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病态作文有许多,高考病态作文也屡见不鲜,它们折射出现代中学生一些心浮气躁的病态人生,不可小视。探究并揭出病症,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末中国小说中的“病态青春”形象在不同作家笔下的表现形态各异,命名方式也不尽相同:本文运用主题学方法,重点对20世纪末80、90年代中国小说中的“病态青春”主题进行梳理研究。文章认为,“病态青春”从本质上说是“社会病态”在青年群体中的文化表现,比起那些无病呻吟的虚假之作,来自“病态青春”的呼唤倒显得真诚可贵;“病态青春”问题作为一个时代文化课题。作家和评论家无法回避。也不应该回避。  相似文献   

3.
鲁迅笔下塑造了许多病态人物,阿Q和祥林嫂就是旧中国病态社会滋生的病态人物中的两个典型。  相似文献   

4.
向琼 《培训与研究》2009,26(11):10-12
苔丝与翠翠同是名家笔下的两个悲剧人物。但由于两位作家所处的东西方传统文化、人文环境不同以及他们的创作理念、思维方式的差异,使笔下所描绘的这两位女性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面貌。当我们从社会因素、性格因素等方面探讨悲剧的原因时,透过中西方不同的传统文化的影响,能更深刻地领略作者对人类文明演进中传统美德、美好人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苔丝与翠翠同是名家笔下的两个悲剧人物。但由于两位作家所处的东西方传统文化、人文环境不同以及他们的创作理念、思维方式的差异,使笔下所描绘的这两位女性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面貌。当我们从社会因素、性格因素等方面探讨悲剧的原因时,透过中西方不同的传统文化的影响,能更深刻地领略作者对人类文明演进中传统美德、美好人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中国作家张贤亮和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部是理性思辫气质较重的作家,他们的创作多以政治斗争和政治迫害为背景,表现扭曲生存状态下的人。但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两位作家笔下的主人公在大体相似的背景、环境中,对命运的选择和人生的理解迥然不同。站在倾斜的地平线上,他们的主人公走向各自的远方。本文无意评价两位怍家的思考和创作孰是孰非,只是通过对比,揭示文化和哲学的影响,对作家思维的巨大渗透力,从而更好地看清中西文化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日本作家太宰治笔下的"多余人"形象带有极强的个人感情色彩,带有明显的自传性质,具有一定的自我暴露性。这些特色与中国作家郁达夫笔下的带有一定颓废色彩的、同时批判自我和社会的"零余者"形象也极为相似。本文将从人物形象塑造和成因两个方面,结合社会历史与作者个人经历,比较研究二人笔下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小说文本中有一种"医疗者"的角色自我认同和把社会病态作为"患者"的角色指涉.取材"病态社会","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是鲁迅作为社会医生也是作为文学家思考社会人生的方式.因此,他往往通过建构医学语境而叙述独特的人生体验,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反思与批判.  相似文献   

9.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弗洛姆一生致力于"人"的研究,他融汇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多种学说,主要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考察现代人的生存状况。弗洛姆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不健全的病态社会,生活其中的现代人大多是"病态人",其病症包括施虐与受虐、破坏心理、丢失自我、重占有思想等等。他希望通过重塑理性信仰、发展创制性人格、汲取爱的能量等方式来"治愈"这些病态人。  相似文献   

10.
德·瑞那夫人是法国作家司汤达长篇小说代表作《红与黑》中塑造得较鲜明的一位女性形象,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三大长篇小说之一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同名主人公。两位大师笔下的这两位女性形象,虽然由于作家国籍不同,社会体制的发展阶段不同,社会风俗不同,作家笔下不可能出现完全雷同的人物形象,但以他们对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的理解,作家笔下的两个女性形象,也就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有人认为德·瑞那夫人就是法国的安娜·卡列尼娜。首先,两位女人公的形象都是在作家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中塑造出来的。司汤达…  相似文献   

11.
"乡下人"作家沈从文和"农民"作家贾平凹都以寓居于都市的"乡下人"自居,都在作品中充分体现出对都市文明的忧虑与对城乡文明的审视,在创作的文化意识和审美追求上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但因创作视角和创作模式等处的差异,作品中也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和内涵。就二人创作中对城乡文明审视和批判的情况来进行比较,沈从文作品中更多地凸现了对城的批判与讽刺和对乡的自然与美的赞扬,对乡的审视更多几分理想色彩,而贾平凹的作品中则对城乡更多一些双向的审视和批判,更多了几分厚重与苍凉。  相似文献   

