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思想史是中国思想史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阶段.这一时段出现了中国历史上难得一现的思想活跃的景象,人们常把民初的五四时期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提并论,因为两者均恰逢社会巨变、观念转折的时代,并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如果从思潮的纷繁复杂、变化迅速及思想解放等方面来考察,民初的思想界可能还要领先一些.  相似文献   

2.
李泽厚是中国当代颇具影响力的哲学家、美学家、思想家,他有相当丰富的思想资源储备,有极大的理论吸纳、综合、建构能力,思维极为理性。《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是李泽厚的代表性著作。本文试从目录安排、研究方法、核心命题、学术价值四个方面来评价《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相似文献   

3.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的质量不仅关系到家庭成员自身的发展,而且还会对国家、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我国家庭教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先秦的礼法,汉代的家法,六朝以来的家训、家规、家仪,以及散见于历史典籍中的大量有关嘉言、名篇、佳事、懿行等,都属于家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研究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探索其有价值的经验和方法,发扬其优良传统,对搞好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禁毁,对于文化艺术的生存发展,甚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曾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其中禁毁戏剧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宽,包含各种复杂的因素,尤其具有总结和探讨的价值。对于古代禁毁戏剧的研究,以往虽有学者进行一些资料的收辑和分别的探讨,但总体来说尚处于起步阶段。丁淑梅的《中国古代禁毁戏剧史论》一书,通过全面系统地发掘整理禁毁戏剧史料,  相似文献   

5.
中国思想在思想构造上表现为意义丛和意义链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实质是法象思维,这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本真特点。中国古代语言中的系词是由至少五条路径逐渐演化而来的,而这五条路径可以说都与意义丛或意义链的法象思维有着或疏或密的关系;在这五条路径所显示的意义中,指示的意义是各条路径的核心。即显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西方哲学中的系词,但它却最能代表中国思想中系词的精髓,彰显着意义丛或意义链之间的空白处所蕴含着的相即不离的真义。  相似文献   

6.
历史有自己的表述方式,以人文化成天下是历史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表述。思想道德教育史是人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历史,反映的是人类精神生活中自我平衡、自我发展的自觉与主动,反映的是古人内凝聚人心、外张扬中华的智慧与勇气。今天在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的努力中,把握思想道德教育的历史流变,有利于吸收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精华,以构建更完善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倾听历史的陈诉是为了争取未来的主动。  相似文献   

7.
用历史的眼光清理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不仅是中国古代小说学科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科学地建构中国古代小说史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要求。“以今例古”“以西律中”不是建构中国古代小说史和小说观念史的正确态度和方法。而按照中国古代小说思想的本来面目描述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史,才能让人们真实地了解中国古代小说和小说观念,深入认识传统与现实的内在联系,这样的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史才算是中国古代小说观念自身的历史。中国古代小说既有被正统文化所接纳的士人小说,也有被正统文化所排斥的通俗小说,还有由近古市民小说发展演变而来的近代公民小说。而反映这些小说的观念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史必须对它们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客观描述和科学说明,才能建构出真正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史。  相似文献   

8.
刘家和先生通过比较研究,提出古代中国的思想以"历史理性"占主导地位而西方的是"逻辑理性"统摄一切。差异的形成,绝非来自单一的原因。本文试图提出一个可能的原因。其方法是,将中国的历史理性置于形而上学的大框架中考察,检测二者是否有关联。如果有,那么形上学背景就可以被认为是出现历史理性的原因之一。笔者借助当前西方汉学界对中国形而上学的综合研究,归纳出三个普遍的重要的特点:内在性、整体性、超越在场性。然后,将这三方面的特点与历史理性进行比较,发现历史理性完全符合形而上学的特点。为了印证这一吻合的合理性,本文又分析了西方形而上学与历史理性的脱节现象。本文最后总结了中国历史理性的几个特点:(1)历史是变化的,而在变化中,在场与不在场的因素交互出现是常态,体现了变中有常和常中有变的思想。(2)历史变化的原因在于宇宙实在的本质就是变化,人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当然受到自然规律的影响。(3)历史理性的功利色彩十分明显,目的是实现社会秩序与自然秩序的稳定。(4)中国的历史理性,不只体现于少数人的文字中,还是知识界普遍具有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法治”思想从春秋战国出现以来,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它的认识和理解不断丰富和深入。目前,一些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缺乏民主形式,与今天的“依法治国”大相径庭;也有一些史学家认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艺术史论中的身体美学范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身体美学范畴虽然散见于众多艺术家的只言片语中,却无损于它们作为艺术理论的丰富性及重要性。在其由原初的自然形态走向哲学形态的过程中,中国传统的物我观念、生命观念及其观物方式起到了重要的催生作用:再者,身体美学范畴所具备的特征也体现了视觉艺术的要求,这是它们走向艺术美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12.
在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代表的政治化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德治”思想,其中的不少精华之论可以为我们今天的“以德治国”提供资鉴。如治国以“德主刑辅”,治民以教化为先;君主百官为民表率,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严以治民,培育良好的政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因而为政必须为民、爱民、养民、富民、教民,使之“有耻且格”,培育淳厚民风;个人道德修养,着重自律,通过“内省”、“慎独”、“ 苦心”、“劳志”,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但也注重舆论监督,形成人人奋发自力的社会氛围。中国古代的“德治”思想尽管不乏可取之处,但它的浸透的封建意识和唯心主义的糟粕,亦须认真加以辨别和批判。  相似文献   

