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长496公里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从西藏米林县的派乡蜿蜒至墨脱县的巴昔卡,近9600名藏族、门巴族和珞巴族居民就生活在墨脱县境内的雅鲁藏布江两岸。门巴族和珞巴族是当地的土著居民,而藏族多是因朝圣或躲避战乱、自然灾害才安家落户于此的。由于通不了汽车,大峡谷中的居民只能沿用几  相似文献   

2.
正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七局副局长王丕君指出的:“西藏本没有问题,两多年来充斥在西方舆论中的西藏是完全地被问题化了,妖魔化了,虚拟化了。西方社会对‘西藏问题’有着执著的偏见,我们应该不断地向他们阐明事实、申明道理。” 自2005年第7期开办《西藏之窗》栏目以来,本刊围绕“西方媒体主要在哪些方面对西藏存在误解”、“在向世界介绍一个真实的西藏的过程中,对外媒体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等问题进行深入追踪报道,刊发了一系列关于如何向世界说明西藏的文毒:《针对“西藏问题”上的偏见,中国可以坚决地说“不”》《“真实’:一定能胜于谎言——专家学者谈真实性在对外宣传西藏中的作用》《他从高原走来——访藏族第一位博士格勒》《雪域高原上响起和谐音符——与西藏团人大代表谈向世界介绍一个真实的西藏》《对外宣传西藏的技巧就是用事实回应宣传臆想》《毛如柏,对西藏三十二年的牵挂跳读者对此反响热烈。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后,西藏更加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热点。为了使外宣工作者、在面对西方社会对西藏的种种误读时能够成为“最佳辩手”,本栏目将针对西藏受国际舆论关注的热点.为外宣工作者提供明确的观点、雄辩的事实和传播技巧。在“西藏问题”上我们与国外的分歧和争论应当如何说明,围绕国外的误读应当如何正面解读。同时,我们尽量将视线伸向西藏这片神奇土地的最前沿,让外界听到雪域高原更加及时和真实的声音,多角度地呈现一个日新月异的西藏。  相似文献   

3.
为雪域画魂     
藏族画家尼玛泽仁的笔似乎注定是用于描绘雪域高原的,但从他的作品中,很少见到纯自然风光——他笔下的雪山永远是充分展示人类生命力的场所。《灵异图》中,一位先民正穿云破雾追逐着几只狂奔于崇山峻岭间的牦牛;《雪域》中桀驁不驯的牦牛已被先民抓住了一只角;而在《黑白之间》,牧人和他的一群牦牛正喷着白气在暴风雪中挺进;在《创世纪》中,原始人在追捕强悍的野兽,野兽又在捕食弱小的动物,而两只佛眼正静观着生存竞争中进化着的人类;《最后的净土》则表现了生活在西藏这片冰雪世界上的人们的冰雪一样纯净的内心。  相似文献   

4.
最近,由北京与拉萨的电视工作者们共同创作完成了一部极具特色的20集电视连续剧《拉萨往事》。这部电视剧艺术地反映出西藏的和平解放、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走社会主义道路之必然。《拉萨往事》是一部较全面反映那个时代藏族风俗民情、历史风貌与社会变迁的电视剧作品。  相似文献   

5.
从远古时代起,藏族人民就繁衍生息在青藏高原上,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医疗保健经验。从公元6世纪到8世纪,有将近300年的时间,是藏医学创始的准备期和酝酿期,在《医学大全》、《无畏的武器》和《月王药疹》等古典著作中,都留下西藏医学家总结自己、借鉴他人的历史痕迹。公元8世纪末,藏医药的奠基人、有“药王”之称的字妥·元旦贡布的《四部医典》问世,奠定了藏医学的理论基础。藏医学的  相似文献   

6.
一个昔日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农奴,今天成长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的经历极其富有传奇色彩,在他身上折射出西藏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更令人感叹的是,他与中国几代领导人都有过近距离的接触—— 1961年,毛主席在北京亲切接见了他。周恩来总理在听完他的汇报后说,“热地同志的发言很好,他说得对呀!” 1989年建国40周年国庆之夜,天安门城楼上,邓小平关切地向他询问西藏的情况。他曾到胡耀邦同志家中倾心长谈,胡耀邦同志送给他两卷《鲁迅书信集》,并亲笔在扉页上题诗。 1990年夏天,在北京开会的热地被江泽民同志请到了办公窒,江泽民同志特意向他征求去西藏的时间,热地说: “七月。”江泽民同志当即拍板:“好。” 1988年,胡锦涛同志出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从此,热地与胡锦涛同志朝夕相处、共事多年。作为一名藏族民族干部,他亲身感受了中央领导集体对西藏工作的高度重视、对西藏人民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20世纪60年代,有两部与西藏有关的电影,曾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记忆中。一部是《农奴》,西藏农奴强巴一家的悲惨命运让观众产生了巨大的同情;另一部是《五彩路》讲的是一群藏族儿童根据古老的传说去寻找一条通往外界的五彩路反映了藏族人民不甘落后和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曾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描绘过蓝图,在他的《建国方略》中就有关于修建西藏铁路的宏愿。在昆仑山口,矗立着一座巨型框架,一副对联飞悬于上:笑傲昆仑问天下何处是雄关,跃马雪域引青藏高原飞铁龙。对联把青藏铁路动工之初时的梦想,指向了今天。20…  相似文献   