12.
黄溍交游考     
黄溍是活跃于元代中晚期文坛的一位重要作家、学者,一生经历丰富,性喜交游。而关于黄溍的交游情况至今研究较少,作者根据黄溍及其同时代的众多作家的文集,对黄溍的交游情况作一番梳理,从而大致展示了黄溍一生的交游事实。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马克斯·韦伯的生平及思想理论体系,认为韦伯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刻板、紧张的时代,他本人一生都始终处于政治生涯与学术世界的紧张和冲突之中,一方面遵循着严谨的生活作风和道德戒律,另一方面则不断向现实提出挑战和批判。这种在价值观和政治方面的二元化取向几乎贯穿于韦伯整个关于社会的学说之中。韦伯学说中埋藏着丰富的哲学意蕴,他以西方近代文化为研究的出发点,从文化史的角度探讨世俗社会与宗教及东西方社会诸现象的文化根源,追寻其发生学的意义。他的理论和学说庞杂深奥,很难将其简单归于某一类。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韦伯学说所涉及的学科除了社会学以外,经济学、哲学、政治学、宗教学、管理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及其研究方法在韦伯的著述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和运用。  相似文献   

14.
张新 《培训与研究》2010,27(4):37-40
福泽谕吉和张之洞,分别在1880年和1898年发表了同为《劝学篇》的著作。两部论著同样以开启民智、劝学兴国为目的,但是,由于两者的经历、所处社会地位等不同,导致了两本著作存在许多差异。本文主要从福泽谕吉和张之洞对"理想国民"的不同描绘,分析两者不同的国民观,试图找出决定这种异同的根本性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5.
精神反叛与灵魂拯救--王小波创作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中国作家王小波及其作品与现实社会伦理道德之间的冲突与碰撞,旨在揭示当前我们这个社会的虚无的文化虚荣心和面对现实的畸形承受能力。王小波作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作家人格上的精神反叛以及由精神反叛的初衷引发的灵魂拯救,从而在精神反叛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二是从当前文坛文本肆无忌惮的性描写与传统士大夫文化对“性”躲躲闪闪的道貌崖然的尴尬对抗中,揭示其“性学”的真实内涵,指明灵魂拯救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6.
甘肃作家雪漠的长篇小说《猎原》是新世纪初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部生态文学文本。在这部作品里,雪漠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再现了当代中国西部农民在日益恶化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下卑微而又坚韧活着的生存境况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显示出的精神文化生态,全面展现了西部农民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紧张关系,并且深入反思和探究了西部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态和不公正不合理的社会生态之间的隐秘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东西方两位伟大的作家赛珍珠与林语堂在各自的小说创作中,基于共同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和所受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基督文化的影响,从各自性别角度出发,塑造出个性不同的传统依附型女性和新时代女性,表现出了女性外在的生存价值和内在的生命体验,指出了女性的弱点和误区,他们的创作具有深厚的社会内涵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8.
商洛作家李育善的散文创作,在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国家公务员和乡土作家的双重角色体认,交互影响着李育善的散文视角。李育善散文的关注重心是家乡的广大农村,着重状写乡间的自然山水、民生场景和人物命运,从而构成了多幅生动的商洛风俗画卷。尽管李育善的散文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总体来看,近十余年来,其创作不断走向成熟,表现为取材范围日益拓宽,个人视野逐渐开阔,语言技巧不断丰富。这些踏实的进步,使作者在承变进程中的陕西散文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在一定的特殊的社会气候中发生的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将受到多个维度和视角的影响。男性译者和女性译者在翻译实践中会受到社会、性别、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不同译本的产生。《到灯塔去》是女性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之作。文章通过《到灯塔去》瞿世镜和王家湘两个译本的对比来研究译者性别身份影响下,不同性别的译者对于同一作品的不同翻译策略以及导致这种差异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于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作为当代"新写实"女作家的池莉用自己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关注着女性的生活,从她的小说里我们看到了当代中国女性的生存境遇和社会心态,深刻透视到了当代中国女性的价值取向。我们看到的是当代女性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