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微 《华章》2012,(24)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使得计算机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在生活、学习、生产中,随处可见计算机技术的踪影,这也使得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人才所必备的一门技术.目前的社会讲究的是对信息捕捉的速度,所以,信息是现代社会的核心,而计算机让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的简单、迅速.计算机课程也已经被编排进各个学校的教学内容当中,他也是一门基础课程.作为计算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互相的探讨、研究计算机教学方法,通过摸索、借鉴、学习,发展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真正通过计算机教学,掌握现代一些必备的计算机技术.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之一.中专学生即将走入工作岗位,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极为必要.本文从层次分布、教学形式、教学技术手段、教学实践等方面探讨了搞好职业学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与网络已经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贴近,网络电话、智能小区、网上银行逐一亮相,数字化城市、数字化地球的呼声日渐高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计算机"文盲"定义为:不懂现代计算机技术应用操作的人员。这说明计算机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与核心,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不掌握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因此,开展计算机应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培养专门应用人才和有专业技能的新型劳动者而服务,是我们从事现代职业  相似文献   

4.
计算机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与核心,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之一.随着计算机应用面的普及,学生的基础教育阶段如何进行计算机教育应当进行深入研究。1 计算机用于学科教学方面的探索计算机技术是把各种信息转化为抽象的数据进行处理。对于怎样理解它的工作原理与掌握它的使用方法,要有一个过程。由于中小学生  相似文献   

5.
21世纪,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在现代社会里,对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处理和应用都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应用已成为人们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一种技能,是人们获取新知识、应用新技术的手段.《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是学生进入计算机领域的一个入口.所以,中职学校教师应搞好《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使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自动性、快速性、通用性和可靠性是其主要特性,计算机教学中应注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性和计算机教育的层次性,适时使用演示法、任务驱动法和个别教学法等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随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素质已成为人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工具和新课程改革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是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与核心,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它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当代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最终可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从而将会大大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不掌握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邓小平说过"电脑要从娃娃抓起",计算机学科教育已成为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科目之一.下面我就总结一下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运用快速渗透于社会的各行各业和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使人们清醒认识到:计算机技术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不掌握计算机知识和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电脑要从娃娃抓起",现代教育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作用要体现在引导上.  相似文献   

10.
一、激发学生学好计算机的动机 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动机。信息技术课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给予学生内在的驱动和激励。在基础知识教学阶段,就要重视关于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基础、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内容的教学。要求教师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加深学生对学习计算机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正确动机。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计算机是一种不断迅速发展的工具,学好计算机基础是将来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为了使学生保持正确的学习动机,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信息社会中,随着国内外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及应用的飞速发展,整个世界正在步入信息时代,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在工业、农业、文化教育以及科学研究等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以网络方式获得信息和交流信息已经成为现代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计算机应用能力"也已是当代大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已经深入到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极大地影响着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促使我们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使用更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技术.如何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如何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高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与核心。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计算机教学也在利用其特有的优势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文章从教学实践出发,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三方面对在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培养职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当今时代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中。掌握好计算机技术对于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有着很大的帮助。所以,作为中职的学校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计算机的教学,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帮助学生学好计算机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和提升之中,对于中职学校教学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怎样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技术,让他们的技术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这是我们计算机教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怎样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下面集合我自身的教  相似文献   

14.
在计算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具备计算机技术能力是当代社会所要求的。各个高校采取了一些教学措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术能力,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和了解,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为学生毕业之后找工作打下基础。本文以计算机应用作为背景阐述了高校如何在原有的计算机教学模式上作出优化,以此满足学生的需求,制定教学安排,让学生掌握应用型技术,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计算机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本文通过课堂教学过程、课堂测评等方面体现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轻负担高质量”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技术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创新素质.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较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渗透"任务驱动"的观念,遵循"任务"的可操作性、针对性、分散重点难点的原则,使计算机教学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文章重点说明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及广泛运用的今天,学校教育如何将计算机平面设计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融合,让学生真正能在课堂教学中学有所获,让课堂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文章还阐明了计算机平面设计在现代教学中实际应用的重要性,并列举了一系列案例来说明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有传统教学所没有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正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日益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思考方式,掌握计算机技术,提高信息素养这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项重要素质。目前各校已广泛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中职学校,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大多会直接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这就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中职计算机教学有效性这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所谓有效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  相似文献   

19.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已经步人了信息时代,以网络化和智能化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融人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作.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己经成为现代人的必备技能之一.信息技术课是学校为学生开设的必修课.为了使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能跟上时代的发展,适合学生的需要.我们就必须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等方而进行一场变革.  相似文献   

20.
朱鹏飞 《课外阅读》2011,(8):132-132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普及,在初中学生中间开展计算机教学早已成为一门重的课程。当前,计算机与网络逐步渗透于各行各业,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贴近,各种与计算机相关的新技术逐一亮相,使人们清醒的看到:掌握不好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下作和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