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明代中后期,诞生于山东临朐的冯氏文学世家,岿然崛起,彬彬然成一时之盛。世家的发轫者冯裕,与其四子惟健、惟重、惟敏、惟讷俱以诗闻名海岱。至裕曾孙冯琦,始刊印五人诗集。合称《冯氏五先生集》,亦称《冯氏五大夫集》。  相似文献   

2.
北朝长乐信都冯氏为北燕王室后裔,其祖冯跋建立北燕王朝。文成文明皇后和冯熙一代,冯氏家族成为北魏时期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北燕、北魏、北齐时期,冯氏家族中先后出现过五位宰相,在政权的更替中一直处于权力的中心位置,对北朝的政治影响深远。将近来出土的冯氏家族墓志和史书文献记载相对照,呈现出北朝冯氏家族的谱系,从而体现冯氏家族作为重要的外戚家族对北朝政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冯友兰家族经过几代积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冯氏家族文化。其家族文化既具有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优良品质,又能够对之进行创新发展。这一家族文化传统对冯友兰幼年的健康成长与后来巨大成就的取得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南北朝至隋唐间的岭南历史,主角是冯氏家族,文章主要搜集此家族史料,共48人,时间跨度四百多年,史料多来自正史和此家族的十块墓碑,方志的史料,只收正史没有的,史料排列按时间顺序。阅读此文,读者可具体全面了解岭南那段历史。  相似文献   

5.
明代中后期的坛,传统的诗创作衰颓不振,题材狭窄、形式雕琢、意兴萧索的南音充斥曲坛。冯惟敏矫去时弊,上承元前期学的优良传统,利用北曲的音乐形式,创作了大量思想深刻、寄兴悠远、语言质朴本色、风格豪迈爽健的散曲作品,为我国诗体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略述家族主义对唐朝官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建家族是中国封建政治结构的“细胞”,家族主义是中国封建社会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普遍原则之一.它渗透到了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封建国家的行政制度、法律制度、军事制度都和家族主义密切相关.唐朝官制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家族主义对封建政治的影响和渗透.本文拟就此略抒浅见,就正时贤.  相似文献   

7.
隋唐时期,宁氏家族与冯氏家族都是岭南地区举足轻重的地方势力,两个家族辖地毗邻,都位于环北部湾地区。宁氏家族世袭钦州,冯氏家族世袭高州。从史籍记载看,两家的关系非常好,并有宁冯联姻的关系。宁冯家族的先祖都是因北方战乱而南下岭南地区,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岭南土著俚僚民族团结和睦,促进了社会稳定,对北部湾地区开发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冯惟敏是明代中后期的一位散曲大家,在段顾言巡按山东时,他曾被捕至省城。关于这桩公案,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梳理和分析,认为公案发生的主要原因应是段顾言为官不仁,滥用权力,打压冯惟敏言论所致;至于地产与逋赋之说,也绝不是空穴来风,在公案的发生中起到了催化作用。另外,由这个公案和有限的文献史料来看,段顾言为官时政绩不显,不是一个济世忧民的良吏,他与当时的权相严嵩应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略述科举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发展于唐朝,以后各代,大体因革唐制而来。我們知道,汉代选举官吏,主要是“州举秀才、郡察孝廉”。三国时陈群建議,設立九品中正制,州设大中正,郡置小中正,以区别人物,定其等第,分为九品,送于吏部。这是封建国家选拔人才,吸收地主阶級的代表人物参与政治的办法。两晋南北朝以來,都沿用这个办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覆盖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巨大系统,科举制度的推行是与这个系统相互配合得较为良好的一个环节。它已完全超越了选官本身的意义,而成为集中体现中国优良文化传统的标志:它调动了宗法制的积极性,并将之推广到全社会,形成了一种面向全体公民的开放性;它倡  相似文献   

