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历有重视教师的传统。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列宁十分关心教师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他指出:“应当把我国人民教师提高到从未有过的,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崇高的地位。……为此,就必须进行有步骤的、坚持不懈的工作,来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使他们具有真正符合  相似文献   

2.
现在苏联的师范院校能够培养出足够数量的人才满足学校教育、学前教育和校外教育对师资的需求。一九八五年苏联有481所师范学校、200所师范学院、68所师范大学在培养师资。有67所工业—教育学校和建立不久的斯维尔德洛夫工业—教育学院在培养职业技术学校的师资。国内某些综合技术高等院校和农业高等学校的工程—教育系也在培养有关方面的师资。  相似文献   

3.
进入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应用,以及苏联着手普及十年制义务教育的背景下,社会对熟练工人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因而职业技术教育得到迅速发展。特别在近十年间,新型工人的培养途径已逐渐由正规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技术学校网所替代。职业技术学校每年为工厂企业  相似文献   

4.
世界师范教育的过去和未来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世界师范教育的过去和未来袁锐锷回顾世界师范教育从发端、形成到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其间师范教育与学术教育从分离走向整合的发展轨迹。专门训练和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的产物,是适应普及教育的需要而产生的。这种需要萌芽于16、17世纪,当时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5.
七十年代开始,为了适应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化方向转变的需要,苏联对职业技术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据统计,到一九八三年苏联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已经达到五十万人之多。其中包括教授专业理论课的教师十五万人,生产教学技师十七万人,此外还包括相当数量的劳动课教师,他们在普通学校里进行劳动课教学和综合技术教育。近年来,苏联又出现一种新型的职业教育教师,名为工程师——教师。他们从工程师范学院毕业,在职业技术学校或中等技术学校进行专业理论课教学。与此同时,苏联的职业师范教育已经形成自己的、与普通师范教育并行的体系。(见表)  相似文献   

6.
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和未来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 ,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师范教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相对独立的体系。这二十年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加速期。从当前的情势来看 ,师范教育的发展同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之间还存在不少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 ,师范教育必须借助不断的改革和创新 ,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 ,巩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总体而言 ,我国师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应当在下列方向上作出努力 :师范教育高层化走向 ;教师培养和培训一体化趋势 ;综合化发展趋势 ;开放化发展趋势 ;教师职业专业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早在六十年代末,苏联职业技术教育确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中等教育程度的熟练工人,并开展了对各种职业技术学校的改革。然而,随着职教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1986年6月30日苏共中央委员会会议指出,以往的职教改革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即没有很好地解决如下几项任务:首先,没有切实保证学生的教学教育水平;其次,没有真正提高师资水平;再次,没有广泛建立起教学物质基地。  相似文献   

8.
中国师范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世界范围来说,师范教育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和两个历史阶段:定向型封闭式教育和下向型开放式教育。世界师范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是由定向型封闭式教育走向下向型开放式教育。显然,中国师范教育还处于定向型封闭式教育阶段,从而导致教师和学生双重动力不足,“师范”已经成为“低水平”的代名词然而,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师范教育必然经历定向型封闭式师范教育体系与非定向型开放式师范教育体系并存的局面,并最终过渡到非定  相似文献   

9.
10.
为配合即将召开的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特从日本书刊中辑录出介绍美、英、法、西德、苏联和日本等国师范教育和教师进修制度的资料,以资比较研究。从这份资料中可看出,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师资培训水平,是培养从事现代化生产和科学技术人才的关键,是当今各国教育普遍注意的重要课题。从我国教育实际出发,我们可以而且应该吸取各国师资培训的经验,作为改进师范教育的借鉴。本刊今后还将继续登载有关各国师范教育情况的材料。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培养人才的崇高事业。师范学校是教师的摇篮,因而师范教育工作者更应增强搞好教育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确立“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基,为社会的文明进步育人”这一办学理念,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推进素质教育。一、确立新的教育理念在新世纪,由于知识经济的崛起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得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越来越依赖于大量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越来越依赖于教育的发展水平和质量。着眼于时代的要求,面对未来的竞争,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2.
浅谈未来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将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这个具有示范性的举措,表明了中央对师范教育的重视.基于此,笔者以为,未来我国师范教育将会朝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中等师范教育的历史经历了六个阶段:创建及初步发展阶段;动荡阶段;恢复发展阶段;大起大落及倒退阶段;蓬勃发展的中兴阶段;进入“九五”后的中等师范教育。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但其中蕴含的启示也是深刻的。未来的中等师范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对于外国的成功经验要依据本国国情予以借鉴,不可盲目照搬或模仿;其二,中等师范教育面对初等教育师资数量与质量的双重压力,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其三,中等师范教育的改革发展不能违背教育规律,必须制定出科学的规划。  相似文献   

14.
在厘清关于师范教育学术性问题的认识分歧的基础上提出:师范教育的学术性不是一个纯粹的学术研究课题,它直接关系着师范教育的发展走向和新型的教师教育制度的建构与实践;要根据教育学科的学术价值和教师教育的“双学科”属性重新认识师范教育的学术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立师范教育在教师教育中的“本体”地位,努力建构符合教师教育内在规律的学术研究和评价体系,为新型教师教育体制的建构与实践提供坚实的学术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未来教师的素质与师范教育的改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世纪之交,一个崭新的世纪即将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许多人在思考:我们要把什么样的教育带到21世纪,我们的教育如何适应未来信息进代、高科技时代、宇宙空间的时代,怎样面对国际经济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面向21世纪,致力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以解决当前和未来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一时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杨贤江是我国无产阶级教育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他的《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纲》,开创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体系。在日本世界教育史研究会出版的《世界教育史大系》里,就推举杨贤江和蔡元培、陶行知为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代表,并且标明唯有杨贤江是共产党的教育家。在杨贤江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中,关于师范教育的论述,占着重要的位置,他提出的许多独到见解,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学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时代风风雨雨,中等师范教育走过了一个多世纪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回首过去,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中等师范教育在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尤其是农村的基础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本身无论从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办学效益、德育工作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另一方面中等师范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阻力,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经济的兴起对中等师范教育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时代风风雨雨,中等师范教育走过了一个多世纪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回首过去,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中等师范教育在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尤其是农村的基础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本身无论从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办学效益、德育工作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另一方面中等师范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阻力,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经济的兴起对中等师范教育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分析世界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与趋势,并结合目前中国师范教育的实际,对未来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走向作了展望。文章认为,教育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中国师范教育虽然有其本土性的问题与经验,但从根本上说,它必然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必然要适应世界师范教育发展的趋势。从世界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与趋势和目前中国师范教育发展的实际来看,未来中国师范教育将出现结构高层次化、培养模式开放化、办学体系一体化、课程综合化、管理法治化和职业专业化等趋势。师范教育工作者只有认清时代、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趋势,把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推动师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影响师范教育发展的重大事件为标准,把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师范教育划分为四个阶段,具体分析了四个阶段中师范教育发展的重要政策法规,实践举措、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根据世界师范教育发展的经验和我国师范教育发展现状,指出当前我国师范教育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