13.
李衡眉教授所著《中国古代婚姻史论集》一书已于1992年6月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该书约23万字,共收入了作者十多年来有关古代婚姻史方面的主要论文25篇。在这部著作中,作者既吸收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又不受传统思想方法和观点的束缚,他充分利用各种新的研究手段和相关资料,独辟蹊径,大胆创新,做了大量的史料考订工作,提出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  相似文献   

14.
乡土史实、地域社会是当前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领域。《福建古代史》一书,系以通史的体例纂辑而成的地方史籍。由福建省属师专历史协作组部分同志综合前人研究的成果,同仁的高见,分别撰写,汇编成书。是集体创作的结晶。这本书已作为福建地方历史本科、专科学生学习的教材和参考书;可为热爱福建的仁人志士了解福建古代社会展示一幅历史的长卷;也可为福建地方官知古鉴今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通观全书,从“开天辟地”远古美丽的太姥夫人和武夷君的传说,到康乾盛世为止的历史,即福建历史的开端,先民的活动,以迄清代,举凡福建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历史人物诸大端。材料丰富,考证精详,记事纪物阐微述要。采用通史体例,别开蹊径,自成家言,可读性较强,实用性较强。是一部撰写得较好的地方史书。与朱维干先生的《福建史稿》相比,它有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民本思想或者说民本主义,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民主性精华的核心。这不仅是因为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民主性精华的内容中居于主导地位,而又更因为民本思想以外的其他内容大都由它衍生和引申。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家与思想家对民众认识的最有价值的理念。征诸历史,凡是民本思想高扬的时代,也是古代各朝代执政者制定的政策既反映百姓的愿望,又反映历史发展要求的时代。不过,应该指出,它却不能与近代的民主思想划等号,封建制度下不可能孕育近代的民主思想。  相似文献   

16.
文体论是在文学获得较大发展,文体分化以至于繁缛的基础上才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文学分体,文体分化产生了辩体的需要,辩体的系统化、理论化产生了文体论.此外,历史上的文化和思潮的因素,如目录学、名理辩析思潮、传统史官文化、新兴通变思潮等,对文体论的发展也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儒家文化典籍中的《春秋》经传因其与历史的紧密结合,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思想内容。主要表现在对治乱兴衰的考察、突出的人本主义精神和批判意识,以及丰富的历史变易思想等多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历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管理中思想的平均主义、等级、人治、求“同”等非积极因素对现代管理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要使古代管理思想在我国发扬光大,不断提升现代管理水平,清除古代管理思想中这些非积极因素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君子教育与英国绅士教育不但对本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世界其他国家的教育发展;同时,通过人才培养君子教育与绅士教育,为本国的稳定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长期历史实践中,二者推动了本国特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君子教育与绅士教育的历史局限性主要体现为君子教育与绅士教育之官员培养取向、严重的性别歧视和对体罚的偏好,绅士教育鲜明的等级性和君子教育单一、封闭的课程体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白云教授的《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论纲》,是目前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的专著。上编分析了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发展轨迹、基本形式、基本方法、基本对象、基本范畴、重要标尺、重要作用。下编探究了中国古代重要史家、史学家、史学批评家及《左传》、《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的史学批评思想,上下编交相辉映,凸显了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特色,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