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要求,初中学生应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了解重要的文言虚词,根据上下文正确解释词义。怎样才能达到这一要求呢?下列方法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2.
掌握相当数量的文言词语的用法,对于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如何搞好文言词语的教与学,使文言词语的学习生动有趣又有效呢?下面介绍四种方法。一、前后相联系某个词语在同一篇或不同篇目中的用法有不同之处,要善于归纳,使前后相联系,从而比  相似文献   

3.
词语的积累和复习,学生常常感觉是难事和苦事。一是嫌词语数量多,二是怕词义不好记。教师们对此也有同感。但大家在教学中的成功经验还是有的。从大量词语中抽取语素;从众多语素中抓住重点语素;以语素为基础,结合合成词和词组的结构,领会词和词组的含义;以语紊为线索掌握词群。这在词语教学中早已是行之有效的一套方法。指导学生采用这套方法复习词语和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词语,效果也很好。  相似文献   

4.
陈元春 《成才之路》2014,(30):104-104
正在中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往往错误地认为修辞格是文学的语言手段,而不是很重视。实际上,语法能使我们英语书写正确,而修辞能使我们英语表达生动形象,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英语一些习惯表达。所以,学习一些常用词语修辞格是很有必要的。英语词语可以有两种用法,一是用本义,一是用引申义。引申义也就是它的比喻或形象性用法,也被称为修辞格,一般分为明喻、隐喻、借喻和委婉四种。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中学生要“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怎样使他们具有这种能力呢?这固然要从多方面下功夫,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突破文言词语关。下面,是我对文言词语教学的点滴体会。寻根溯源,讲清本义。有的词仅浮面讲一下“是什么”是不够的,还要使学生明其究竟。  相似文献   

6.
先看从近些年高考试题中选出的几个句子: ①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②圯上有老父,衣褐。③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④孙权奄有江左,亢衡中州……”。⑤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⑥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⑦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句①中“直”见《唐雎不辱使命》“虽千里弗敢易,岂直五百里哉”;句②中“褐”见《廉颇蔺相如列传》“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句③中“所”见《西门豹治邺》“从弟子十人所”;句④中“奄”见《赤壁之战》“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句⑤中“绝”见《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⑥中“曩”见《捕蛇者说》“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句⑦中“次”见  相似文献   

7.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有一些文言词语,它们作为语素,虽然在现代汉语成语中还保留着古义,学生对它们有些接触,似乎并不陌生,但并没有真正弄懂它们的确切含义。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这类词语的教学,下面举两个例子。 高中《语文》第二册《与妻书》:“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其中的“钟”是什么意思?我们曾就此间过一些高中生,尽管他们背得出杜甫《望岳》诗“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句子,也知道它就是成语“一见钟情”的“钟”,却并不知道这个“钟”的意思。因此,我在教学中着重讲了这个‘钟”字。许慎《说文解字》:“钟,酒器也。”段玉裁注:“古者此器盖用以贮酒,故大其下,小其颈。量之大者亦曰钟。引申之义为钟聚。”《左传·昭二十年》:“天钟美于是。”杜预注:“钟,聚也。”《国语·周语》:“泽,水之钟也。”意谓沼泽是水聚集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一、负载珍重,不复言矣。(《柳毅传》) 课本对“负载珍重”的注释是:“一路上好好保重。负载,指旅途之劳。”这个注释不够正确贴切。我认为,负:动词,承担的意思;载:名词,事情的意思(见《辞海》对“载”字注释的第七条)。负载:承担(送信的)事情,并非指“旅途之劳”。“负载珍重”,应该解释为:(承蒙你)承担(送信的)事情,(请一路上)好好保重。这样解释,才能与上下文贯通。二、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涉江》)  相似文献   

9.
刘有斌 《中学文科》2007,(9):124-124
考查近几年来全国及各省市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从选文内容上看,官吏断案、官吏治政、良将战阵、名士结交、官吏沉浮类考的比较多。其中与上述内容相关,使用频率较高的实词应引起广大考生的高度重视。下面分类列举以上几类内容使用较多的实词的意义,以期能给广大考生一点帮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学习文言文重在积累,特别是文言词汇的积累。只有积累了丰富的文言词汇,理解起文言文来才不至于吃力,学习文言文也才能由浅入深、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那么,应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文言词汇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际,归纳了如下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一、玉本来不是什么命根子,但众人都认定它是命根子,都奉若是命根子,一旦丢了,可畏,可惊,可怖。 (《中国青年报》1985年10月26日2版) 首先,从修辞角度看,“奉若是命根子”,明喻暗喻杂糅,不伦不类。如用明喻,就用喻词“若”(好象),说成“奉若命根子”;如用暗喻,就用喻词“为”(成为、是),说成“奉为命根子”。成语有“奉若神明”、“奉为楷模”等。其次,“若是”连用,无论在文  相似文献   