8.
2001年11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讨论,决定2002年为“国际《格萨尔》年”,目前,“国际《格萨尔》年”的活动正在紧张而有序地筹备之中。届时,将举办“《格萨尔》与藏族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格萨尔》诞生千周年纪念大会以及《格萨尔》诗歌演唱会等一系列大型纪念活动。 联合国将2002年定为“国际《格萨尔》年”,这是中国人民的光荣,雪域高原西藏人民的光荣!  相似文献   

9.
《许愿灯》     
正Wish Lanterns:Young Lives in New China英国Picador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作者阿修(Alec Ash)是英国一名八零后作家、记者,毕业后就来到中国,先是在西部的一个藏族村庄任教,从2008年开始定居北京。2012年创办了《蚁丘》写作中心,他的文章经常刊登于《经济学人》、《异议》、《前景》、《外交政策》、BBC等期刊杂  相似文献   

10.
正张小平高级记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原副总编辑。196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藏文专业,同年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1995年7月作为中直机关首批进藏干部到西藏工作,任西藏广播电影电视厅副厅长;2001年7月返回北京。退休后曾兼任《中国藏学》杂志执行主编。他认为西藏是一本读不完的百科全书,"一到西藏就会有写不完的东西,学新闻就是要记录西藏正在发生的历史。"因为这一  相似文献   

11.
木心是谁?这位横空出世的国学大师到底是何方神圣?各地读者“揭密”木心的行动随着《哥伦比亚的倒影》一书的畅销和断档的空白等待中,拉开序幕。日前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到这位被陈丹青称作“师尊”的大师日前寓居美国纽约,是在美国艺术圈赫赫有名的华人画家,他刚刚于去年结束一场历时4年、轰动美国耶鲁、芝加哥等地的《全美博物馆巡回个展》。2月9日上午10时许(美国东部时间前晚的21点)越洋采访了木心,揭开笼罩在这位大人物身上的“神秘面纱”:这位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是可以说一口杭州话的杭州人,而他目前最大的心愿便是回国,而且杭州是他回…  相似文献   

12.
正林语堂是20世纪30至40年代著名的国学大家和翻译家,不仅在中国文坛占一席之地,也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做出了巨大贡献。1939年,林语堂的《京华烟云》问世,1975年,他凭借该作品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京华烟云》描写了从1900到1938年抗日战争前夕的中国,分为《道家女儿》《庭院悲剧》和《秋季歌声》三部  相似文献   

13.
王克 《生态文化》2014,(4):25-28
火场上,他是森林火魔的克星;羌塘草原上,他是野生动物的“守护神”;工作中,他是精益求精的“工作狂”;生活中,他那嘹亮的歌声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他,就是武警西藏森林总队副总队长徐雄光.入伍以来,这位铁骨铮铮的少数民族康巴汉子,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英勇无畏的战斗作风、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先后荣立6次三等功,在2008年拉萨“3·14”期间,他担任总队维稳处突前指副总指挥,因指挥得力,圆满完成任务,荣立二等功.1990年7月,他作为驻藏武警部队唯一一名班长代表受到时任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的接见;2000年4月,在林芝波密县易贡乡抢险救援中,他所带领的救援分队被武警总部评为“抗洪抢险先进集体”.  相似文献   

14.
在思考“做好西部大开发对外传播”这样一个命题时,我脑海里情不自禁地会出现这样三幅画面。一个是2007年去重庆三峡库区采访时遇到一位老农,那个村庄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他与其他村民一样落寞地蹲坐在墙根照看他孙子。一个是前两年在欧洲考察人权问题时,一位英国教授跟我争辩说,西藏发展导致大批汉民涌入西藏,破坏了当地的人口结构、稀释了藏族文化的独特性,是中共侵犯人权的“罪状”。  相似文献   

15.
丁玲前期创作的女性主义阐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丁玲前期创作的女性主义阐释秦弓从1927年冬到1928年春、夏,随着《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暑假中》、《阿毛姑娘》等作品在《小说月报》上以首篇位置推出,人们看到了一位泼辣勇猛、一扫温柔羞怯之风的男权传统的挑战者——丁玲。她不是用理想的彩虹衬出...  相似文献   