11.
明代散曲,曾经一度是"被偏见淹没的珍珠",备受冷落。20世纪经吴梅、任中敏、卢前、梁乙真等学者勾勒概貌、系统论述后,这一领域逐渐为学界所关注。尤其自90年代之后,明散曲的研究随着元曲研究局面之盛,也不断走向深化。其中,谢伯阳先生于此用力甚勤、收获颇丰。  相似文献   

12.
徐致靖略述     
徐致靖(1843—1918)①,字子静,晚年字仅叟,江苏宜兴人,寄籍直隶宛平,因受其父徐伟候庭训,徐致靖从小饱读经史,且精通医理,对于音律,功力尤深。此外也留心于洋务及经世之学。1876年(光绪二年)中进士,为翰林庶吉士,授编修职,官职累迁至翰林院侍读学士。戊戌变法期间,署礼部右侍郎职。徐致靖是维新运动时期的著名人物,在整个运动中,不但起到了光绪帝与维新派之间的桥梁作用,向光绪密荐维新志士;而且自始至终参加了变法活动,提出一系列新政主张,影响至大。  相似文献   

13.
一九四二年五月,党中央在延安邀请文艺工作者举行座谈会。这是延安整风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议从五月一日开始,到五月廿三日结束。参加会议的约有七、八十人(何其芳同志生前说有一百人左右)。  相似文献   

14.
作为晚明党争的主体,东林党在晚明政坛上煊赫一时,然亦不废声诗,在文坛上多有建树,因其地域不同而风格迥异。其中三齐之地以冯琦、公鼐、王象春上承乡贤前后七子边贡、李攀龙等推尊古风,格调俊雅,声名远播,堪称齐地三彦。  相似文献   

15.
明墓出土朱书上衣,记载了王鉴正妻冯氏被妾胡氏欺凌致死的遭遇,抒发了王鉴痛惜夫人的激情和仇恨胡氏的愤慨,抨击了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制和中庸传统给弱女造成的危害,呼吁法律解救孤弱.  相似文献   

16.
明墓出土朱书上衣,记载了王鉴正妻冯氏被妾胡氏欺凌致死的遭遇,抒发了王鉴痛惜夫人的激情和仇恨胡氏的愤慨,抨击了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制和中庸传统给弱女造成的危害,呼吁法律解救孤弱。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临朐县活跃于明代中期,始自冯裕的著名文学世家,包括其四子冯惟健、冯惟重、冯惟敏、冯惟讷以及四世孙冯琦等的文学活动和主要文学成就作了较为详尽的客观介绍与评价,以期引起人们特别是我市有关研究者对这个文学世家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8.
在元代,荀学备受冷落,少有学者深入研究荀子。元代学者眼中的荀学是"疵"与"醇"并存的。元代学者对荀学瑕疵的批判主要集中在荀子的"性恶论"主张,同时,荀子亦受其弟子韩非、李斯牵连而受到元代学者的责难。荀学虽然被极度边缘化,但荀子始终没有走出元代学者的视野。元代,荀学之"醇"主要表现为荀子礼论的反复被征引及其有助于名物考据的功能。元代学者眼中的荀学之"疵"与"醇",基本因袭了宋儒的说法,未能脱离宋代理学家设立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9.
西晋士人、官僚在选、用人问题、人才地位作用问题以及人才标准问题的认识上,意识到人才得失与统治兴替的 关系,强调广罗人才;衡量人才既重才实又重德行;谴责现行九品中正制,认为它阻塞才路,伤风毁俗,希望恢复贡举制;对用 人任官亦要求以实际政绩定黜陟,强调长任期对任贤、统治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族别及其势力的成长回纥是唐帝国周边的重要部族之一,散处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之娑陵水(色楞格河)一带。以游牧为生,逐水草而居。他们的祖先在我国史籍记载里说是匈奴族。如“新唐书”“回纥传”说:“回纥,其先匈奴也。俗多乘高轮车。元魏时亦号高车部,或曰敕勒,讹为铁勒”。魏书则说:“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勑勒,诸夏以为高车……其种有狄氏、表(袁之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