12.
『军惊而坏都舍』的『都』高中语文第一册《察今》中有『军惊而坏都舍』之句。课文注释把『都』释为『都市』,把『而坏都舍』译为『象都市里房屋倒塌一样』。好些文言今译的书也是这样解释。查辞书,『都』的词义除作『都市』讲外,还有多种,其中一种是作『大』讲。如《张衡传》中说地动仪的构造是『中有都柱,傍行八道』。这个『都』就是『粗大』的意思。又《楚辞·九辩》中云:『窃悲夫蕙华之曾敷兮,纷旖旎乎都房』。这个『都』  相似文献   

13.
要学好语文,知识积累是必不可少的。古人做学问,历来讲究“厚积薄发”,唯有博采众长,不断积累,并随时总结、归纳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真正学有所成,攀上知识的峰顶。古往今来的一切学问家、科学家,都不能例外。为此,我们特推出“资料库”专栏,请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撰稿,以帮助大家更好地梳理、掌握有关知识。  相似文献   

14.
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文言文虚词共计有13个,即"之、其、何、以、于、为、而、则、乃、也、乎、夫、焉",其中在各级各类考试中经常出现的只有"之、其、以、乃、而、于、何"7个。虚词主要考查意义和用法,为了便于复习,我们结合实例,作必要的具体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许多成语保留了古代汉语的意思,通过成语学习古代词语,可以起到一石二鸟、相得益彰的效果。兹将部分文言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在意义上与之相对应的成语整理如下,以便于同学们学习。Doit yooself! (主持人:唐功杰)  相似文献   

16.
重点词语     
Lby the time意为“到……时”。相当于when.注意:by the time引导的是时间状语从句,主句常用过去完成时。例如:By the time I got to the cinema,the film had alreadybegun.2.be pleased with(满意的,喜悦的)I guess the girls are very pleased with them selves.归纳:be happy with满意的be crowded With拥挤的  相似文献   

17.
掌握词语的含义是阅读的一项基本技能。丰富词汇,锻炼思维,提高语言能力、理解能力均与此密切相关。词在语言中不是孤立出现的,一般总要跟其他词组合成句子才能表达某种意思。古人说:“读书须看上下议文,不可泥着一字。”这就是说,阅读中遇到难解的词语,不要硬抠,要联系具体的语境来推知。例如:“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潇洒”原指人自然、大方、洒脱。联系上下文。这里显然不作此解,把握原义及语境,可推知这里的“潇洒”应指松树长得舒展自如,不受阻碍。掌握词语含义还可利用构词法,据词的构成方式推知,例如  相似文献   

18.
[知识点概述]1.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所谓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有三种情况:①词语在本文的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的含义。这种含义既与词的基本义有联系,又是在特定语境中有所变化的。要理解它,一要对文章全局有整体把握,二要联系上下文。②指代词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要理解它,也必须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③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这个词好在哪里?不用行不行?要理解它,要联系文体、中心、作意、上下文来加以体会。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所谓重要的句子,主要指:①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语句;②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挈领性、过渡性、总括性)语句;③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精警的语句;④结构复杂、意思隐晦的难懂的语句。要理解文中的重要语句,首先要从本句  相似文献   

19.
文言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或用法,也使词的意义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这种活用现象不仅在文言文中使用,在某些成语中也经常出现,教师可以在讲课时作为例证,一方面印证了文言语法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成语的积累,可谓一举两得。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20.
关于《谏太宗十思疏》中“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一句中“长”字的读音,课下注释注作“zhǎng”,解释作“生长”。《教师教学用书》的“补充注释”里还作出这样的说明:“长,另有一种解释,认为‘长’应读‘cháng’,即‘高大’之意,可能是考虑到与‘流之远’的“远”相对。但从文意上推敲,仍理解为‘生长’之意较好。‘固其根本’与树是否能存活生长有关;而有些树,即使‘固其根本’,也是长不高大的。”对于此种观点,本人不敢苟同。首先,由“固其根本”与树是否存活生长有关就断定解作“生长”就让人费解,难道与树木能否长得高大就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