16.
从2005年第七期起。《对外大传播》创办了“西藏之窗”栏目,通过一系列研究西藏问题的专家、学者及外国朋友的眼睛来解读今天的西藏,也会将触角深入到藏区,请生活在那里的藏民谈他们对西藏问题的切身感受……该栏目的栏目主持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七局西藏处王丕君博士和《对外大传播》共同激请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格勒博士、五洲出版社徐醒生博士一同就西藏话题进行着热烈的交谈,这个小规模的座谈会就在位于国务院新闻办附近的“国新书吧”里拉开序幕。《对外大传播》将这次访谈分别成文,形成上下两篇,上篇名为《我从藏区走来》,介绍了从内地走向世界的藏族同胞格勒博士,该文一经发表,被很多权威网站全文转载。而本文则介绍多年来一直从事涉藏外宣品策划编辑工作的徐酲生博士。  相似文献   

17.
正沙博理先生是中国对外传播的伟大践行者,他先后将20余本书,累计1000多万字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在海外享有盛名。他出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的中产阶级犹太家庭,早年从事律师工作,见过太多美国司法不公的现实。1947年来到中国以后,同著名演员凤子结婚,从此扎根于中国。建国后他参与创办《中国文学》杂志,将大量新中国的文学作品译介到英语世界,如《小二黑结婚》《儿女英雄传》《林家铺子》等,其后他又从  相似文献   

18.
2005年最后一天的上午,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格勒博士、五洲出版社徐醒生博士,受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西藏处王丕君博士以及《对外大传播》之邀,相聚在位于国务院新闻办附近的“国新书吧”里,就西藏话题进行着热烈的交谈。小小的书吧周围摆满了书,随手拈来《中国西藏的历史地位》、《西藏的故事》、《西藏教育今昔》、《西藏妇女》、《西藏旅游手册》……一横格书架上有不少是徐醒生组织编辑的有关藏学的书籍。对谈开始的时候,窗外飘起了雪花,主持人王丕君高兴地说:“瑞雪兆丰年,这预示着2006年西藏外宣工作又将是一个丰收的年景。”的确如此,《对外大传播》“西藏之窗”栏目.自开办以来,读者的关注度一直在走高——《针对“西藏问题”上的偏见中国可以坚决地说‘不’》、《百名中外摄影家看西藏:镜头中的西藏更精彩》、《真实一定能胜于谎言——专家学者谈真实性在对外宣传西藏中的作用》等文章,读者反馈热烈,尤其是《真实一定胜于谎言》,几乎在每份“读者调查函”中都名列三甲。大家都说这么明确的观点,这么雄辩的事实使文章读起来格外感到厚重。本次座谈的主角,一个是藏族同胞来到内地成为走向世界的格勒博士,一个是内地走向高原、走向世界的徐醒生博士,他们从两个方向走来,好像是溪水奔向海洋,海洋回归陆地。于是,我们把原本一场多入座谈,分立为两篇文章,以使读者更为明晰地了解西藏外宣的脉络。  相似文献   

19.
雪石 《对外大传播》2007,(10):16-18
2007年7月9日,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对外大传播》等十一家中央媒体在国务院新闻办的组织下赴青藏铁路沿线采访,历时十天。 无论是外国媒体关于“生态移民生活状况”的质疑。还是关于“西藏文化是否汉化”的担忧,抑或是对“西藏矿产资源开发”问题的误解,当记者踏上青藏高厚的时候,都依据所在媒体的特点,通过各自视角,寻找着不同的故事。《西藏之窗》从2007年第九期开始,陆续选登了记者深入青藏两省区实地采写的稿件,敬请读者关注并与我们互动。信息反馈请发至dachuanbo@yahoo.com.cn  相似文献   

20.
他在一个报社工作了三十多年,生活的轨迹与他所钟爱的新闻事业紧紧地相扣在一起;他一路行走一路沉淀,其发表在《人民日报》或《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大量新闻作品及蕴涵真知灼见的专著《大门打开之后》《西行纪闻》、《南部写真》等书及长篇论著《论会议新闻及其改革》等,多次获得全国性的新闻奖项,深得业界好评;他在任职《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后,仍然深入基层实地采访.最近他为采写《走进“林都”伊春》,冒雨探访汤旺河林场伐木劳模的情景令陪同的宣传干部感动;尤其是听他对“三贴近”的解读,让人感到一个新闻人的实践与思考是那样宝贵。收到本刊“与总编面对面”栏目的邀请,王谨在忙碌中愉快地接受了专访。一个下午,在他的办公室里我们开始分享他在对外宣传上的思考……王谨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获法学(新闻)硕士学位。在人民日报社从事新闻工作至今已有32年,发表新闻作品两百多万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