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智慧痒吧     
汉字变变变1、只字加一笔,会变成什么字?2、人字加一笔,除了大和个,还可以变成什么字?3、日字加一笔,能变成哪些字?  相似文献   

2.
脑筋急转弯     
1.一个数字,去掉前面一个数字后,是13。去掉最后一个数字后,是40。这个数字是什么?2.这一式子很奇怪,0比2大,2比5大,5比0大。为什么?3.“只”字加一笔,会是什么字?4.“人”字加一笔,除了“大”和“个”字,还有什么字?5.桌子上有2、1、6三张卡片,请问摆成一个什么数字可以被43整  相似文献   

3.
一堆亲人一再围在经世身边询问因由,经世却一直保持沉默,实在被问烦了.就干脆把头钻进被窝,连个“不”字也不肯讲。经世的父亲气得把帽子一摔:“我要去找老师去!他究竟对我儿子干了什么?”而经世的母亲只能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哭诉:“经世小时候可不是这样的啊……经世小时候甭提多能说了……去找校长局长厅长!看看他们用的什么老师!不把那老师开了我不甘心啊……”经世的舅舅在旁边瞪姐姐一眼:“开了?那么简单!不把他告了坐牢,我们钌卅酌芒笛皂白睁’”  相似文献   

4.
弓海涛  胡汶芳 《科教文汇》2008,(33):107-107
“痛心疾首”“畏首畏尾”“首当其冲”“首屈一指”等成语,在今天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还广泛使用着。其中“首”或者当“头”讲,或者有“顶端、第一、初始、最重要”的含义在内。同时我们又发现,“首”作为“头”这个意义在我们的语言中已经几乎消逝了。那么,“首”与“头”究竟是什么关系?“首”究竟在沿着怎样的轨迹变化?  相似文献   

5.
“N1+所+V+的+N2”是“所”字结构的一种句模。“所”和“所”字结构字在汉语中出现频率较高,使用方法复杂,给汉日翻译带来极大不便,以至于使翻译仅仅停留在个人经验的层面,难以变成一种科学。为加速汉日翻译领域的研究,为“所”字结构的日译实践提供参考,笔者选取了“N1+所+v+的+N2’的日译”作为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6.
邹蓬 《知识窗》2014,(2):32-32
什么是语文味?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那么,语文的本体又是什么呢?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文章写的是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其实,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语言的形式。语文课姓“语”,所以教师应该考虑语文的本体,努力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笔者认为,语文有三味:一是“读”味,二是“语”味,三是“文”味。  相似文献   

7.
如果给30年后的自己“慢递”一份包裹,你会在包裹里装上什么?如果想和一百年、甚至一千年后的后人“对话”,你会选择哪种方式?一种可以和未来“对话”的“时间胶囊”正成为网上热议的话题,这还得从乔布斯的“时间胶囊”说起。  相似文献   

8.
易白 《科学大众》2011,(7):22-23
你拍过艺术照吗?想知道如果给地球拍艺术照,会是什么样子吗?下面,小编们就给大家展示一些地球精美的“艺术照”,以便大家能够欣赏到独特的地球地貌。  相似文献   

9.
智慧痒吧     
《科学与文化》2011,(5):54-56
脑筋急转弯 1冬瓜、黄瓜、西瓜、南瓜都能吃,什么瓜不能吃? 2盆里有6只馒头,6个小朋友每人分到1只,但盆里还留着1只,为什么? 3你能以最快速度,把冰变成水吗? 4什么路最窄?5有一个字,人人见了都会念错。这是什么字?  相似文献   

10.
Susan 《世界发明》2011,(8):80-81
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素有“花园城市”之称的新加坡,从来都是极让人向往的。来到新加坡看什么?鱼尾狮?牛车水?天福宫?不,我的一位友人告诉我,这些都已经过时了。  相似文献   

