度创立佛教。公元前一世纪,印度阿育”…  相似文献   

7.
艺的一般属性并不能把艺与非艺划分开来。将艺与宗教这样有着同一性的意识形态加以比较,确定其分野,可以更好地揭示艺的本质。艺与宗教在人类童年时期是同一的。艺与现代宗教也有着某种同一性。原始宗教在发展中失却了进取精神,成了否定人的本质的力量;原始艺术在发展中纯粹的幻想形式中走出来,以更积极的姿态确证人的本质力量。宗教的实质是宣扬上帝创造了人,体现的是人被神控制的精神;艺术的实质则表现人是世界的造物主,它体现了人追求自由的精神。这便是艺术与宗教的基本分野。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作家许地山、丰子恺独特的艺术追求,深切的宗教归依体验。为现代人以宗教艺术疗救痛苦心灵提供了有意义的历史借鉴。从许地山诸教沟通的宗教体验到丰子恺宗教、自然、童年相互融通的体验,他们都在人类精神的高层次上升华了自己的感受和认识。都取得了一个共同的效果:超越现实苦闷,领悟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包蕴了文学创作中的宗教归依体验治疗世疾。解救人心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泰戈尔、尼采的“生命哲学”是对宇宙本原的亲证和对生命本身的礼赞;他们所理想的“人格模式”则全无生物学上的意义,而是一种境界、一个流程;他们的宗教意识是一种人道、艺术的宗教,蕴含着对高度的人性解放和审美意义的追求。本通过对泰戈尔、尼采的生命哲学、人格模式、宗教意识的比较分析,以求化他对化诠释的合理性、科学性,从而寻求两种化间相互重叠的边界,最终亲证人类自身存在的意义与终极价值的契合。  相似文献   

10.
利用近年新见《大唐皇帝皇后供养图》线刻画与敦煌莫高窟《帝后供养礼佛图》粉本草图,进行对比研究,结合在敦煌壁画中多次出现的帝王形象,揭示了皇权统治者的形象对宗教艺术表现的深刻影响,指出经幢石刻线图与墨线纸本草图,虽然均没有真正转换生成大型石窟壁画新图像,但是不仅可见中古时期佛教艺术创作中的帝王政治庇护因素,也可见唐代皇帝、皇后形象作为“夫妻家庭与政治艺术”的图像流传,在宗教文化诸领域中不仅成为教化民间信徒的理想粉本,也成为国泰民安与积攒功德的祈求心愿。  相似文献   

11.
论宗教文学与许地山作品的叙事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地山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独具特色的作家,其作品受到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叙事艺术上也从宗教文学中汲取了一些有益的手法,许地山的作品直接引用宗教典故、宗教词汇,同时大量借用宗教文化的意象、原型、隐喻了深刻的宗教义理。另外,许地山还借鉴了宗教变文,讲唱文学的文体形式,所有这些方法都为作品从内容上更好地表现许地山受宗教影响的思想起到了不同寻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莎翁后期的四部剧作为例,阐述了莎翁在创作中宣扬的两大庆题,宽容与爱,显示其宗教爱憎,最后引出复活主题,结论为:莎士比亚生活在宗教里,其艺术浸润着宗教精神。  相似文献   

13.
原始宗教是巫术、图腾制度、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的产物。由于原始先民们求生能力的薄弱,将自然力量本身看成具有意志的对象而加以崇拜,并由此产生了宗教和宗教艺术。宗教在宣扬自身教义的时候,通过绘画雕塑等审美主体将宗教教义镶嵌其中,在这个语义结构下,宗教艺术使人对神性的宗教意识顶礼膜拜,在宗教艺术里蕴涵着深刻的宗教内容。  相似文献   

14.
东巴艺术是纳西民族创造的艺术奇珍和重要的世界文化记忆遗产,它源于纳西民族的宗教信仰———东巴教。作为一种带着原始意味的宗教,东巴教是以自然神为中心的多神教,其神灵鬼怪多达2400多个,这就决定了东巴艺术的宗教色彩和神性生存空间。由于没有现实的蓝本,也就决定了这些洋洋大观的神灵鬼怪形象的塑造带有非理性的性质,东巴们的艺术创造是一种典型的“诗性”创造。首先,他们以“万物有灵观”作为思维基础;其次,其创作以超乎寻常的想象、鲜明的情感倾向和略貌取神的大写意为特征。而东巴文,既是文字,又是东巴艺术的组成部分,它处于文字发展的童年期,其永远的象形意味弥漫着诗情画意,是一种“诗性”文字。本文还从地理优势、民族性格和宗教情怀等三个方面探讨了东巴艺术神性空间和诗性表现的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5.
高洁 《文教资料》2011,(8):80-81
艺术是一种文化形态,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与宗教相同,都能够满足人类情感的需要。艺术体现了人寻求生活质量的价值,而宗教则体现了人通过信仰寻求上帝来期待达到自己的愿望。艺术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是人类表达情感追寻生活的两种形态,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作用。虽然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很多相似,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是错综复杂的。本文通过探索艺术与宗教之间的差异,透视艺术与宗教的关系并分析艺术与宗教之间相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历史进程的长河中,宗教对于各个民族都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在中国,特别是自佛教传入内地之后,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无不带有宗教的印痕。就中国戏曲来说,不仅有些剧目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而且有的戏就是在直接宣传宗教教义。因此,我们研究戏曲艺术,便不能不涉足于宗教,以便加探我们对于戏曲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某些问题的理解。宗教对戏曲的影响“宗教寄希望于来世,以现实为虚幻,以值欲为罪恶,以情心寡欲、超凡人圣为目的。”①并由此而派生出天廷、地狱、神仙、鬼怪,宣传行蓄积德、得道升天等诸多内容。自中国出…  相似文献   

17.
《中学历史教学》2006,(1):20-22,66,67
[专题解读] 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主要包括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四大发明及农业、手工业专著等。长期领先于世界。尤其是四大发明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中国古代社会科学主要指文学、艺术、宗教、教育及史学等,文学艺术深受政治、经济和宗教等的影响,形式多种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由于历代王朝都注重“以史为鉴”,因而史学十分繁荣。本专题重点阐释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宗教和艺术关系时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文艺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中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宗教和艺术关系的理沦在今天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于如何对待宗教艺术遗产,意义就更为重大。马克思曾在40年代初把注意力集中到宗教和艺术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曾帮助鲍威尔写《末日的宣判》,后曾打算和鲍威尔共同写《末日的宣判》的续编《信仰者的宗教、艺术学  相似文献   

19.
霍尔巴赫的宗教起源论解决了神灵观念的起源这个重大的原理性问题,指明了宗教的构成要素,并从起源的角度考察具有开创性,从而对宗教的起源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说明,预告了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他的宗教发展论揭示了宗教由拜物教发展到多神教,最后发展为一神教的历史进化过程,反映了历史的逻辑。霍尔巴赫揭露上帝神性的矛盾性,批判宗教神学是组织幻影的艺术。他对上帝存在的神学证明给予摧毁性的打击,其深度超过了康德。基督教信仰真正巨大的危机,首先是由霍尔巴赫的批判促成的。  相似文献   

20.
非洲雕刻艺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造型与制作上。它那夸张、变形与抽象的造型让世人大开眼界,制作的精巧使世人叹服。在非洲这个版块上,弥漫着浓厚的宗教气息。非洲人的宗教信念给非洲的雕刻艺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世人如雾里看花,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一个永久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