11.
这可绝对不是科幻大片里面的系列离奇情节!不信,到时候你配副好眼镜,仔细瞧瞧——百年之后的人类会变成什么样子?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已经变成了一个较大的难题,因为20年后人类在高科技的“推动”下注定要发生科幻般的“进化”,而且“进化”的结果超乎一般人的想像。科学家认为,人类目前正在发生的“进化”之所以如此迅速,主要是因为基因技术、纳米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根据现在一些有关人类健康的科研项目进展情况,科学家预计20年后,在一些发达国家,你会发现一批被科技“装扮”起来的“最酷一族”,他们在…  相似文献   

12.
我想发明一种多功能文具盒,这种文具盒有“四怪”:第一,它可随心所变,只要你心中想什么形状,它就变出什么形状;第二,你想要它变成什么颜色,它就变成什么颜色;第三,每个人都要自己去拿文具,比如你正在写钢笔字,不小心把字写错了,你就可以对着文具盒轻声地说一声:“我要胶带纸。”  相似文献   

13.
黄晓芳 《知识窗》2014,(2):25-25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倡导学生多读书。但是如何推荐学生阅读呢?笔者认为,教师应注意两点:一是读什么书比读不读书更重要。学生并不缺少阅读,而是缺少“有主题的阅读”;二是阅读要先“乐”而后“得”。对于学生来说,“乐”比“得”更重要。  相似文献   

14.
刘书龙 《知识窗》2008,(10):7-7
“鼻”字的本字为“自”字。东汉许慎《说文》一书中说:“自,鼻也,象鼻形。”也就是说,“自”是一个象形字,其本义就是指鼻子。由于人们在说到自己的时候经常会指着自己的鼻子,故“自”的字义后来逐渐演变为作第一人称代词“我”、“自己”解,并进一步引申出介词“从”、“由”和副词“本来”、“当然”的意思,然后又引申出动词“始”的意思。如“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韩非子·心度》)句中的“自”字就是“开始”的意思。  相似文献   

15.
十八是个木     
十八岁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把十八组成一个字,就成了木材的“木”字.当这个十八构成一个木字的时候.你就已经具有了可用之才的潜质。十八岁不是一个终点.它只不过是一个新的起跑线.  相似文献   

16.
校园幽默     
《知识窗》2010,(8):33-33
汉子 大学时.一次老师让填一份很重要的表格,而且声明每人一张,没有富余的,不能涂改.一哥们儿上来就填,结果发现把民族“汉”填到了性别栏内。因为说了不让涂改,想了想.他很淡定地在“汉”后面加了个“子”字。  相似文献   

17.
林炜 《知识窗》2010,(7):52-52
大凡书店、书斋的命名,都有一定的含义,少年鲁迅读书处“三味书屋”中的“三味”,究竟是哪“三味”呢?又是什么意思呢?“三味”指的是书三味,即经味、史味、诸子百家味。源出唐人李淑的《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  相似文献   

18.
刘珊珊 《知识窗》2013,(8):68-68
作为一名画家.最大的欢欣莫过于画下令人称奇的一笔:作为一名雕刻家.最大的鼓舞莫过于雕刻出一件令人瞩目的作品。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乐趣莫过于转“后进生”为“先进生”了.  相似文献   

19.
那天,既不是母亲节,也不是妈妈的生日,只是一个昔普通通的日子。但我却突发奇想,想给妈妈来一个惊喜。 妈妈平时很疼我,什么好玩的、好吃的都留给我。送什么给妈妈呢?一束鲜花?这个念头在我脑海里飞快地闪过。不成,鲜花要钱买,而我一向都没有零花钱.如果向妈妈要钱买,能算惊喜吗?花钱的不能送,那送什么好呢?一些令妈妈可能惊喜的“礼物”在我的脑子里摇来晃去。  相似文献   

20.
王芳 《知识窗》2013,(7):31-31
相传古代有一个书生进京赶考,逢大雨便在一农家借宿.那晚他蹲厕所时发现鞋尖上有一粒米饭,因思一粥一饭之不易.因对物力维艰的尊重.便捡起来放进了嘴里。后来,他的考卷上.一个“主”字漏写了上面一点.写成了“王”字,这在当时不仅不能考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